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鑫堯

摘 要:明代彩瓷中的魚紋圖式帶有很強的程式化特征,透過魚紋圖式在社會功能上的固有化,并通過在明代陶瓷彩繪上的應用,將圖樣中的“程式化”裝飾特征加以高度概括提煉。陶瓷彩繪里出現很多對于魚紋的繪制,它的形象大多是作為彩瓷中表現出來的主體,這和我們傳統民族的文化有關。從出土的陶器中可以看出,遠古時期的人們與“魚”有著密切聯系,由于他們對魚的自然崇拜,使得他們的生活器物都是由魚紋樣進行裝飾,刻畫的形象較為樸拙、自然。從陶器上的魚藻紋圖案形象來看,它的整體造型、色彩、構圖手法和裝飾性等在各個方面都是極具中國特色,通過對魚紋樣式和圖案的分析和提煉加以概括,用一種程式化的語言把魚紋的形式美感展現出來。
關鍵詞:魚紋圖式;裝飾;程式化
一、引言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魚紋圖式大量的被人們運用。在明代陶瓷彩繪藝術中,魚紋圖式的裝飾性被發揮的絢麗多彩,“魚”與“余”“魚”與“蓮”等的組合形式蘊含了吉祥喜慶的寓意,進而讓欣賞者和研究者注意到器物上的魚紋圖案所承載的民俗文化。
二、明代彩瓷中魚紋圖式的程式化概括
明代彩瓷中的魚紋圖式由于陶瓷彩繪工藝和材料的進步,擺脫了之前的單一色彩,將帶有豐富色彩的魚紋圖式繪制在瓷器上。魚紋圖式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出現在陶瓷藝術裝飾形式中,成為明代彩瓷藝術最活躍的裝飾元素之一。在圖案的布局、魚和其他圖案組合的形式、周圍環境等方面也已經呈現出一定的程式化。程式化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學術的名詞。程式,就是標準。《葡子致仕》中講到:“程者,物之準也。”。從魚紋圖式的畫面內容上看,魚紋樣單或雙,或三、四、五尾戲水追逐。在對魚紋的理解里,魚和其他圖案共同組成的紋樣也是涵蓋其中。例如,一種由魚與蓮組合而成的蓮池圖案,稱為“魚蓮紋”;一種是以魚和水藻的組合形式出現的圖案,稱為“魚藻紋”;還用魚紋和蝙蝠、戟、磬、錢等圖式組合,使“魚”仿佛真正活躍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動,活靈活現,充滿著靈性,給帶有“魚”紋樣的圖案賦予生命力。
明代彩瓷中魚紋圖式在內容上采用了色彩多樣化,中華民族對于傳統吉祥圖案有著根深蒂固的喜愛,中國傳統“魚”紋圖案運用最廣泛、歷史最悠久,也是民俗文化吉祥寓意題材最重要的元素形式。在“魚”紋樣歷史演變歷程中,祖先的某種崇拜信仰造就了魚紋圖式在生活當中的重要地位。《三秦記》中記錄:“大魚積龍門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為魚。”由此便產生了“鯉魚跳龍門”的傳說,也意味著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意,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明代彩瓷裝飾藝術中魚紋樣從表現題材、內容形式賦予了程式化吉祥寓意,它所固定化的存在,通過人們生產實踐的認識,并對魚作為圖騰觀念的淡化,失去對精神信仰的地位,逐漸對魚紋樣裝飾轉變,通過高度提煉,概括出相對穩定的程式化并且也是符合形式美感的裝飾形象,成為明代彩瓷藝術應用最廣泛的裝飾圖案。
三、明代彩瓷中程式化魚紋圖式所表達的社會功能
魚紋圖案的演變是不斷地在發展,從開始的神話到生活化的一個過程,也是不斷的增強自然、裝飾性的過程。古代先民對生殖繁衍以及生命崇拜,漁獵是原始時期最主要的生產力,“魚”成為古代先民的最主要的食物之一,因此,人們對魚產生了自然的崇拜。由于這種對自然的崇拜,遠古時期的陶器上出現魚的紋樣,紋樣自然古樸、粗糙。隨著歷史的前進,魚紋樣也得到空前發展,并賦予魚的精神信仰。魚紋樣展示的形象多種多樣,魚紋圖式還被作為一種圖騰存在形式的崇拜,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這種趨吉避兇的心理造就了魚紋圖式的社會功能。社會的不斷需要,魚紋圖式日益成為生活應用中的常見圖案,大量的使用,其形象也逐漸變得固有化。明代彩瓷藝術繼承傳統民間習俗,討吉利的說法,這種精神內涵的形式,到了清代更是講求圖必有意,言必吉祥”,對待魚紋的題材內容,通常會使用諧音、象征的等表現方式,如“魚”通“余”“鱖”通“潔”“鯉”通“禮”“鯽”通“吉”等。在明代彩瓷中出現過繪制四條或者五條魚的畫面,每條魚形態各異,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組成不一樣的構圖效果,常見到的有繪制“鯖、鲌、鰱、鱖”四種魚類,依據這四種魚的發音,蘊含著“清白廉潔”而受到人們的喜愛。魚的造型與蓮的造型組合成的“魚蓮紋”,魚的造型與水藻的造型相配的“魚藻紋”等,其他帶有象征含義的形象和魚相組合,可以讓我們延伸出“連年有余”“富貴有余”“年年有余”等含有吉祥意義的詞匯,也是在歷史發展中,大量的被使用在陶瓷器物上,這類固定化的寓意為我們的生活里平添了許多樂趣。魚紋是吉祥、富貴、收獲的象征,這一時期的魚紋裝飾給明代彩瓷藝術帶來新的活力,“吉祥”寓意與帶有魚紋圖案的器物的融合,將實用性與裝飾性的結合發揮到極致。
四、明代彩瓷中魚紋圖式的“程式化”裝飾形象
明代彩瓷畫工往往對前代的圖案在表現方式上進行掌握后加以升華。然而由于魚紋圖式裝飾性的形象一般都具有程式化的特征,所以明代彩瓷繪制的魚紋圖式在造型、構圖、色彩處理上都采用了這種程式化的設計,并運用高超的制瓷技藝將不同的魚紋圖案表現出來,體現了人們審美觀念時代變遷。
(一)平面化與秩序化特征
明代彩瓷中的魚紋圖式在造型上有意識地把立體物像轉化成二維平面,畫魚的時候以線條的方式表達魚身曲線體現出魚的動態情趣,游魚身處水平的姿態,頭部有稍微向上、向下之勢,魚尾有向上、向下擺動形態,周圍的荷葉、水草等輔助紋飾富有靜態。平面圖式的輔助紋飾有規律、有秩序地排列,疏密、大小和線條之間的形式關系運用在器物上。魚穿插在荷葉和水草之間,錯落的安放,呈現出統一中又有變化的秩序美,用色上大致是紅、綠、藍、黃、褐幾種的顏色,在對圖案的運用和色彩結構的處理上同樣充分體現了平面化、秩序化的裝飾設計特征。
圖1為明嘉靖年間的斗彩魚藻紋花口盤,盤心魚通身用綠或紅一種顏色裝飾,荷葉用綠色裝飾,水藻、荷花用釉下青花線條繪制,造型形象利用線條的長短、色塊的濃淡分布處理,盤口的內壁繪有蓮花、牡丹、菊花之類,圖案色彩主題分黃、紅二色,花卉周邊繪有卷草圖案,有秩序的間隔開來,這種設色形式上采用了單線平涂的技法。兩條游魚與蓮花居于畫面的中心位置,加上平面化的處理,突出主題的鮮明,構圖形式是采用相近對稱的視覺效果,并不受時空的限制,將不同的季節花卉以及明快的色彩,將魚藻紋的程式化裝飾形象表現出來,使得明代彩瓷藝術魚紋圖式的裝飾趣味性格外凸顯。
(二)概括化與豐富化特征
魚紋樣形式設計上追求裝飾的高度概括,不追求魚在造型中的真實性,是將魚在自然界中的具體形象進行簡化提煉,明確其特征,刪繁就簡,省去不必要的外部細節,在魚造型的處理上,彰顯出游魚在自由嬉戲,周圍環繞的水藻、浮萍,以及水流動的軌跡。豐富化的特征是指在符合形式美的規律下,給畫面增添層次感,整體造型十分簡練,顏色單純,但在畫面內容上展現不同的造型,設色上巧妙的將顏色多種的搭配起來,力求形象簡單而色彩豐富。例如,兩個對稱的荷花,不使用同一種顏色,可以用紅和藍或者其他兩種間色之間的組合方式;魚可以同種顏色不同姿態,或者不同顏色不同姿態;水藻的顏色搭配適宜,黃間綠,藍間綠等,色彩對比強烈,畫面的豐富加上設色的巧妙組合,大大提高了整體的豐富程度。
五、結語
明代彩瓷中程式化魚紋圖式所表達的社會功能,有著固有的吉祥寓意。魚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造型形象,它程式化的外在表現,主要是來源于自然,創作者通過對大自然生活的深入的研究和觀察,憑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發現在魚紋圖式中彩瓷注入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的內涵、精神的寄托和哲學的核心價值觀念,形成中國特有的“魚文化”。明代彩瓷的陶工們通過借鑒了前人的制瓷工藝經驗并運用高超的彩繪技藝,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這種方法使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啟發,在不斷的探索過程里,貫徹傳統文化的本質特征,運用吉祥符號元素融入到現代設計之中,使民族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朱輝球,劉惠之.論康熙五彩的程式化特征[J].中國陶瓷,2007(9):70-73.
[2]袁樂輝,齊霞,李興華.吉祥文化與景德鎮陶瓷藝術圖式[J].陶瓷學報,2015(1):103-106.
[3]徐敏敏.中國古代陶瓷魚藻紋裝飾特征的演變[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