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菁



摘 要:清末是山西近代工業誕生期,雖然山西近代工業起步較晚,初期發展緩慢。但不可否認近代工業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給山西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從此山西這個相對閉塞的內陸省份有了以蒸汽機為代表的西方工業產品,民族工業資產階級也作為新興政治力量出現在地方政治舞臺上,實業救國、爭取民族權益的活動在這股力量領導下方興未艾。因此,研究這個時期山西工業的形成與演變,對于認識近代山西社會、政治、經濟活動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山西;工業;起源;特點
山西地處我國大陸內部,交通不便,經濟落后,近代工業的萌芽和發展較沿海發達省份要晚很多。在歷史潮流的推動下,19世紀末期山西工業出現了艱難的起步。本文從歷史背景、演變過程和逐步發展幾個方面來闡述這一特殊的歷史過程。
1 新興產業出現曙光
近代以來,清政府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過程中逐漸認識并接受了西方先進的工業革命成果,開始試圖“師夷技長以制夷”。中國洋務運動標志性產物是曾國藩在1861年設立的“安慶內軍械所”(史稱“安慶軍械所”),當時的山西由于地處我國腹部,早期洋務運動的春風沒有在山西留下任何痕跡。產生這種情況除了地域的原因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盡管當時山西形成以晉商為代表的商人集團,使山西擁有巨大的金融資本,但清政府政策的制約,使山西商人手中的金融資本并沒有主要投入到發展工業中來。山西的近代工業出現比沿海晚幾十年,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山西終于迎來了工業首位開局者。1892年,湖北人胡聘之調任山西藩司(布政使)。湖北是洋務運動的發聲之地,胡聘之深受洋務運動的影響,對西方先進工業技術有較深的了解,他到任后就積極著手開展近代山西工業的創設工作。面對一片空白的山西近代工業,胡聘之選擇從生產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于1892年出資兩萬元在山西省會太原三橋街創建太原火柴局①,這是山西歷史上近代工業的發端。初創的火柴局是采用手工作業,沒有動力設備,但它是山西歷史上第一次采用近代工藝生產黃磷火柴。在以前,人們主要使用火石和火鏈等傳統引火工具,火柴既便于使用又易于攜帶,人們把這種舶來品叫作“洋火”。從設立伊始,太原火柴局日產火柴500筒,取名“雙羊”,這是帶有近代工業文明的商標第一次在山西使用(圖1)。其后,已升任山西巡撫的胡聘之又于1898年在太原西羊市街成立了山西通省工藝局,主要從事紡織與木工等業務,這是比火柴局更全面的近代綜合性工業機構。同年,開始籌備真正具有近代機械生產的山西機器局(圖2)②,在今天山西機床廠的位置上通過購買英國機器開始建設。這個工廠第一次使用蒸汽機作為動力,是山西近代第一個機械化工業工廠。山西機器局的出現不僅帶來了西方工業設備,還初步形成比較完備的管理機構和章程。這些帶有明顯近代工業文明機構的出現,可以看成是山西近代工業的發源與起步。可以看出,此時的工業無論從時間上還是規模和產業范圍上,與長江及沿海各省相比都極為簡陋與弱小,但不能否認,山西正是從此起步開始邁入工業時代,其意義非同小可。
2 近代工業的初步發展與演變
晚清山西近代工業從創建到民國成立,中間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時間。太原火柴局初創時是典型的官辦企業,由于山西封閉落后,人們對于火柴這個當時在山西還屬于新鮮事物的工業產品認識不足,導致生產的火柴一度滯銷,再加上官辦機構的種種弊端,太原火柴局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后來經營不下去,在1902年轉賣給山西大商人渠本翹,從傳統的官辦變為民辦,改名“雙福”火柴公司。從社會結構上來講,民族資產階級此時正式出現在山西大地上。需要說明的是,盡管山西近代工業出現得較晚,但山西民族資產階級出現在全國并不太晚。主要原因是洋務運動興起后,我國近代工業機構主體是官辦,且大多與軍事工業有關。甲午戰爭的失敗,導致隨后簽訂的《馬關條約》第一次規定了外國人可以在中國開辦工廠,清政府認識到既然允許外國人開工廠,自然也應該放開國人開設工廠的限制,所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工業資本也是從此時起開始真正出現。隨著民族資本進入近代工業領域,山西出現一批以金融票號商人和大地主為主的民族資產階級。除了前面說到的“雙福”火柴公司,民族資本同時開始投資電力、紡織和印刷等行業。例如,1909年山西商人劉篤敬在太原開辦了第一家電燈公司,這是山西歷史上第一家電廠(圖3)。①當時電廠提供的電力除去照明以外,還可以輸出動力制造面粉,所以在太原電燈公司的基礎上,機器磨面也相繼出現。再如,1906年太原出現了第一家印刷廠—晉陽日報印刷廠。到民國時,據統計全省共有大小印刷廠7家。山西歷來地下礦產資源豐富,以前一直采用土法生產,不僅產量小而且效率低。隨著外國勢力逐步侵入山西開始染指山西礦業,清政府逐漸重視山西礦權問題,于1989年批準山西開辦礦務事宜。1905年,山西商人劉篤敬首先開辦陽曲王封山磺礦公司,隨后全省全面推開近代礦務生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成立于1907年的山西保晉礦務公司。②保晉礦務公司的成立是當時山西人民抵制外國勢力染指山西礦產而形成的愛國民族資產工業。保晉公司從成立伊始就具有鮮明的反帝愛國特色,采用近代化的生產方式進行煤炭生產,為保護山西礦產資源不落入外人之手起了重要作用。在近代工業發展道路上,交通運輸業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山西的鐵路出現相對較晚,第一條鐵路正太鐵路于1904—1907年修筑完成,全長250余千米,窄軌,山西境內約170多千米(圖4)。③由于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正太鐵路借法款4000萬法郎,靠舉借外債修建,其從一出生就受到外國資本的控制,導致重要的經濟命脈掌握在外人之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近代山西工業文明的落后與薄弱。
3 山西近代工業的特點
首先,山西近代工業出現晚、規模小,山西近代工業出現在甲午戰爭前,此時我國的洋務運動已走向尾聲,山西的近代工業才出現萌芽。山西工業從全手工生產的火柴輕工業開始,與其他洋務運動中創辦多年的造船和鋼鐵等重工業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清末至民國初年山西近代工業在全國的工業產值中占比很小(民國以后出現變化)。其次,組織形式有所不同,從洋務運動以來,近代工業在其他先進省份是從“官辦”到“官督民辦”的發展模式。山西也是從“官辦”開始,但走上了與其他省份不同的發展道路,原因是山西擁有巨大的民間資本和山西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地位決定的。當時山西民間不缺少資本,具有大商人和大地主特點的晉商中堅力量為工業投入所需的資金,同時腐敗的“官辦”體制不足以支持近代的工業生產而漸漸被淘汰。當山西地方政府不能拿出支持工業發展所需資金時,引入民間資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又因為山西的內陸封閉性,封建傳統勢力具有很強的政治影響力,導致初生的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不具有其他洋務運動先鋒們所具有的強大政治能量,所以兩方面原因綜合起來,“官商合辦”這種新型生產組織形式在山西近代工業生產組織中出現,并成為早期最主要的形式。“官商合辦”組織形式的主要特點是政治權力與民間資本的相互結合,形成有利的生產方式,是當時山西社會經濟形勢的產物。再次,山西近代工業具有鮮明的反帝愛國特色,山西自古以礦產豐富而聞名,近代特別是在19世紀末,帝國主義勢力逐步插手山西煤鐵礦產。1897年,山西地方政府以批準外商褔公司的《請辦晉省礦務章程》為標志出賣山西礦產,而后逐步從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出賣山西主權的合同。①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冬,劉懋賞、馮濟川等愛國紳商著眼于“贖回礦權自辦”的目的,稟請山西巡撫恩薏棠創辦保晉公司,“保晉”即保護山西礦產資源之意。1907年春,保晉公司呈請農工商部奏準立案,但遲遲未獲批復。同年12月17日,由清廷外務部出面調停,山西商務局與福公司簽訂《贖回開礦制鐵轉運合同》,收回礦權。山西人民收回礦權的運動是實業救國的集中體現,民族資產階級與山西廣大人民始終堅持在斗爭的第一線并發揮了領導作用,這是清代山西工業史上的一件大事,保礦運動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4 結語
山西作為內陸省份,長期信息閉塞,造成近代工業相對落后與薄弱,但工業文明之風最終吹進了三晉大地。盡管晚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洋務運動失敗,但是山西近代工業還是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山西近代工業的誕生是清末山西政治經濟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給山西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而且還從思想上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山西商業資本向工業領域的轉移,同時誕生了新的社會生產關系,山西近代工業的起源與萌芽像一顆種子對以后山西的發展和社會變革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