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李培
摘 要:近年來,河南省鄢陵縣花木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生態優勢日益凸顯,鄢陵由最初“賣花木”到“賣景觀”再到現在“賣生態”,帶動了花木與旅游、康養、會展、園林加工及休閑娛樂等產業的融合發展。但是目前鄢陵縣綠色發展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何更好地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需要進一步努力。筆者根據調研考察情況,針對“鄢陵品牌”提出了擴大產品輸出、提升內涵影響、拓展宣傳渠道三方面建議。
關鍵詞:鄢陵縣;鄢陵品牌;綠色發展
一、引言
鄢陵縣隸屬河南省許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千里伏牛山脈東方,萬里母親河黃河南側。西靠長葛市、建安區,北與開封市,東與周口市,南與漯河市接壤,現轄12個鎮,386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66.7萬人,總面積866平方公里(耕地99.6萬畝)。鄢陵縣處在中原高速公路網核心區,毗鄰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北距新鄭機場50公里,西距京廣鐵路、京廣客專、京港澳高速20公里,蘭南高速、永登高速、機西高速和正在建設中的鄭合鐵路、三洋鐵路貫穿全境,形成了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交通體系。
二、進一步擴大鄢陵品牌的產品輸出
(一)以臘梅為內涵的臘梅周邊文創
“梅開臘月一杯酒,鄢陵臘梅冠天下”是清代詩人王士禎贊美鄢陵臘梅的詩句,鄢陵憑借“鄢陵臘梅冠天下”的美譽揚名大江南北。鄢陵臘梅不僅雅致、美觀、大方,是裝飾的上品,而且臘梅在百花凋零的隆冬綻蕾,斗寒傲霜,憑借梅花本身具有的深厚文人風骨的和千年來文人騷客對鄢陵臘梅的鐘愛,形成了鄢陵獨有的臘梅文化底蘊。
目前,在以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為核心的景點周邊幾乎沒有以臘梅品牌、臘梅logo為特色的臘梅文創產品。鄢陵臘梅本身蘊含的高雅底蘊,就是臘梅愛好者本身的文人精神表達與高潔情操展示。鄢陵臘梅是典型的涵養品行、陶冶情操的文人標識,挖掘、打造鄢陵臘梅文化產品極度契合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的發展方向。可以注冊鄢陵臘梅商標,開發、出品臘梅文創周邊;繼續推廣、做大已有的臘梅插花、壓花、剪紙等,并進一步做好相關的文創品。例如,帶有臘梅logo的旗袍、圍巾、絲巾、耳環、手機殼、卡貼、折扇、筆記本文具等裝飾品、文具品,作為鄢陵旅游、康養的必買品。
(二)以養生為亮點的臘梅養身食品
臘梅科臘梅屬植物,臘梅花性溫味甘微苦,根、葉、花、蕊均可藥用。《本草綱目》云其可“解暑,生津。”現代研究:臘梅花含有揮發油,內含龍腦、芳樟醇等。臘梅具有解暑生津、開胃散郁、解毒生肌、順氣止咳等功效,主治暑熱頭暈、嘔吐、熱病煩渴、氣郁胃悶、咳嗽等癥。
目前,在鄢陵的景區周邊仍然是一些肉夾饃、煎餅果子等不夠養生的街邊小吃。臘梅全身都是寶,臘梅全身的產出保養品、保健品也極度契合鄢陵縣生態旅游的發展方向,完全可以作為鄢陵旅游休閑娛樂的補充品。可結合已有的臘梅茶、臘梅酒等產品,繼續做大臘梅養身保健品的產出。例如,臘梅茶、臘梅鮮花餅、臘梅護膚品、臘梅香水等臘梅保健品,同樣作為鄢陵旅游、康養的必用品。
(三)以生態為依托的旅游產品路線
鄢陵縣以生態承載旅游,“大生態”為“大旅游”奠定了基礎。目前,通過園林變景區、園林企業變旅游企業,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民宿民居、餐飲娛樂等,不斷豐富旅游業內容、業態,實現了生態與旅游的有機融合。
目前,鄢陵縣域內的交通仍不夠發達,各個景點仍處于點狀分布未成線的狀態。經過筆者實地調研來看,當地政府可繼續開發1-2個景點,依托溫泉資源,主打2天1夜精品自駕游品牌吸引周邊游客。可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建設自駕車觀賞性野生動物園,提升互動性;可培訓一批具有生態康養知識的導游師,增強體驗性。可以借鑒,如河南濮陽建設的東北莊野生動物園、北京八達嶺森林體驗中心,體驗者可在康養師(導游)帶領下參加森林尋寶、森林冥想、辨識蟲鳥、赤腳漫步等多種互動體驗性活動。
三、進一步提升鄢陵品牌的內涵影響
據統計,目前鄢陵縣取得官方認證的城市名片有:中國花木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臘梅文化之鄉、中國箱包皮具產業基地、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林業科技示范縣、全國花木生產示范基地、全國重點花卉市場、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社會治安模范縣、全國村民自治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目前仍有更多的城市名片在申請認證中。
這些城市名片,更多的局限在政府交流、官方宣傳層面,缺乏同市場的聯系,缺乏對消費者的影響,缺少深層次、趣味性、互動性的文化內涵、鄢陵故事、旅游產品對老百姓的吸引。經過筆者在當地的考察調研,認為目前有三點可推廣擴大。
(一)北林人物的推廣
陳俊愉先生是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花協梅花蠟梅分會第一任會長,1997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6月轉為資深院士,是我國兩院院士中唯一一位花卉專家。1958年,他帶領北京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前身)師生至鄢陵傳統花卉產區下放勞動近一年之久,白天勞動鍛煉,晚上總結花農經驗,歷時一年多寫成了《鄢陵園林植物栽培》一書,帶領鄉親們走上了一條依花致富、借花揚名的幸福路。后來陳俊愉先生多次前往鄢陵考察蠟梅品種、指導臘梅生產,題詞贊賞鄢陵蠟梅:“山阻石攔,大江畢竟東流去;雪壓霜欺,蠟梅香飄萬里長。”
陳俊愉院士是鄢陵縣家喻戶曉的人物,更是高校服務社會、精準扶貧的典型案例。但是目前僅限于鄢陵老百姓與北京林業大學師生們熟悉,應該加大推廣力度,聯合北京林業大學凝練“陳俊愉先生的鄢陵故事”,作為鄢陵名片的一部分,提升鄢陵花木的文化內涵。
(二)文人文化的運用
鄢陵歷史上有庾亮,東晉政治家、文學家;阮籍,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許由,為堯舜之師,他以辭堯禪讓、隱居箕山、掛瓢洗耳而聞名于世,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第一位隱士;尹宙,始終不以官職的顯赫卑微為榮辱,以一顆平常之心,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和義務等,具有多位文人風骨、文人氣節的雅士。
鄢陵現存許由墓,位于陳化店鎮許由寨村,村北有許由冢,冢前原有許由祠、許由寺等,現祠、寺已毀。當地政府可以保護已有的歷史文化古跡,申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并配套建設相應的歷史人物文化展覽館;同時,進一步打造成具有孝文化、愛國文化、歷史文化、生態文化等的“紅色+綠色”教育基地。
(三)鄢陵名片的精煉
目前,鄢陵已有城市名片更多的局限在政府交流、官方宣傳層面,缺乏同市場的聯系,市場層面的認可仍不夠。筆者在北京林業大學初步調研了解到,目前同學們對鄢陵的認識非常模糊,甚至很多同學都未聽說過鄢陵,相比壽光蔬菜、安徽黃山、呼倫貝爾草原等的品牌知名度仍有一段距離。
鄢陵主打的花博會——中國花都或者長壽鄢陵等名片相對較多、較雜,建議當地政府可集中力量打造一張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鄢陵名片,集中宣傳推廣,叫響全國,進而打開全國游客市場。
四、進一步拓展鄢陵品牌的宣傳渠道
(一)新媒宣傳方式的運用
當今90后、00后甚至80后在旅游的選擇上,都是通過網絡、移動新媒體的方式。鄢陵縣目前已具有花博園、五彩大地、花都溫泉、金雨香草4家國家4A級景區,但是鄢陵景點在一些旅游類APP平臺上展示一般,在搜索中,溫泉酒店相對豐富,其他景點相對較少,且游客對已有的景點點評不足。
媒介融合和整合宣傳是提高宣傳效果的發展方向,一定要重視新媒體的雙向互動功能。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享有,因此需更加重視與游客的互動。在鄢陵微信公眾號宣傳的同時,可進一步聯系大眾點評、去哪兒網、馬蜂窩、驢媽媽、攜程及途牛等旅游平臺,擴大宣傳推廣方式。
(二)校地聯合的推介模式
近年來,一些中西部地區城市逐步聯合高校開展了系列暑期實踐活動,對宣傳推廣城市、提升城市名氣、吸引優秀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鄢陵縣在許昌市的經濟排名靠后,目前仍有人才吸引力弱、名氣還需擴大等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恰好特別合適讓鄢陵作為大學生開展暑期實踐的選地,能夠為當今大學生了解三農、認識基層、學習新農村發展模式提供典型案例;同時對大學生孝文化的培育、生態意識的培養具有良好的實踐意義;對大學生以專業知識切實幫助鄢陵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
當地政府應該搶先一步,積極聯系優秀高校,聯合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活動。目前,成都市開展了“遇見在成都的美好未來”為主題的“大學生赴蓉社會調研”項目,促進大學生了解成都、落戶成都。張掖市聯系高校開展地學旅游、研學旅游等多種實踐,組織開展暑期“定向扶貧”科普實踐、“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實踐活動等,吸引大學生認識張掖、宣傳張掖。防城港市聯合高校開展“百名博士防城港行”暑期社會實踐與掛職鍛煉活動。
五、結語
河南鄢陵縣“一花一世界、一水潤千年、一湖贏天下”,正在謀劃建設生態文化示范區、國家健康養老示范區……是“中國花都、溫泉之城、長壽之鄉、美麗鄢陵”,可以相信,隨著鄢陵品牌的不斷打造,鄢陵縣圍繞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打造“生態鄢陵、富強鄢陵、文明鄢陵、幸福鄢陵”將更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