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祎
摘 要:對于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被告人在一審判決作出后是否享有不受約束的上訴權這一問題,部分學者持肯定的態度,認為其享有不受約束的上訴權;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應當區分上訴理由或審理程序對上訴權進行限制。這兩種觀點均具有一定的不合理之處,較為合理的做法應是在全面保留上訴權的基礎之上,針對一審適用速裁程序審理的案件建立上訴審查機制。若被告人提出的上訴理由是法定理由則準許其進入二審程序;否則,則由審查機關徑行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
關鍵詞:認罪認罰從寬;上訴權;被告人
一、問題的提出
2018年刑事訴訟法進行了第三次修改,通過這次修改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為一項基本原則被規定在了新刑事訴訟法第15條中。這意味著從2016年起積累了兩年多的試點經驗正式上升為法律,也標志著我國自此正式建立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然而由于其“新生性”以及法律條文自身所具有的總括性、抽象性等特征,導致該制度在運行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問題,其中引發了諸多討論和爭議的一個問題就是若在一審程序中已經對被告人適用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并且法院依法做出了一審判決,此時被告人還是否享有不受約束的依法提起上訴的權利呢?
對于這一問題,從兩高三部先后于2016年、2019年頒布的《試點辦法》和《指導意見》中的有關條文來看,似乎明確了在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若一審適用了速裁程序,之后被告人可以依法提起上訴。但是這一規定并無法涵蓋所有的認罪認罰從寬案件,并且從當前理論界的研究結果來看,學者們在這一問題上也各持己見,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對此筆者將在本文中對已有的研究結果進行簡單的梳理與評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理論分歧:被告人上訴權之全面保留或限制保留
學者們對于這一問題主要持有兩種觀點:全面保留被告人的上訴權和限制保留被告人的上訴權。
持全面保留觀點的學者以陳光中、陳瑞華等教授為代表。他們認為在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被告人的上訴權不應受到任何限制,其享有完整的上訴權。其主要理由有如下兩點:一是我國各級法院始終把實現司法公正作為最高的職責,尤其是要盡力避免冤假錯案的產生。假如某個認罪認罰從寬案件由于某些原因真的是一個冤錯案件,那么被剝奪了上訴權的被告人就無法通過提起上訴這一途徑實現事后救濟。二是在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被告人提起上訴的比例很低,即使這些案件進入到二審程序也不會給二審法院增加太大的審判壓力,那么企圖通過剝奪這些案件中被告人的上訴權來達到節約司法成本、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也就難以實現。
持限制保留觀點的學者以樊崇義、陳衛東等教授為代表,同時這種限制保留的觀點又可細分為對上訴理由進行限制和區分一審審理程序進行限制兩種。認為需要對上訴理由進行限制的觀點中,在對具體理由的限定上略有差異。筆者對此進行了簡單的歸納,即當被告人的上訴理由為如下幾種時,被告人可以提起上訴:被告人認為自己未獲得法定的從寬、從輕處理也就是對量刑存疑時;認罪認罰過程中違背了其自愿性、明智性要求的;認罪認罰過程違背了公平正義或者一審違背了法定程序的;一審判決在事實認定、適用法律上存在錯誤的。認為需要區分一審審理程序對上訴權進行限制的觀點中,學者們提出了與前述《試點辦法》《指導意見》不同的看法,其中陳衛東教授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認為適用速裁程序審理的案件不可以再允許被告人提起上訴,但是可以提起申訴;對于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被告人可以提起上訴,但是要限定提出上訴的法定情形。
三、對“全面保留”或“限制保留”之質疑
通過對這兩種不同觀點的梳理,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均具有其不合理之處。主要理由論述如下。
(一)對“全面保留”之質疑
該觀點認為被告人有完整的上訴權,其行使不應受到任何的限制。但是這一觀點卻忽視了部分認罪認罰從寬案件的上訴出現了異化。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自2016年在我國部分地區試點運行開始,雖然被告人上訴率并不高,在2017年試點改革的中期報告中指出這一比率僅為3.6%,但是在這些提起上訴的案件中,絕大多數被告人僅僅是以“量刑過重”為由而提起的上訴,無法提供任何新的證據或關鍵理由,屬于“空白上訴”。究其原因會發現,這其中一部分被告人是抱有一種僥幸心理,他們想在“上訴不加刑”原則的保護下,向二審法院試著爭取更輕的刑罰;另一部分被告人則是為了通過提起上訴來拖延訴訟時間,使自己的剩余刑期縮減至三個月以內,這樣就可以達到“留所服刑”的目的。
無論被告人是出于哪種原因提起的上訴,都會導致案件進入二審程序,而二審程序一旦開啟也就意味著訴訟周期的延長以及訴訟成本的增加。一個原本僅需10天就可以審結的速裁案件,可能要拖延至兩個月。這是不符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所倡導的“公正為本、效率優先”的價值理念的。此外,有數據顯示,在認罪認罰從寬案件的二審程序中,有56.23%的案件維持了原判,還有23.43%的案件被撤回上訴,真正予以改判的只有11.68%。即使這些案件進入到了二審程序,但二審的救濟功能也并未得到有效的發揮。同時,被告人提起上訴的舉動還極易引發檢察機關以“從寬處罰的基礎事實不存在”為由提起抗訴,而當抗訴提起后,被告人就不能再受到“上訴不加刑”原則的保護,這也就造成了在司法實踐中被告人提起上訴不但未能獲得較輕的刑罰,反而還讓法院取消了在一審中給予的量刑優惠,作出了更重的判決,如廣州的姜某販賣毒品案就是如此。
(二)對“限制保留”之質疑
該觀點認為應當根據提起上訴的理由或區分一審審理程序對上訴權進行限制,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雖然看似合理,但卻有需要進一步商榷的地方。
1.理由限制論
在這種觀點下,只有當被告人提起上訴的理由是法定理由時才具有上訴權,如此一來被告人能否提出法定的上訴理由就成為了關鍵。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被告人自身所具有的法律知識有限,他們往往不能對自己在一審程序中所遭遇的境況作出準確的判斷,這也就直接影響了其上訴理由的形成。即使被告人有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為其提供幫助,但在提起上訴之時,被告人往往是處于被羈押的狀態,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根據刑訴法規定不服判決、裁定的上訴期分別為十日、五日,要在上訴期內及時地見到自己的辯護人或值班律師,向他們尋求幫助以提出法定的上訴理由,恐怕也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在這樣的現實下,法院僅因被告人提出的上訴理由不合理而剝奪其上訴權的做法是欠缺合理性的。
2.程序限制論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以追求訴訟效率為出發點,認為速裁程序應當一審終審,而普通程序則可以提起上訴。一方面,一個案件究竟適用何種程序審理,這并不是被告人能夠自行決定的,適用某一程序的前提是該案件的具體情況符合相應的法律規定。那么如果因為案件依法適用了速裁程序,而將被告人原本享有的上訴權讓渡出去,筆者認為這對被告人而言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在適用速裁程序或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時,會對送達期限、法庭調查等環節作出適當的簡化。但是程序的簡化并不意味著被告人的實體權利也要遭到相應的克減。相反,正是由于案件的審理程序簡化了,所以更應該加強對被告人實體權利的保障[5],只有賦予其上訴權,才能保障被告人在自身的權利義務受到侵害之時能夠依法提起上訴尋求救濟。
四、被告人上訴權問題之我見
筆者認為,對被告人上訴權問題的解決宜疏不宜堵,較為妥當的做法應是在全面保留上訴權的基礎之上,同時建立上訴審查機制。上訴審查機制具體可以從以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構建。
(一)上訴審查機制適用的案件范圍
上訴審查機制不必適用于所有的認罪認罰從寬案件。根據刑訴法的規定,依據案件具體情況的不同,法院在審理認罪認罰從寬案件時會分別選擇適用速裁、程序或普通程序進行審理。而其中速裁程序主要適用于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被告人認罪認罰的案件,這些案件一般不會涉及到重大的人身、財產權利。但據統計,這部分案件卻占到了認罪認罰從寬案件總數的68.5%。而為了“留所服刑”等不正當目的提起上訴的情形也主要發生在這部分案件中。因此上訴審查機制應當適用于速裁程序審理的案件。對于適用簡易程序或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由于這兩類案件所判處的刑罰一般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上,關涉到被告人多年的人身自由,而且在案件數量上也較適用速裁程序審理的案件少得多,所以這兩類案件不需要經過審查即可進入二審程序。
(二)上訴審查機關
有的學者認為上訴審查機關應當由一審法院來擔任。筆者不贊同這一觀點,因為如果由一審法院作為上訴審查機關,無異于讓其自己承認自己的錯誤,無法保證審查的公正性。因此,筆者認為應當由二審法院作為上訴審查機關。由二審法院進行上訴審查,有利于發揮二審法院對一審法院的監督、指導作用,保證審查的公正性。同時,在二審法院經過審查后,若符合法定的條件,則可以迅速的開啟二審程序,有利于及時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提高訴訟效率。
(三)上訴審查的內容
構建上訴審查機制最為關鍵的就是要解決到底審查什么的問題。筆者認為,上訴審查機制應當對適用速裁程序審理的案件被告人提起上訴的理由進行審查,當被告人提出的上訴理由為如下4種時,審查機關應當準許該案件進入二審程序:被告人認為認罪認罰的過程違背了其自愿性、明智性的;被告人認為一審存在程序錯誤或者一審判決存在事實認定錯誤、適用法律錯誤的;在一審判決作出后,被告人以出現影響量刑的新證據為由的;被告人以未獲律師有效幫助為由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若被告人僅僅對量刑存疑的,除了考慮到被告人是為了“留所服刑”而提出上訴的情形外,還由于在認罪認罰的過程中,檢察機關已經就量刑問題與被告人進行了協商,法院一般也應當采納檢察院所提出的量刑建議。同時,根據法律的規定,即使在審理過程中法院或被告人對量刑建議提出了異議,人民檢察院也可以對此作出調整。因此,如果在一審判決作出后,被告人因量刑問題提起上訴的,應當不予準許。
(四)上訴審查的方式和程序
筆者認為這種審查只需是一種形式上的審查,采用書面審查的方式即可完成。之所以要建立上訴審查機制,目的是為了通過對被告人提出上訴的理由進行審查,將一些不必要提起上訴的案件過濾出去,并不涉及案件實體爭議的解決。另外,被告人自身法律知識儲備有限,在提起上訴時其人身自由還往往會受到限制,如果對其提出的上訴理由予以嚴格要求并進行實質審查,很可能會將一大部分的被告人提前阻擋在二審程序外,造成“有冤難伸”的局面。因此只要被告人提出的上訴理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能夠提供初步的線索或材料即可。通過對上訴理由進行書面審查,若二審法院認為其理由屬于前文所提出的那幾種法定理由的,應當作出準許上訴的決定;否則,應當進行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但應同時告知被告人其仍可以在一審判決生效后依法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
注釋:
①第15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愿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參考文獻:
[1]陳衛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16(2):48-64.
[2]周強.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情況的中期報告[N].人民法院報,2017-12-24.
[3]賈旭升.認罪認罰案件大數據報告[EB/OL].(2019-11-24)[2020-01-2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809/19/1113159_777046192.shtml.
[4]方圓.一審認罪認罰從寬后,通過上訴可以獲得更輕刑罰嗎?[J].方圓,2019(11):21.
[5]周淑婉.認罪認罰從寬案件被告人的上訴權探析[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9(2):26-34.
[6]王洋.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上訴問題研究[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9(2):114-12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