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創譯在商業領域逐漸得到應用,翻譯者結合自身的經歷、背景、審美、所處的環境等各種因素對原作的再創造往往可以帶給讀者更多的思考。在兒童文學領域,譯者對原作再創造的這種嘗試卻鮮少出現。本文試圖通過對比分析《杜子春》和《杜子春傳》的異同點來探索創譯理論在兒童文學領域的應用。
【關鍵詞】 創譯;兒童文學;《杜子春》;《杜子春傳》
【中圖分類號】 I10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20)03-0088-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芥川龍之介的《杜子春》不是對原作唐傳奇《杜子春傳》的簡單翻譯,而是對原作進行改編再創造,作家為讓文章更加適合少年兒童閱讀增添了獨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一篇與原作主題完全不同的童話。童話的語言特點決定其翻譯的不同之處,若按照源語言直接翻譯,可能會失去精髓之處。芥川龍之介通過創譯這一翻譯手法,不拘泥于原作,在大致還原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考慮兒童文學的特殊性作出創譯性翻譯。
一、創譯理論及其應用領域
創譯是指翻譯時跳出源語言在語意與語音上的限制圈,依據某種特定的需要或是考慮某種特定的受眾目標從而進行一定創造的翻譯。創譯最初多用于廣告、網絡游戲等商業領域。例如鉆石業中的世界巨頭戴比爾斯就對創譯工作頗為重視,并在拓展國外市場時對其廣告詞運用了創譯法。其鉆石廣告詞原為“A diamond is forever”,進軍中國后,廣告詞被重新翻譯為“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顯然,創譯版本用更具中國特色的表達方式,增添了中國古典文學,向新顧客群眾更深刻地傳達了產品的信息。創譯也用于電視劇或電影等影視領域。例如我國著名愛情故事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當它被翻譯為英文時并沒有采用直譯手法,而是創譯成《Butterfly lovers》。由此可見,創譯后的片名更加直接明了地向讀者表達了作品體裁,同時作品中蝴蝶這一意象給人唯美感和神秘感,也成為吸引讀者的亮點。本文所涉及的文學作品《杜子春》是作家芥川龍之介為更適合少年兒童閱讀而改編創作的新版本,可以說是唐代傳奇小說《杜子春傳》的創譯版本。創譯,顧名思義,是一種創造性翻譯,也可以說是翻譯的再創造。一名來自法國的著名的社會文學家埃斯卡皮曾說過“翻譯總是一種創造性的叛逆”。近年來,“創造性叛逆”這一新概念逐漸成為翻譯界討論翻譯創造性的熱點課題。埃斯卡皮在其著作《文學社會學》中提出“創造性叛逆”這一概念,并認為“說翻譯是叛逆,那是因為它把作品置于一個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參照體系里;說翻譯是創造性的,那是因為它賦予作品一個嶄新的面貌,使之能與更廣泛的讀者進行一次嶄新的文學交流;還因為它不僅延長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賦予了它第二次生命?!蔽覈钤玑槍Α皠撛煨耘涯妗边@一概念發表個人看法的是著名學者謝天振教授。他在《論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叛逆》(1992)中,從媒介者、接受者和接受環境三個方面詳細地對“創造性叛逆”進行了闡述。在《論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叛逆》中謝天振教授解釋了在譯介學研究中,媒介者主要指譯者。接受者與接受環境指語言經過再創造轉換進入新文化環境后,所遇到的人與社會的反應。接受者,通常指讀者。不可否認,譯者同樣屬于讀者,譯者只有先成為讀者才能成為譯者。創譯的叛逆性決定創譯作品與原作品必然存在不同。因為創譯的叛逆性取決于接受者和接受環境。而接受者的文學觀念、自身閱歷、審美觀念等因素都帶有主觀色彩并受限于當時所處的客觀環境。這個客觀環境指接受環境,是某一時期的社會背景,具有時代性,同樣會對讀者的理解及譯者的創造造成深刻的影響。
二、基于“創譯”的芥川龍之介《杜子春》作品分析
中國唐代傳奇小說《杜子春傳》和日本芥川龍之介的《杜子春》同是主人公杜子春在經歷兩次從貧窮到富有再到一無所有的大起大落后,終于有所感悟。其中《杜子春》中的主人公是因為看破凡塵對人間產生厭倦之情,《杜子春傳》中是為了向老人報恩,最后都想要成仙。但經歷重重試煉后因未能控制自己發出了聲音,《杜子春》中是因看到母親受難無法保持沉默,《杜子春傳》中是因為見孩子被摔死而動容,沒能成功的故事。兩篇文章有相似的故事結構,但也存在不同的故事情節。可以說,芥川龍之介的《杜子春》是根據唐代傳奇小說《杜子春傳》創譯而來的一篇童話?!抖抛哟骸分芯烤褂心男﹦撟g之處?芥川龍之介又賦予了《杜子春》哪些嶄新的面貌?具體有以下三點:
(一)杜子春成仙失敗原因
原作唐傳奇的杜子春向道士發誓遇到任何情況都不動不語,投胎轉世成一女子后仍謹記誓言,但也正因如此,遭到丈夫盧生的不滿,當其面摔死了他們的孩子。杜子春因愛子心切,不禁喊出了聲。杜子春將心中的喜、怒、哀、懼、惡、欲都忘掉了,單單記住愛,所以導致成仙失敗。而芥川龍之介筆下的杜子春,是當看到自己已經變成畜牲馬的父母被閻羅王鞭打至水深火熱之中后,勉強遵守與鐵冠子無論如何都要保持沉默的諾言。但聽到母親如此痛苦,卻依舊眷顧自己,說出“你不用擔心,不管我們會變得怎樣,只要你能幸福,那是最好不過的。大王再怎么逼,只要你不愿開口,你就沉默著吧?!边@番溫柔話語后,杜子春忘了仙人的警戒,于是成仙失敗。原因都與“母愛”緊密相連。
(二)“道士”與“仙人鐵冠子”
故事中有一個重要人物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原作中寫到:“其時日將暮,老人者不復俗衣,乃黃冠縫帔士也?!痹瓉硎且晃淮┲S道袍戴著黃仙冠的道士幫助了杜子春。而芥川龍之介筆下道士被翻譯成了住在峨眉山的仙人,名叫鐵冠子。同時原作中“老人曰:‘吾心也。子治生畢,來歲中元見我于老君雙檜下。……老人者方嘯于二檜之陰。遂與登華山云臺峰”。而芥川龍之介筆下的仙人鐵冠子則是在洛陽“拾起地上那根青竹,口里念著咒文,和杜子春一起如騎馬般跨上那根青竹……竹杖立即像一條飛龍般,猛烈地沖上天空,翱翔在晴朗的春日夕陽中……不久飄落在峨眉山?!笨梢?,芥川龍之介把起始地點從長安的老君廟翻譯成洛陽;修仙地點從華山翻譯成峨眉山;去修仙地點的方式也從一同登上華山翻譯成乘坐青竹飛向峨眉山。
(三)主人公杜子春的結局
芥川龍之介的《杜子春》與原作《杜子春傳》最大不同點在于結尾。同樣是修仙失敗,原作是“子春既歸,愧其忘誓。復自劾以謝其過。行至云臺峰,絕無人跡,嘆恨而歸”。主要表現杜子春因未遵守與道士的誓言的悔恨,以及經歷許多的疲憊,失望。而芥川龍之介《杜子春》的結局是杜子春成仙失敗后,鐵冠子對他說“喔,對了,我剛想起,我在泰山南麓有一間房屋。那房屋和田地都一起送給你,你馬上去住吧。現在這個時節,那屋子四周,大概已開滿了桃花吧!”杜子春不僅不懊悔,反而慶幸自己成仙失敗。正是他的孝心,贏得鐵冠子的肯定,從而獲得生活的希望。芥川龍之介將杜子春在經歷艱難險阻,承受各種穿越人類極限的痛苦之后,卻依舊成仙失敗的悲痛,轉向可以到盛開著桃花的房屋生活的喜悅。
三、芥川龍之介《杜子春》創譯效果
芥川龍之介的《杜子春》是一篇創譯后的童話,并很早被收入日本中小學的教材,是一部深受廣大日本讀者喜愛的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是一個發展歷史較短的文學種類,指專以兒童少年為對象創作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作品最大的特點是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兒童文學作品一般通過塑造某一具體人物形象,用生動的語言把復雜的道理簡單化后傳遞給少年兒童,是一種集趣味性、教育性、形象性、可讀性、故事性、知識性于一體的文學種類。因此,翻譯兒童文學作品不能簡單直譯,必要時譯者進行自主創譯。創譯是一種創造性翻譯,會與原文有所出入,但是創譯并不是毫無根據、異想天開的創作,而是賦予譯者一定的創作空間,在源語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翻譯。因此,使用創譯法翻譯作品時要求譯者具有拓展性的思維、廣闊的知識面、豐富的想象力,并能夠充分調動運用自己的知識,不局限于源語的字面意思,積極主動挖掘深層含義,大膽地根據新的需要加入個人創造。創譯有助于作品快速適應新的需要,可以在傳達原意的基礎上增添新意,從而更好地表達作品,是讓作品更具生命力的有效手段。創譯后的《杜子春》也重點突出兒童文學最重要的三大特點趣味性、易懂性、教育性。具體分析如下:
(一)提升趣味性
原作《杜子春傳》中,老人帶領杜子春以徒步的方式從老君廟來到距離約130km的華山;而譯文《杜子春》中,鐵冠子給青竹施了仙術,從洛陽飛行約1250km,到達峨眉山的深處。不管是“老人”“道士”與“仙人鐵冠子”的人物對比,還是出發地到目的地的距離對比,亦或是移動方式對比,都體現出創譯后的《杜子春》中,仙人鐵冠子的法力高強,增加芥川龍之介筆下故事的神秘性,渲染故事的奇幻色彩,吸引兒童讀者的閱讀興趣。說教的作品通常會使人覺得枯燥乏味,而帶有趣味性的作品則會更受歡迎。對于少年兒童更是如此。故事結構多元化,故事情節曲折離奇,想象豐富是保持兒童文學作品趣味性至關重要的因素,也是吸引少年兒童閱讀最大的亮點。意料不到的故事情節可以使少年兒童的閱讀興趣最大化。所以,芥川龍之介在創譯的過程中也特別注意到這兩點,無弱化也無忽略。除此之外,作品的內容、結構、形式、表現手法等也需要盡可能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使用其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呈現。
(二)增強易懂性
兩部作品皆因母親愛孩子,導致杜子春成仙失敗。不同的是,原作中杜子春是母親,她愛著孩子;而芥川龍之介的杜子春是被母親愛著。兒童文學以兒童為創造本位,而兒童的思想單純,認知有限,因此在創譯的過程中,芥川龍之介充分考慮少年兒童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維方式等,站在讀者的角度借助具體的人物形象、簡單的行文結構、通俗易懂的語言展開敘述。嬰兒從未出生起,就通過一根臍帶與母親連接著。母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同樣,孩子依賴母親、愛母親也是一種天性。對于兒童讀者而言,以主人公杜子春的視角,看到自己的母親被鞭打、被虐待,和自己的孩子被摔死相比,更能與前者產生共情,更能理解杜子春的感受以及所作所為,更能容易理解作品情節。
(三)增加教育性
芥川龍之介通過創譯,將讀者視角轉為“孩子”一方,增加共情程度的同時,也使兒童讀者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對比原作字里行間充滿的悲傷情緒,結局中杜子春雖然沒有如愿成為一個仙人,但鐵冠子卻給他留了一間房屋和一塊田地。桃花盛開的季節是春天,杜子春若在春種之時勤勞刻苦,也可享受生活。而桃花園在藝術作品中,多代表世外桃源,是與世隔絕、生活安樂的美好象征,所以芥川龍之介的版本更像是一個美好結局。兒童文學對少年兒童的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這也是兒童文學最為突出的作用。兒童文學不僅僅是為少年兒童帶來愉悅的文學,更是寓教于樂,積極向上,向少年兒童傳遞正能量的文學。芥川龍之介的創譯展現出更多的真善美,對少年兒童來說是一味精神良藥。不僅激發兒童讀者的孝心,正確引導他們的價值觀念、語言表達、情感傾向等,而且給兒童讀者帶來與原作結局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陪伴和促進少年兒童的成長的同時使兒童憧憬更美好的生活和未來。
四、結語
芥川龍之介在《杜子春》中注重考慮少年兒童的閱讀需求并加入自身對世間理性的思考,熟練地掌握著適合兒童文學作品的敘述方式,結合創譯法使得文章結構銜接更自然,人物形象更豐滿,情節轉化更符合邏輯,表達主題更積極向上,大幅度地提高文章的深度與完成度。創譯者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受原文的束縛,并配合使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重新敘寫故事,使得作品更受兒童的喜愛。且芥川龍之介的《杜子春》以美好的結局向讀者傳遞溫暖的人間真情,向少年兒童展現更多的真善美,這不僅可以使少年兒童認識世間更多的美,還可以對其起到教育作用。或許正因為芥川龍之介兼顧兒童文學的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同時,給人更多希望與陽光,所以《杜子春》一直深受日本讀者的喜愛??偠灾?,創譯后的《杜子春》是原作《杜子春傳》的升華。
【參考文獻】
[1]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137.
[2]謝天振.論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叛逆[J].外國語,1992(1):30-37.
[3]陳林,曹培會.論創譯的名與實[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6(6):123-129.
[4]張倩.芥川龍之介《杜子春》變容因素之分析[C].2011年北京大學國際語言傳播學前沿論文論文集,2011:257-263.
[5]李陽,李艾蒙,陳林.兒童文學翻譯的創譯研究——以《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為例[J].安徽文學,2018(10):41-44.
收稿日期:2020-01-19
項目基金:本文系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格式塔視角下兒童文學作品的創譯研究——以日本近現代作品的對比為例”(項目編號:SK2019A077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金明蘭(1984—),女,黑龍江佳木斯人,安徽外國語學院東方語言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