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文是小學語文教材中具有鮮明特點的一種文體,分為敘事性散文、說理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針對散文教學,可以運用聚焦策略,從散文的語言、情感、方法等方面,開發和確定“這一篇”的教學內容,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散文教學效益。
關鍵詞:散文教學;聚焦;教學內容
散文是意蘊豐厚、益智陶情而又具有彈性力度的一種文體。根據表達內容的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性散文、說理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散文是占有一定比例的主導文類。因為自身創作的特點,可以說,每一篇散文都體現作者鮮明的個性色彩,是作者情感與內心的真實體現。針對散文教學,王榮生教授曾指出:“學生今天所面對的學習對象,是‘這一篇獨特的文本,學生今天所面臨的學習任務,是理解、感受‘這一篇所傳遞的作者的認知情感,是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獨特認知情感融于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所以,加強對散文文體教學的研究,特別是如何立足于“這一篇”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是散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筆者以為,運用聚焦策略,可以從語言、情感、方法等方面,開發和確定散文“這一篇”的教學內容,這值得我們進行探討與研究。下面,筆者就此談一談自己的思考,與大家商榷。
一、 聚焦語言,確定“這一篇”教學內容的基礎
散文是作者從生活中獲取靈感與才思,順應內心情感流動的真實寫作。一方面,散文的語言凝練優美,清新明麗,同時又簡潔質樸,自然流暢。這是散文語言的共性特點;而另一方面,散文語言表達帶著作者獨特的個人風格,強烈表現著作者“眼中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這是散文語言的個性特點。教學中,我們要關注于散文的共性語言,但更重要的是要聚焦作者的個性化的語言表達。
(一)關注特別強調處
在三年級下冊教材中,楊謙的《趕?!芬晃?,寫的是我在暑假里隨著舅舅一起去趕海的趣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在寫自己“抓海星”“捉螃蟹”“摸大蝦”時,分別用上“嘿”“哎”“哎喲”“咦”“哦”等語氣詞,作者正是通過對不同語氣的強調,表現出趕海的“趣”,這是這一篇散文在語言上最顯著的特點。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對語氣詞重點品讀,體會人物的心情,配合相關動作的演示,理解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圍繞“趣”字緊扣語氣詞展開教學,從而聚焦“這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
(二)關注文本留白處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比如畫畫,畫畫需要留白。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抄寬。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見一幅畫中,一只小舟,一個漁翁在垂釣,整幅畫中沒有一絲水,而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文學中的留白也是如此,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間。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散文的語言講求疏密有致,意蘊豐厚。往往在字里行間帶給讀者無限的聯想和想象,這正是散文留白給人“言有盡,意無窮”的深刻回味。具體到一篇散文上,要注意作者在文本留白上的別具匠心,這可以是教學內容的確定之處。六年級《爺爺的蘆笛》一課,三次寫到了爺爺的蘆笛聲。第一次是強強的想象里聽到了蘆笛聲,第二次是強強與爺爺一起做蘆笛,爺爺吹起了做的蘆笛,第三次是在強強的恐懼中,爺爺的蘆笛幫他驅趕了恐懼。每次蘆笛聲讓強強想到什么,體會到什么,又給強強留下些什么,課文沒有寫出來,可以將每次笛聲背后空白作為教學聚焦內容,讓學生學習探尋,深入思考,體現“這一篇”的教學價值。
(三)關注描寫細微處
《黃果樹瀑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按照由遠及近的游覽順序,主要寫了作者在黃果樹瀑布景區游覽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課文第三自然段寫“透過樹的縫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懸掛在巖壁上,上面折為三疊,好像一匹寬幅白練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那‘嘩嘩的水聲便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用白練來比喻瀑布是恰當的。但這里作者為什么一定要兩次強調出“織布機”呢?僅僅是為了表達的連貫嗎?其實,黃果樹瀑布有著一則布依族織布姑娘追尋美好生活的民間故事。抓住作者表達上的細微處作為教學內容,拓展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積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 聚焦情感,確定“這一篇”教學內容的核心
散文重在抒寫作者感受和情思,散文中的人事景物,都是帶著作者鮮明個性的情感烙印。散文比其他文體更容易顯示作者的性格和人格,愛與憎,憂與喜。因此,散文教學的核心是對散文情感的關照。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說,“我們閱讀散文就是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體會作者的所感所思,是讀者與作者心與心的碰撞和交感”。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對文本情感體悟的過程,也應是學生情感與文本融入融合的過程。
(一)緊扣畫面激情
散文是一曲“心靈的歌”。作者通過對景、事、物細節的描摹,形成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蘊含著作者內心的情感世界。作者笑源所寫《姥姥的剪紙》一文,最后寫自己離開姥姥:“但我還是不斷收到姥姥寄來的剪紙,其中有一幅是這樣的:一頭老牛定定地站著,出神地望著一只歡蹦著遠去的小兔子,聯結它們的是一片開闊的草地。”這是一幅簡單可感的畫面。但畫面中有著姥姥對我的期待;有著我對童年的眷戀;有著我對故鄉的向往。正如作者所說:“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憶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紙聲,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苯虒W中,緊緊抓住這一畫面學習,激發學生情感不斷深入,從而實現與作者內心的和諧共振。
(二)緊扣“文眼”悟情
“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著力刻畫和描摹的中心點,對文章的結構起著支配、統攝的作用。文眼在散文中是文章主旨的凝聚點,是貫穿全文的中心的閃光點,具有畫龍點睛或起提攜的作用?!栋踩摹肥俏覈骷覄⒊烧碌囊黄闱樯⑽?。它為我們展現了安塞腰鼓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再現了“安塞腰鼓”的沖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張揚。在這篇課文中,“好一個安塞腰鼓”一句,在課文中先后出現了四次,分別是課文對安塞腰鼓不同角度描寫的自然間隔,同時讓文章表達上一詠三嘆,又加強了感情的宣泄。這正是這一課“文眼”所在。教學中,抓住文眼,掌控著課堂教學的節奏,讓情感似一陣緊似一陣的急驟的鼓點,又似一浪高過一浪的洶涌的潮水,強烈地叩擊讀者的心弦,從而體悟安塞腰鼓中飽含著的黃土高原蓬勃生機和無限力量。而馮驥才的《珍珠鳥》一文,結尾寫道:“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世界。”這是人與鳥和諧共處的感受,而和諧的真諦在于信賴。從寫作來說,這句就是全文的“文眼”,這是神來之筆,不但揭示題旨,而且這樣的結尾收得有“味”,更飽含了深深的哲理。
(三)緊扣對比融情
比較是語文教學中較常用的方法。在教學中,通過比較,學生會從中找出差異,產生疑問,在質疑和解疑的過程中,以達到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的目的。而在散文教學中,也可以通過對比,來激發學生情感,在語文學習之中融合學生的情感?!肚嗪8咴恢炅肥橇昙壣蟽缘囊黄n文,作者陳忠實以優美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活下去,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但在課文中,有大量筆墨寫的是家鄉霸河邊生長的柳樹,這是在與青海高原這一株柳樹的對比中,突出體現高原柳頑強、不屈和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體會作者以物喻人,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而應該像高原這一株柳一樣自強不息,奮發向上!教學時,聚焦課文大段的對比描寫,細細品味,引導學生情感的生發和融入,這是散文教學的一個著力點。
三、 聚焦方法,確定“這一篇”教學內容的關鍵
確定“這一篇”的教學內容,除了語言及情感聚焦之外,還應聚焦作者在“這一篇”中通過語言表達情感的言語形式。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關注“這一篇”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更不能忽略的是,作者是如何寫的,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這需要教者對于文本寫法加以關注,帶著學生進行方法學習,讓學生更深層地感受散文語言豐富的表現力,以達言意法共生的效果。
(一)指向寫作能力發展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讀一篇散文,可以模仿散文的結構,修辭的方法,語言的表達,也可以模仿句子、段落的表現形式。如《廬山的云霧》一課,第三段中“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這是運用比喻的表達方法,寫出了云霧的變化,針對這一寫法,讓學生以“晚霞真是變化多”進行仿寫練筆,遷移課文寫作方法。將寫法作為學習內容,為學生學習表達,發展表達能力提供可能。同樣,仔細研究每一篇散文寫作上的特色,抓住一兩個寫法的點進行課內遷移,這是確定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舉措。
(二)實現讀寫能力共生
相較于單純地指向學生寫的能力發展,我們還可以將散文文本閱讀與學生寫作能力有機整合在一起。在讀的過程中,發展寫的能力,在寫的過程中,同時又促進學生對于散文文本的理解深化。同樣在《姥姥的剪紙》一文中,作者表現姥姥剪紙技藝的“神”,有鄉親們這樣一句話:“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顯然,這一句話運用了夸張的表現手法,同時,“貓與虎”“公雞與母雞”是非常形似的動物,放在句子中更能表達出姥姥技藝的高超。教學時,讓學生也能學著鄉親們夸一夸姥姥,學生試著用上夸張的表現手法,還要注意表達事物上的細微之處,這錘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在練習表達的過程,又深化了學生對于姥姥剪紙技藝的進一步贊嘆,加深對于文本人物的認識,實現了讀與寫的同構共生。
四、 結語
聚焦“這一篇”,實質是深刻發掘每一篇散文在語言、情感、方法等方面所具有的教學獨特性,關注散文教學的文體特點,從而確定散文的教學內容,帶給學生實實在在的語文素養提升過程。這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地進行實踐與研究。
作者簡介:
陶彩紅,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小學,貴州省銅仁市,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第六完?。ㄖЫ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