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摘 要:國家起源學說是國家理論的重要內容,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國家起源觀。社會契約論就是認為國家起源于社會契約的學說。該學說不僅是最為重要影響最大的國家起源理論,而且堪稱西方主流政治思想。從古希臘的伊壁鳩魯到當代的道德哲學家羅爾斯,契約論一直在不斷地發展和演變中。
關鍵詞:國家起源;社會契約論;發展及演變;影響
一、社會契約學說的起源與發展
關于國家的起源,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觀點,如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的社會分工國家起源論、亞里士多德的國家自然發生論、中世紀的神權起源觀等。在眾多說法中,社會契約論不僅是最為重要的國家起源理論,而且堪稱是16世紀以來在西方主流政治思想。社會契約論的興起與西方的社會變革,特別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日益發展的契約經濟有著密切聯系。社會契約論,認為國家起源于社會契約,原本由社會成員的同意或契約締結而成。從古希臘的伊壁鳩魯到當代非神學新自然法學的主要代表羅爾斯,歷代都不乏倡導契約論的學者。本文將對不同時期不同學者對于國家起源的社會契約論的觀點進行介紹和分析。
馬克思曾經說過:“國家起源于人們相互間的契約,起源于社會契約,這一觀點就是伊壁鳩魯最先提出來的。”古希臘學者伊壁鳩魯曾多次論證,國家是人們相互締結契約的結果,他說:“淵源于自然的正義是關于利益的契約,其目的在于避免人們彼此傷害和受害。”伊壁鳩魯在這里強調了公正不是某一個自身存在的東西,而是存在與人們的相互交往中,成為一種契約,是人們為了確保相互間的安全,克服相互間的恐懼,避免相互間的損害而訂立的。伊壁鳩魯的政治觀點為近代革命的“社會契約論”提供了啟蒙材料。
到了近代,霍布斯第一個把自然理論與社會契約理論結合起來構造他的國家學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的國家學說有英國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階級狀況的反映。霍布斯是無神論者,因此他反對宗教和國家神創說。他認為,國家的出現是由于人們的意志和契約造成的,霍布斯對契約做了明確界定,他說:“權利的互相轉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霍布斯認為,人們締結契約,組成國家的目的是“自我保存”。“自我保存”既是個人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又是自然法的最高準則,也是建立國家的真實原因。筆者認為,霍布斯的觀點已經開始凸顯出契約的重要,開始察覺人與人之間權利的讓渡問題。
洛克是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始祖”,他研究了培根、笛卡爾、霍布斯的著作,其契約論思想相對于霍布斯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洛克的一生經過了整個英國革命時期。相對于霍布斯生活的英國革命早期,洛克的時代社會已經趨于回歸平穩,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已基本確立,并在“光榮革命”中與封建勢力達成了最終妥協,階級矛盾緩和。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洛克對于契約政治的認識較霍布斯也更加成熟和全面。《政府論下篇》包含了洛克的主要契約思想。洛克認為在國家產生之前,人都有自然權利,但他認為自然權利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對別人的正當要求。擁有自然權利者之間,不是競爭、戰爭,而是彼此關聯的義務和責任。但自然狀態也并非盡善盡美,也有矛盾。因此,就需要一個裁判來仲裁紛爭和懲罰對自然狀態的破壞行為。因此,人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其職能是保護人們的自然權利,主張君主立憲制。洛克與霍布斯思想的區別是,洛克抨擊霍布斯將國家比作“利維坦”,認為這是不合邏輯的。他強調的是自愿的簽訂協議。如果說霍布斯倡導的是理性主義為基礎的專制主義,那么洛克倡導的是理性主義為基礎的自由主義。
到了18世紀,近代社會契約學說的集大成者盧梭,使得社會契約論走上了成熟時期。盧梭是18世紀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古典自然法(理性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盧梭的著作《社會契約論》對當時和后世影響極深,他的思想對于當時的法國乃至全歐洲都產生了震聾發聵的效果。他關于原始社會的論述并沒有很多前人的“自然狀態”的的論調,他認為在“一切社會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會,就是家庭”。他認為政治社會起源于家庭,這和洛克的觀點正好相反。盧梭設想,在自然狀態中不利于人類生存的種種障礙,在阻力上已超過了每個個人在那種狀態中為了自身生存所能運用的力量時,人們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從而產生了社會契約,成了社會組織,即國家。這是最合乎自然發展的契約論起源的學說,并將霍布斯的“人身”和洛克的“財產”的契約目標共同吸納了進來。
霍布斯、洛克和盧梭的三種不同的國家起源的社會契約論,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和邏輯上的聯系。首先,霍布斯、洛克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經歷了從霍布斯的絕對君主論到洛克的君主立憲制,再到盧梭的人民主權論的歷史演化進程。其次,霍布斯、洛克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遵循著一種社會正義原則的邏輯,即生命、自由和平等。
康德主張國家起源于社會契約,他對于社會契約論的獨創性在于他給予國家起源問題以一種新穎的哲學基礎和解釋,也就是用所謂獨立與所有經驗的合法的術語來表述問題,并將其奠定在他的道德哲學和歷史哲學之上。
西方自康德之后關于社會契約論的話題有一個多世紀歸于沉寂。然而,1971年羅爾斯出版《正義論》,卻使社會契約論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他認為:“某些主要利益的不可分性、公共性以及所產生的外差因素和吸引力,使得有必要由國家來組織和推行集體協議”。他認為政治統治僅僅是人們的自私傾向和非正義傾向而設立的看法是一種膚淺的觀點。契約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非的理論,但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斗爭中,卻起過積極的進步作用。但到了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后,契約論就變成了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
二、西方社會契約思想的現實意義
對于社會契約理論以及自然狀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有論述,即認為用自然狀態和契約來解釋國家的起源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科學。然而,“社會契約學說在理論上是非歷史的,但它本身卻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在近代為反封建神學以及近代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作出了相當重要的歷史貢獻。首先,西方近代社會契約思想為實現國家民主奠定了理論基礎。可以說,沒有社會契約理論,就難以解釋國家政權組織的合法性,也很難獲取強大的革命感召力來摧垮奉行軍權神授的專制制度。其次,西方近代社會契約思想為人民主張平等、自由等個人權利提供了基本依據。最后,西方近代社會契約思想為資本主義憲法原則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支持。經過長期發展,社會契約思想所論述的許多政治觀點和政治主張直接成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原則,因而成為其政治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三、結語
筆者認為,社會契約論對于我國的法治社會的建設有重大的意義。社會契約觀雖然是一種唯心的思想,但其精神蘊含著一種平等、自由和人權的民主精神,這是實現法治的思想基礎。而我國當今社會正缺乏這種思想,這也是我國法治建設相對滯后的一個原因,因此,理解并發揚社會契約理論的精髓和潛在意義,對我國的法治建設非常有必要。在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又一些這樣的現象,就是公民權利無法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制約,人民的權利在公權力面前往往顯得脆弱不堪,因此會經常出現一些不好的社會現象。究其原因,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制度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很好地貫徹落實。而社會契約思想主張的是法源于人民的同意,而不是來自國家權力的賦予。在當今社會,了解并發掘社會契約思想的精神,取其精華并加以運用,這對于中國的法治建設之路必將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蘇]涅爾謝相茨.古希臘政治學說[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英]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4][美]菲利普·方納.杰斐遜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5][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美]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7][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