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峰 王博宇 朱新帥
摘要 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與空間載體。近年來,隨著人口、資源及環境關系愈發緊張,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無限性與自然資源供給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同時,在國家提出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背景下,自然資源價值評估逐漸成為自然資源利用和管理的重要內容。鑒于此,考慮到自然資源整體性和功能價值多樣性等特點,對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國內外相關價值評估研究進行綜述,從各類資源的價值認知出發,在特定價值內涵下評析各類評估方法,最終對各類自然資源評估存在的問題及未來趨勢進行總結分析,為構建全面系統的自然資源價值評估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 自然資源;價值認知;評估方法
中圖分類號 F06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3-0008-03
Abstract Natural resources are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and space carrier for human survival.In recent years,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more ten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finite demand for natural resour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limited 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to meet this dem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Meanwhil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atural resource asset management, the 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 value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view of thi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integrity and functional value diversity,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value evaluation of land resources, forest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From the value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various resourc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ccounting of land resources develops from a single economic value to the overall comprehensive value;the forest resources basically form a multifunctional value system that includes economic value, ecologic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the functional value of water resources includes direct economic benef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socialeconomic benefits;the value of mineral resource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mining rights. Then, the various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described for different kinds of values, and finally the problems and future trends of various natural resource assessment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advanc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strategy; the evaluation theory and technical methods based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need to be innovative,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a natural resource asset management system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s the core.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accounting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natural resource value assessment system.
Key words Natural resources;Value cognition;Assessment method
建立健全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系,對于促進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切實推進中國自然資源戰略具有重大意義。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并實行領導干部離任審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以及“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可見,國家將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及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的重要載體,而目前中國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從而嚴重制約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此外,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多聚焦于自然資源產權界定、資產負債表編制及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等[1-2],而中國自然資源戰略的關鍵目標是統一行使全民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但目前從自然資源的資產屬性出發,自然資源價值評估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相關研究并不全面。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世界上初步實現自然資源從實物量到價值量核算的轉變[1-4],而現階段中國的資產負債表的產生及發展過程側重于會計核算思路,多以建立實物量賬戶及價值量變化表為主。從資產評估的統計核算思路進行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研究需要更為深入的探索,其中,盡管包括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在內的自然資源資產評估的研究較多,但各類資源資產的評估理論及技術方法并不完善,且價值定位、核算對象及評估方法并不全面。因此,筆者基于中國自然資源資產核算與評估體系建設的方向,從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進行價值認知及評估方法的總結評析,并對中國自然資源資產價值評估方法進行趨勢探討,為構建全面系統的自然資源價值評估體系提供參考。
1 土地資源價值評估
1.1 價值認知
土地資源在自然資源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5],人類對土地資源價值的認知從實物價值向著兼具經濟利用價值[6]、生態保護價值[7]、倫理價值[8]及文化價值等多方面的綜合價值轉變,同樣也形成了土地資源資產核算從單一的實物經濟價值量向綜合價值量轉變。
一般而言,土地價值體系是以土地資源利用為核心,是基于土地資源的利用對經濟、生態、社會的作用分為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如曹志宏等[9]、蔣冬梅等[10]分別以黃淮地區和南京為例,從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對土地資源價值進行了估算;此外,有學者從土地分類的角度研究土地資源價值,周貴榮等[11]對浦東新區的土地資源分類并核算價值;張秀麗[12]、王悅[13]分別以哈爾濱市、沈陽市為例,以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為基礎,將土地資源分4類用地進行價值核算。以土地利用或土地分類為核心展開的價值認知均極大地豐富了土地資源原有的單一經濟價值尺度,同時也引導著土地價值評估理論及方法的發展和完善。
1.2 價值評估方法
在土地資源價值評估中,以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為基礎,并與相關影響因素相結合進行價值評估的研究較多。國外的評估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加拿大的偏好顯示法、市場基礎法和偏好陳述法,這些方法擴大了個人主觀偏好程度對價值評估的影響,由意愿間接反映出價值[5];英國的公允價值法主要從理論角度進行測算,但實踐中卻難以確定[3]。而中國多基于3種基礎方法進行改進,例如,黃賢金[14]以江蘇省耕地資源為例進行了凈產值還原法和實物倍數法的估算對比;葉珊等[15]運用機會成本法、替代法和影子價格法以西安市耕地資源為研究對象建立了社會價值評估體系。關于土地生態價值研究,主要以Costanza等[16]的核算方法為基礎,從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及土壤形成與保護等方面對土地資源進行核算[17]。
比較可得,每種評估方法各具優劣,且分別適用于不同條件,而多元化的評估方法并存發展才能不斷推動評估方法的創新,促進土地資源資產價值評估體系科學化、規范化。
1.3 土地資源評估問題及未來趨勢
近年來,土地價值觀逐漸發展為包括社會服務、生態價值的多功能價值體系,僅以經濟價值已無法客觀反映土地資源的價值內涵,而其他功能價值評估理論及技術方法仍處于探討階段。同時,土地在人口、資源和經濟發展互動關系中處于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從資源永續利用的角度出發,如何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下客觀核算各類土地價值,保證土地資源價值合理化是其重要的研究趨勢。
2 森林資源價值評估
2.1 價值認知
從18世紀開始,國外從林木資源的價值計量中獲得眾多有益結論[18],其中,原歐共體基于區域森林資源特征提出價值核算理論與評估方法[19],發展至今已經較為全面。國內對森林資源早期研究側重于經濟價值,自李金昌[20]、侯元兆等[21]學者翻譯、撰寫系列文章后,引發了眾多專家學者對森林資源資產及價值核算的思考,促進中國森林資源價值研究邁入了新進程。隨著對森林資源功能多樣性的認識,其價值類型逐漸細化,李峻等[22]、邸雪穎等[23]、姜文來[24]對森林防火資源價值、林木資源損失價值及森林涵養水源價值進行了研究;張鋒[25]以鐘山風景區為例對森林游憩資源價值評估進行了研究;肖寒等[26]對海南島熱帶林固碳釋氧進行計量核算;其他學者對森林資源保育土壤、凈化環境等生態價值進行了研究;對于森林資源社會價值研究而言,姜鵬等[27]以黑龍江省森工林區為例,研究認為人口壽命、就業價值、收入水平對森林資源社會價值起到決定性作用。
由此可見,森林價值體系已基本形成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的多功能價值體系,但三者的研究發展并不均衡,森林資源社會價值研究相對較少,理論及技術方法并不完善。
2.2 價值評估方法
目前,常見的森林資源經濟價值評估方法包括市價法、收益法、成本法、清算價格法與其他方法。市價法包括現行市價法和市價倒算法,現行市價法的本質為市場法,孫福清[28]以落葉松為例,選擇可比案例,確定比較因素進行修正并得出評估價格;市場價倒算法是森林木材的客觀銷售總額,扣除經營成本及利潤后的剩余部分作為林木資產評估價值的方法[29]。蔣靜儉[30]認為收益現值法適用于經濟收益穩定且經濟壽命較長的林木資產;而對于成本法,王強[31]認為需要注意投入成本的復利計算及經濟林資產的成新率問題;清算價格法可用于林業單位清算森林資源資產的變現價格或者森林資產抵押價格評估[32]。以上常見評估方法主要用于評估森林資源的經濟價值,而對于社會及生態價值的評估則需結合待估森林資源功能特點。金彥平[33]、張嘉賓[34]提出了農作物產值替代法、林地經濟效益替代法及影子工程法對森林保護土壤價值進行評估;張穎[35]則認為根據投入產出或根據森林資源的存在而創造就業機會的增值系數來估算森林資源價值。可見,從傳統的評估方法到結合功能特點后的評估模式,森林資源價值評估理論與技術方法愈發成熟。
2.3 森林資源評估問題及未來趨勢
現階段,中國對森林資源價值構成體系認知已較為系統,但在森林資源價值的評估上仍存在一些問題[36-38],包括森林資源的評估規范及法律條文不完善、評估技術相對落后以及評估機構與專業人員稀少。同時,《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技術規范》中適用的資產核查項目僅為林木和林地,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評估并沒有相應規范章程。因此,在中國進行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及實踐應用中,制定完備的森林評估法律或規范是極其必要的,在此基礎上需要提高評估機構的規范性和評估人員的專業水平。
3 水資源價值評估
3.1 價值認知
開展水資源價值評估研究對于編制中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具有重要意義[39-40]。國際上最初對水資源價值研究以理論為主,到20世紀末,隨著水資源各類價值認知和評估方法的完善,水資源價值評估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評估技術體系。而中國的水資源價值評估開展較晚,最初以理論研究和方法論引入,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專家學者開展了多樣化的水資源價值認知和評估研究。1990年開始,胡昌暖[41]、吳軍暉[42]從馬克思的地租論及供求關系出發,引導人們對水資源資產價值的研究并奠定了理論基礎;21世紀以來,人們所賦予的水資源功能價值內涵得到普遍共識,認為其具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43]。
3.2 價值評估方法
隨著水資源價值內涵和功能研究的逐漸深入,水資源資產量化和評估方法隨之發展起來。聯合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中采用定量評價水資源存量及其變化[44];國內學術界對于水資源評估方法研究頗豐,從構建水資源價值評估模型來看,黃彬彬等[45]、楊夢嬋等[39]、劉德智等[46]分別建立水資源投入產出模型、水資源價值量評估模型和水資源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并以此模型進行了實證研究;此外,基于不同類別的水資源評估也進行了較多研究,楊健等[47]、趙興龍[40]分別測算了牲畜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的價值量,并分析了內在價值構成。另外,隨著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的政策要求,王然等[48]提出假設、原則、核算對象及要素,在此基礎上試編了中國水資源資產負債表。
水資源評估的關鍵點主要是水資源實物量、質量及價值量的評估及轉化,前者是后者開展的基礎,后者則是前者的統一表征形式,在評估方法方面,水資源資產評估方法多基于模型構建,同時針對水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也進行了較多探索。
3.3 水資源評估問題及未來趨勢
中國自然資源戰略中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出新要求,而中國水資源價值評估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如何完善水資源資產評估范式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49-50]。首先,價值評估是水資源資產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內在要求,水資源資產核算亟需納入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其次,加強水資源資產評估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全面系統地建立水資源價值理論體系并進行評估方法的創新完善,將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共同納入水資源價值評估中;最后,建立健全水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從法律、技術等宏觀層面保障水資源利用和管理。
4 礦產資源價值評估
4.1 價值認知
礦產資源評估以礦產資源價值認知為前提,而學術界對于礦產資源是否存在價值具有較大分歧,第一種觀點認為,并未開發的礦產資源不存在價值,經過人類開發后才具備價值;第二種觀點則認為礦產資源因各類產權的存在而具有價值,主要應包含自然價值、權益價值和環境價值[51-52]。隨著礦產資源的大量開發與利用,中國礦產資源價值評估主要是基于探礦權和采礦權的經濟價值評估。
此外,不少地區和國際組織均編制適用本國或本地區的礦產資源評估準則,評估對象包括礦物、油氣及固體礦產等資產及其證券[53]。同時,中國礦業權評估標準體系也隨著中國礦業權評估準則的頒布和實施日趨完善。
4.2 價值評估方法
國外對礦產資源評估理論和方法的研究較為詳細,評估方法經歷從貼現凈收入向折現現金流的轉變過程,而國內礦產資源資產評估的理論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本世紀初逐漸得到廣泛重視和進一步發展。
目前,學術界主要從收益法、市場法、成本法三大基礎評估方法逐漸向模型構建方向發展,萬昌林[54]、楊文良[55]分別將數學方法引用到礦產資源評估模型中,為各類礦產資源評估提供評估思路。然而礦產資源資產評估需要專業的評估機構和人員才能完成,而且在進行評估方法選擇時,還需要根據礦產資源資產評估的特性對一些關鍵的假設和參數進行調整,才能適用于礦產資源資產評估。
4.3 礦產資源評估問題及未來趨勢
中國的礦產資源存在收益低、污染大及回收利用率低下等問題,其中,評估方法的選擇是影響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涉及礦產資源評估時,需結合礦產資源開發條件及評估目的合理選擇評估方法。另外,中國礦業權評估準則需借鑒國外常見做法和經驗,對評估重要概念進行說明,基于中國礦產資源基本情況完善評估理論與方法。同時,給予礦業資源評估師足夠的靈活度,加強礦產資源評估行業要求和規范,提高評估參與人員的專業化程度。
5 結論與討論
5.1 自然資源資產評估是推進自然資源戰略的重要基礎 中國新時代自然資源戰略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位,而自然資源部的設立標志著中國自然資源管理已經提升到國家重大戰略層面[56]。從改革目標及內容來看,自然資源管理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確權登記、用途管制、資產管理及督查監管等方面,其中,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是實施自然資源戰略的核心目標。因此,統一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評估對于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合理開展流轉、處理和配置自然資源及建設自然資源市場化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5.2 基于自然資源價值導向的評估理論與技術方法亟待創新 在中國,土地資源、森林資源和水資源的經濟、社會、生態3種價值認知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而具有隱蔽性和潛在性的礦產資源僅側重于經濟價值的分析探討;自然資源價值評估方法在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3種基礎方法上演化出更多的評估方法或評估模型,而評估理論與技術方法卻亟需隨著自然資源價值導向進行創新完善。同時,要推進自然資源資產評估市場體系的發展,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自然資源管理法律體系,設立包括評估規范在內相應的配套規范,提高評估機構和人員的專業化程度,這對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5.3 建立以永續利用理念為核心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系 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能量源泉和空間載體[56],因此,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系要圍繞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遵循自然資源生成及發展規律,注重經濟、社會、生態及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同時,自然資源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供給側,其具備資源、資產和資本屬性,因此,自然資源資產評估需要兼顧資源、資產及資本屬性,加強自然資源數量、質量及生態的全面保護,建立合理的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利益機制,統籌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時僅.土地資源價值核算與時空動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2] 孔繁文,高嵐.挪威的自然資源與環境核算[J].林業經濟,1991(4):47-51,66.
[3] 劉利.中外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的比較與啟示[J].統計與決策,2019,35(3):9-12.
[4] 劉利.中美自然資源資產核算比較研究及其啟示[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9-14.
[5] 耿建新,黃炎興,呂曉敏.編制我國土地資源平衡表的探討:加拿大土地資源核算借鑒[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8(3):50-60.
[6] 俞奉慶,蔡運龍.耕地資源價值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3,17(3):3-9.
[7] 趙燁,石龍宇.土地利用規劃中的資源環境經濟核算[J].環境經濟,2005(12):38-40.
[8] 吳次芳,葉艷妹.土地利用中的倫理學問題探討[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7-12.
[9] 曹志宏,郝晉珉,梁流濤.黃淮海地區耕地資源價值核算[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9):5-10.
[10] 蔣冬梅,諸培新,李效順,等.耕地資源價值量化研究:以南京市棲霞區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9,26(1):6-10.
[11] 周貴榮,王錚,徐偉宣.城市化地區的土地資源核算[J].自然資源,1997(5):14-21.
[12] 張秀麗.基于我國土地資源新分類方法的土地資源價值核算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
[13] 王悅.我國土地資源分類方法比較及價值核算研究[D].沈陽:大連海事大學,2008.
[14] 黃賢金.江蘇省耕地資源價值核算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1999(4):55-60.
[15] 葉姍,李世平.耕地資源社會價值評估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4(2):26-31.
[16] 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1):3-15.
[17]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18] 張長江,溫作民.國外生態環境經濟核算研究與實踐[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9,24(1):38-42.
[19] 張穎.歐洲森林資源核算的估價方法[J].綠色中國,2004(5):46-48.
[20] 李金昌.關于自然資源核算問題[J].林業經濟,1990(3):8-14.
[21] 侯元兆,王琦.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1995(3):51-56.
[22] 李峻,唐華,張麗.森林防火資源價值初探[J].中國林副特產,2012(4):86,90.
[23] 邸雪穎,隋堃,蔡慧穎,等.林木資源損失評估方法的實證研究[J].森林工程,2014,30(3):14-17.
[24] 姜文來.森林涵養水源的價值核算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2):34-36,40.
[25] 張鋒.森林游憩資源價值評估理論方法與實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26] 肖寒,歐陽志云,趙景柱,等.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估初探:以海南島尖峰嶺熱帶森林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00,11(4):481-484.
[27] 姜鵬,郝利,周連.層次分析法在森林資源資產社會價值評價中的應用:以黑龍江省森工林區為例[J].林業經濟,2012(12):88-91.
[28] 孫福清.現行市價法在林木資產評估中的運用[J].中國資產評估,2007(11):11-12.
[29] 程雁云,劉兆剛.帽兒山林場林木資源資產評估[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0,38(2):23-26.
[30] 蔣靜儉.影響森林資源資產價值評估的主要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4.
[31] 王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方法探討[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32] 馬景祥,張秋虹,張秀云,等.清算價格法在森林資產抵押處置物評估上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3(28):191-192.
[33] 金彥平.森林保育土壤價值核算的基本方法[M]//侯元兆.森林環境價值核算.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34] 張嘉賓.關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森林涵養水源功能的計量和評價[J].林業資源管理,1982(1):29-33.
[35] 張穎.必須加強森林資源社會效益的核算[J].經濟研究參考,2001(2):44-48.
[36] 曾金文.我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主要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2016,10(12):103-104.
[37] 楊景海,王珊.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問題及對策研究[J].會計師,2017(15):3-4.
[38] 李忠魁,陳紹志,張德成,等.對我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的評述與建議[J].林業資源管理,2016(1):9-13.
[39] 楊夢嬋,葉有華,張原,等.深圳市綜合水質指數研究及其在水資源資產評估上的應用[J].自然資源學報,2018,33(7):1129-1138.
[40] 趙興龍.地下水資源價值構成與評價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8.
[41] 胡昌暖.資源價格研究[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3.
[42] 吳軍暉.論資源價格[J].價格月刊,1993(2):6-7.
[43] 傅莉,業濤,玉峰.水資源功能價值評估方法初探[J].中國農業會計,2017(6):42-46.
[44] VICENTE D J, RODRGUEZSINOBAS L, GARROTE L, et al.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ccounting for water SEEAW to the Spanish part of the Duero basin:Lessons learned[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61/564:611-622.
[45] 黃彬彬,鄢小令,李光錦,等.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萍鄉市水資源短缺風險的經濟評估[J].人民珠江,2018,39(11):79-82,88.
[46] 劉德智,李瑞彩.基于模糊數學的水資源價值評估及應用:以滹沱河流域河北段為例[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5,38(3):44-49.
[47] 楊健,邵景望.水資源在畜牧生產中使用的評估[J].山東畜牧獸醫,2016,37(11):60-61.
[48] 王然,魏娟,王磊.我國水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9(5):27-31.
[49] 方蘭,楊波.淺析水資源功能價值及主要評估方法[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29(11):1177-1181.
[50] 陳建明,周校培,袁汝華,等.水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研究[J].水利經濟,2016,34(5):18-22,80.
[51] 宋夏云,羅璐霞.礦產資源的價值評估模式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8(7):60-63.
[52] 楊錚.澳中兩國礦產資源評估準則的比較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5,17(6):89-94.
[53] 李震中.中澳礦業權法律制度比較[J].知識經濟,2010(3):29-30.
[54] 萬昌林.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礦產資源動態評估研究:以紫金山金礦為例[D].長沙:中南大學,2013.
[55] 楊文良.礦產資源投資評估研究:以硅資源為例[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
[56] 嚴金明,王曉莉,夏方舟.重塑自然資源管理新格局:目標定位、價值導向與戰略選擇[J].中國土地科學,2018,3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