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映
摘 要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五個方面當中,史料實證素養能貫穿始終。因此,教師上課時應通過上“有料” 的歷史課,讓學生思維有載體、情懷有寄托、能力有提升。如何上“有料”的歷史課,一是指導學生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角度自主搜集史料,讓學生體會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二是教師呈現多角度多來源甚至相沖突的史料,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和嚴謹的史學態度,進而樹立起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
關鍵詞 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66
Abstract Among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high school history, the ability to prove the validity of historical data can run through all the time.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pass the "material" history class. How to have the "material" history lesson, one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collect independent historical materials; Second, teachers prese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build up student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Key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core Literacy; historical data evidence
什么樣的課是一堂好課,也許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是一堂課如果能夠讓學生學得有趣、有思考、有收獲,就一定是一節好課。作為高中歷史學科,當然是有一定思維深度的,但思維的載體決不能僅僅是教材的固定結論,如何讓學生學得有趣、有思考、有收獲?——上“有料”的歷史課。
1 歷史學習的現狀:實證素養的缺失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2017年新課程標準中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概括為: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在這五個方面,史料實證素養可以貫穿始終。面對史料做出理性分析,需要運用唯物史觀在正確的時空里做出合理的體現家國情懷的歷史解釋,需要學生具備分析史料的實際運用能力。然而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學生往往習慣于記憶背誦教材教輔的現成結論,用現成結論應付考試,上課時被動聽教師講解現成材料,缺乏主動搜集材料的意識,缺乏批判既有結論的意識,甚至不清楚史料的來源、分類有哪些,更談不上運用了。如果我們的歷史課堂不做出一些改變,史料實證素養只能流于形式而不能內化為學生的基本素養。
2歷史教學的嘗試:自主搜集史料
筆者上高中歷史必修二《中國古代手工業》一課時要求學生以制瓷業的角度自主搜集材料、分組分類展示材料。一開始學生無從下手,然后有同學去博物館拍了瓷器照片和簡介啟發了大家,于是孩子們逛網上博物館搜集大量瓷器實物圖片。我再引導學生按朝代分類,總結瓷器的朝代特點,篩選最具有朝代特色的瓷器作品。但光有作品只解決了是什么的問題,還要解決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中國古代瓷器如何制作的?發展的原因和影響如何?有學生找到了《天工開物》,解決了制瓷業工序的問題,進而分析手工業技術的進步。有同學找到了《中國歷代陶瓷詩選》解決了手工業與商業、文學等的關系問題。古代手工業發展原因,行業環境,政府管理制度,新的經濟因素等問題對學生有難度,因此教師進行提示:想要了解宋代的歷史看《宋史》,想要了解宋代管理經濟的官3看《宋史·職官志》,想要了解宋代經濟整體狀況看《宋史·食貨志》,但這些文言文太難了,怎么辦?找學術論文。所以教師再引導學生從中國知網搜索相關學術論文來進行學習。通過這樣的一次訓練,學生真正了解了史料的來源、史料的分類、史料實證的方法、研究的過程和得出歷史結論的嚴謹性。這次嘗試對我以后的歷史教學產生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3實證意識的培養:多來源多角度
在執教《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我打破教材固有模式,確立核心素養綜合教學目標為:通過課文、試題、圖片、數據等多種史料進行辨析,初步了解史料實證的一般知識,分析甲午戰敗的原因;通過漫畫、地圖、表格等將甲午戰爭放在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的時空中考察,比較當時的中國與世界,分析甲午戰敗的影響,了解近代救亡圖存的不同道路及作用;通過1894、1954、2014三個甲午年的對比,感受中國的崛起。以多來源多角度的史料呈現,一能節約學生課外時間,在有限的課內時間完成教學任務;二是盡量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以此貫穿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
教學過程第一步,還原真實的甲午。教師詢問學生如何著手了解和還原,學生回答看書、上網、去遺址等等。進而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學生接觸的首先是教材,請學生找出教材中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信息,比如戰爭經過和結果等。學生接觸第二多的是試題,教師呈現兩則試題材料:
(1)關于豐島海戰的發生時間,據日本海軍司令部編寫的《二十七八年海戰史》載:“七時五十二分……濟遠首先向我發炮,旗艦吉野立即應戰。”我國史學研究者根據中文記載,尤其是《濟遠航海日志》考定:首先發炮的是吉野,時間為七時四十五分,濟遠七時五十二分發炮是自衛還擊。(2)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傳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許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第一則試題呈現了交戰雙方的不同記載,引發真實性的考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怎么辦?看旁觀者。第二則試題則體現了第三方的觀點也不一定真實,從而引出一篇碩士論文《〈悉尼先驅晨報 〉中甲午中日戰爭報道研究》和一本史料集《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第三方的觀點會受國家利益、價值觀念、文化傳統、政治立場、國際輿論等因素影響。怎樣判斷和取舍?可以從第一手史料中尋找并交叉對比,比如《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書中幸存者證詞、中日雙方官方外交文書等。進而教給學生史料實證的一般方法:檔案文獻考據法。
紙上談兵遠遠不夠,再來看實物遺存。2014年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中心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海戰沉艦,2015年11月確認為致遠號。120年后如何判斷沉船為致遠號?學生眾說紛紜,教師總結和展示證據(比如:出水的艦艇有方形舷窗,而根據造船圖紙只有致遠號和靖遠號采用方形舷窗,但靖遠號沉沒于威海)進而引出史料實證的第二種方法:二重證據法,將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教師再啟發學生能不能運用數學方法研究歷史?展現光明網的一組統計數據(1888年和1894年中日艦隊噸位、馬力、航速、武器裝備、軍費開支等各項數據對比、中日士兵年齡體格數據對比、中日軍事指揮體制對比等),引導學生繪制表格從艦隊、軍費、裝備、戰斗力、政治軍事體制、外交手段等方面總結歸納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這樣就把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貫穿起來了。
教學過程的第二步:時空長河中的甲午。將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和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羅列出來,比如美國南北戰爭,俄國農奴制改革,德國鐵血演說、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洋務運動,讓學生體會當時世界發展潮流和中國追趕世界潮流的腳步。用一張漫畫(出自《崩潰的帝國:明信片中的晚清》)的人物形象表現出日軍踩著朝鮮國王,手牽著清軍俘虜,大踏步前進,北方俄軍正密切注視戰場進展。以此呈現甲午時的中國和世界。再用三組材料(材料一《時局圖》,材料二朝鮮、琉球、越南、緬甸最后來華朝貢的時間和情況表格,材料三梁啟超“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展現甲午后的中國和世界。引導學生得出列強興起瓜分中國狂潮、朝貢體系瓦解、民族主義興起等結論。這樣就把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結合起來了。
教學第三部分,民族崛起的甲午,運用1954年和2014年國家大事記(1954年第一部憲法頒布、康藏青藏公路通車,2014年國務院印發《一帶一路建設戰略規劃》等等),喚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從而落實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要求。
4 教與學的反思:關注學生的學
在制瓷業的教學過程中,與孩子們的互動非常多,前后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解決孩子們逛圖書館、博物館時的各種問題,學生參與熱情非常高,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教給學生史料學的基本知識。甲午中日戰爭一課從教材中的甲午、試題中的甲午、外國人眼中的甲午、考古中的甲午、數據中的甲午幾個角度還原真實的甲午,很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時空長河中的甲午,有了國際的視野,貫穿百年的始終,最終落腳點在第三環節民族崛起的甲午,學生愛國熱情被點燃了。
歷史課要上得有趣、有收獲,關鍵在于有人。這個人,就是我們的學生。教學需要圍繞著學生的起點、學生的需求,來確定上課的主旨;圍繞著教學立意和學生的基礎能力來選擇豐富的有趣的經得起考證的史料。做到了這些,學生方能學得有趣、學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