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云
摘 要:本文簡介了對瑞安西部山區高樓、湖嶺留守兒童心理調查和慈善服務的對象、方法、程序及初步結果,掌握了山區留守兒童心理現狀及其家庭基本情況,展開了各種活動,全面提升留守兒童的素質,討論了留守兒童問題行為形成的原因、活動的選擇、如何借助媒體力量及大力宣傳等問題。然后就山區留守兒童的慈善服務如何從大處著眼、眼光放遠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山區留守兒童;心理調查;慈善服務
一、引言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兒童。我國經濟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村外出打工人員的流動規模進一步擴大,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迅猛增加,尤其是貧困的山區的留守兒童人數更多。他們當中多數家庭父母出門打工、做生意,留下老人和小孩在農村相依為命。兒童是未來中國的建設者,是瑞安建設的子弟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有生力量。因此有必要切實關懷山區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對此進行了山區留守兒童心理狀況調查及其慈善服務的探索研究。本文對此研究作結題性的介紹。
二、研究的對象、方法及程序
(一)研究對象
一是湖嶺鎮中學50名學生,湖嶺鎮二小26名學生,高樓東巖學校28名學生,共103名。其中,女同學43名,占總對象人數的42%;男同學60名,占總對象人數的58%。二是研究對象的實際監護人近百人。
(二)研究方法
首先對全部對象進行心理調查。一是采用整群抽樣問卷調查法:A、留守兒童及其家庭基本情況調查;B、留守兒童心理需求調查;C、QIUS性格測驗;D、生命線練習。二是采用問卷與訪談結合法對實際監護人每天陪伴孩子花費時間的調查。然后是采用行動研究法、兼用談話法和個案研究法。
(三)研究程序
一是項目組全體成員統一思想、達成合力共識,并就制定的慈善服務各實施行動分配任務,落實到人進行認真準備。二是項目組全體成員交流溝通各自的準備情況,群策群力,力求保證活動質量。三是深入對象所在的社區、學校、崇德書院,與社區領導、學校領導、教師加強溝通,爭取支持。四是實施先期調查。五是聯手活動,提高主體意識,增強合力。例如,促進親子和諧講座、團體輔導、接受愛心人士捐贈或者當面或電話形式的個別心理咨詢。
三、研究結果
實踐研究從2014年7月份進入準備階段,2014年11月正式啟動至2015年7月,歷時一年整,基本達到預期效果,并為進一步搞活搞好留守兒童的慈善服務摸索和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為今后的相關慈善服務創造了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一)調查結果具體如下。首先,調查分析了山區留守兒童的家庭基本情況,保證了慈善服務能夠立足本土實際,有的放矢。留守兒童的父母和代養家長總人數是103人,共同點都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和代養家長的文化水平都普遍不高,其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小學水平占了絕大多數。也就是實際監護人的文化水平更低,就我們服務對象的代養家長中,文盲率竟然達96%。從父母與留守兒童的物理距離看,去國外的父母有55位,占到總人數的53%。這樣的家庭文化氛圍不僅會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學業,而且還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業余生活。
其次,詢問服務對象平時課余或節假日的業余生活情況:103名孩子中,5人的業余生活是玩,占總數的4.8%;看書或畫畫的30人,占總數的29%;看電視的29人,占總數的28%;玩電腦或手機游戲的38人,占總數的36%;運動的15人,占總數的14.5%;不知道業余生活有什么的有5位,占總數的4.8%。
再次,讓孩子的代養家長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能每天陪伴孩子花費的時間給出的六個方面:一是用于上下學的接送;二是陪伴參加輔導班;三是陪伴參加興趣班;四是布置課外作業;五是親情交流;六是共同參加戶外活動。其中,只有70個代養家長在“用于上下學的接送”條目上打勾,花費時間全在一小時內。進一步的了解發現,花費時間接送,都是出于安全的考慮。10個代養家長有陪伴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5個代養家長會陪伴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進一步了解發現,這兩種情況,都發生在“洋留守”家庭。“他父母說了,錢也寄來了,就陪他去咯。”代養家長說。至于4、5、6條目,無一人問津。
最后,對瑞安市山區留守兒童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得出如下結果。一是79%的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監護,7%跟叔叔、姑姑或阿姨在一起,7%由老師照顧。這表明能和爸爸或媽媽單獨生活的是極少數。二是理解并支持父母外出工作的留守兒童有60人,占總人數的58%;對父母外出工作表示不支持但理解的有32人,占總人數的31%。從總體看,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工作,改善家庭經濟是給予理解的。但對這種現象不支持的也有32人,這表明這些留守兒童在道理和個人親情體驗的選擇上的矛盾心理。有11人(占10%)的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工作則無所謂。這也許是因為他們幼年就與父母分離,往往1年以上也沒能見一面。有個孩子長這么大了,在記憶中甚至只見過父母2次。留守兒童從小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從精神上得不到父母的滿足與支持。這種早期親情、特別是母愛的缺失,后患無窮。三是心情不好時,和誰說?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經常找別人幫忙只占27%;40%留守兒童不會或很少找人幫忙;自己憋著的有35人,占34%。這一方面是早期不良經驗引起的對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表明“留守兒童”有情緒時,很多人還不會或不懂合理疏解自己的情緒。與別人發生矛盾時,20%的“留守兒童”會采取吵架的行為就是證明。“如果老師或家人關心詢問,會說出來”的也有23人,占總數的22%。這個信息應該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密切關注??梢哉f,這是大家的用武之地。主動介入,不僅會讓當事兒童受益匪淺,而且能引導更多的孩子改變不良的處事方式。四是留守兒童是否愿意和同學一起參加集體活動?調查結果得出:6%的“留守兒童”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不愿跟同學一起參加;9%的“留守兒童”喜歡獨來獨往,孤僻自閉;21%的表示別人叫我去就去,顯得內向,不積極;62%的則表示非常愿意參加。
(二)QIUS性格測量結果如下。留守兒童在獨立性、敢為性、克制性、樂群性和顯示性方面具有高分特征者較多,這與長期來一般人對留守兒童的傳統印象仿佛不太一致。在幻想性方面具有低分特征者明顯較多。更多的人則沒有明顯的優、劣勢,如在獨立性、懷疑性方面。
(三)依據調查所得進一步完善實施計劃,展開講座、團體輔導、冬令營、個別輔導等活動,活躍了留守兒童的心智、學會怎么做人、怎么學習,從而全面提升了留守兒童的素質。
(四)在一定程度上使學校教師和代養家長關于“留守兒童”的概念有所修正,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養育態度有所改變,與項目組的合力有所增強。
四、討論
首先,如何直接面向兒童的父母進行宣傳教育,提倡在家庭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力求平衡,是慈善組織和社會應該考慮的問題。部分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偏見依然存在,在他們那里,留守兒童難以得到重視。這也是部分留守兒童易產生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好動是兒童的天性,留守兒童也不例外。本項目實施過程中,之所以開始有些冷場,后來的活動則越來越受留守兒童歡迎,感悟也比較深刻,是因為項目執行者都是教師兼心理咨詢師,她(他)們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活動能按照留守兒童們的心理年齡特征來設計,重視動靜結合、助人自助。實踐表明,對留守兒童慈善服務的生命寓于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的豐富活動。
再次,如何開辦好慈善服務活動?例如,崇德書院開辦冬令營無疑最受歡迎的。
最后,對山區留守兒童開展持續的慈善服務活動,要想卓有成效,光有項目組成員的愛心與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很多的社會支持。怎么才能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我們的做法是借助媒體力量,大力宣傳。啟動伊始,就邀請到瑞安日報、瑞安電視臺的記者;冬令營時,邀請到瑞安電臺的李納記者,效果很好。
五、建議
首先,抓瑞安市山區留守兒童的慈善服務,第一要務是抓根本,要從大處著眼。眼睛要亮,眼光要遠。在經濟服務的同時,精神服務更為重要。各方面要增強合力,腳踏實地的干。目前,山區留守兒童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嚴重不足。希望政府這方面的建設能夠加大力度。例如,依托社區,創辦“四點鐘課堂——留守兒童之家”,讓農村留守兒童離開學校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其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的缺乏,通過學校“愛”的教育可以有所彌補。所以,應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為貧困地區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建設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設備,保證師資隊伍的量和質;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提高他們的自信和職業自尊性。這是對農村留守兒童加強關心力度的重要體現。
再次,努力提高代養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校外監督。也可以在春節等外出賺錢的父母們選擇回家時,舉辦一些學習班,鼓勵他們重新考慮家庭成員的外出規劃。事實證明,單獨跟父親或母親生活的留守兒童,比跟祖輩生活的,在情感需求的滿足、學習態度、習慣方面會好很多。這也是解決留守兒童數量下降的根本之法。
最后,社會是否可以開通“愛心直通車”,吸納更多愛心人士參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包括傳授知識、出金點子、定期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家庭家訪、與留守兒童個別談心等)。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鄭功成.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與方向[J].北京觀察,2006(1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