摘要:伴隨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設計的國際化帶動全球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人才培養不只是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學習,更注重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透視學》課程是藝術設計學科專業里實踐性為主的基礎課,風景寫生、場景制作、插畫設計等都要運用到改課程的知識點。該文從工作室的背景分析入手,探討這種突破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以實踐項目為引導,融入微課程設計進行研究與制作的培養人才的新教學模式。
關鍵詞:工作室制;透視學教學;翻轉課堂;創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強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更新教學觀念,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改革和創新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促進和推動。而翻轉課堂自出現就受到萬眾矚目,它為扭轉和化解目前高校教學尷尬的局勢開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工作室制為引導,梳理和分析相關理論基礎,有效地指導基于翻轉課堂的《透視學》課程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發了課程的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并剖析了其核心特色的部分。
一.項目為引導共建的工作室背景。
為了有效解決《透視學》課程在后續課程中的實用性與應用性現狀,推進翻轉課堂教學結合的改革和實踐,培養藝術類專業技能人才,該課程應采取問卷調查、訪談、座談會等研究方法,對工作室制引進實際項目設計需求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通在教學合作、課程設置、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等方面融入開發課程微教學。
二.建設“微課程”強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本應是學習發生的主體,而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往往掌握課堂的主動權,只關注于教學內容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才是整個教學的關鍵。學生長期習慣于被動的接受知識,易養成惰性思維,不善于積極的發現解決問題,不主動參與師生、生生間的教學互動,最后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發展都受到限制。
尤其當前因為疫情的影響,利用信息技術,翻轉課堂線上教學。利用“超星學習通”建設《透視學》課程讓翻轉課堂的實踐方式更豐富。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給學生帶來更大的課業壓力,教師應該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及如何設計教學方法提高效率。打造一個結合移動學習、知識共享、組織管理和移動社交的服務系統。“超星學習通”的運用改革了高校影視藝術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與教學模式,契合了翻轉課堂的內涵。
三.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1.翻轉課堂的學習過程
首先是信息的傳遞過程,這是在上課之前完成的,教師在課堂之前提供資源、視頻與信息,學生們可在學習通上接收信息;其次是吸收內化過程,這一過程在課堂上完成,學生與教師進行互動,教師給予學生有效的輔導。影視類藝術課程的一大特征是理論知識繁雜,涉及面廣,學生需要吸收大量影片和理論知識,由于影片的時長問題,無法都在課堂上進行放映,尤其需要學生們做好課前準備。教師可以將課前需要預習的影片相關信息、創作者信息、文化背景及相關視頻等內容先上傳至學習通系統,并設置任務點讓學生們完成,之后老師可以在后臺對任務點的完成情況進行查看,督促沒有參與進來的同學加緊預習。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無法對學生課下學習進行監督,但“超星學習通”中列有任務點的完成情況及活動的參與情況列表,方便教師及時掌握課下學習的情況。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利用板書與多媒體結合的方式教學,主要授課模式是讓學生被動吸收,翻轉課堂強調課堂時間的重新分配與利用。學習通的互動教學模塊包括簽到、投票、選人、搶答、主題討論、測驗、問卷等方式,通過這些功能可以實現學生分組討論與展示、互相點評、知識總結等程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尤其是針對透視學課程,傳統學習方式下,教師很難兼顧數量較大的班級學生,通過在學習通系統中查看每個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便可掌握這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方便教師針對學生設計教學。
手機應用為碎片化知識網絡構建提供了基礎,學習通內的網絡資源不限于課程、圖書、期刊、聽書、專題與各種視頻,學生可以自由利用邊角料的時間查找與閱讀和課程相關的任何內容,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直接插入超星網絡資源。除了教師外,學生也可以在學習通上對自己收集的學習資源進行分享,這樣可強化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意識。
2.翻轉課堂教學課程體系的創新。
新的學習方式需要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所有的理論知識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進行教授,將知識的傳遞局限于課堂。翻轉課堂正是打破這種有限制的教學,實現“無限制”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有意識地不斷查找資料,自我吸收知識。學習通結合線上與線下兩種學習模式,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與復習工作,這樣可縮減課堂時間,使得教學效率最大化,給了學生拓寬視野、閱讀延伸資料的機會。
3.突出“工作室制”案例法教學。
實踐繪畫運用時基于工作室項目微驅動,采用案例教學法是利用實際的工程案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案例可以是施工中的項目,也可以是施工完成的項目,不管是規模、功能和設計方案必須具有代表性,有利于學生全面體會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現場分析、測量和感受得到真實的數據,避免學生在做設計方案時只限于憑空想
象,沒有現場實際感受。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對材料、施工工藝、照明等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完全區別于照片的視覺效果,讓學生全面了解項目的經營定位、投資方的要求和資金的投入等環節,還可以充分把設計與實踐相結合,鍛煉學生從設計方案到施工完成過程的全面認知。
四.結語
結合國內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現狀,對其人才培養問題進行梳理,結合我校藝術學院新一輪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深入分析社會發展需求,提出調整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模式創新的對策和建議,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培養從事環境藝術設計的優秀人才,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運用微課程可幫助翻轉課堂進行實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給教師與學生帶來了新的挑戰。在后續教學中,影視藝術專業的教師們應注重引導學生,并合理設計學習任務與課程。
作者簡介:王陽漫,1983.8,女,研究生黨員,副教授,漢族,湖南信息學院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師。
基金項目:2018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透視學》微課程設計的研究與實踐,編號:XXY1802。
(作者單位:湖南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