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欣
摘 要:《民法總則》對監護的規定構建了我國成年監護的基本制度樣式,以行為能力類型化作為監護的設立標準。但其難以滿足現代成年監護的制度需求,存在審查方法不一、法典邏輯不明、審判實踐混亂等諸多問題。完善這個制度應當運用解釋論將功能主義與個案審查的方法在現有制度框架下運行,采取形式審查為主,給予當事人反向證明權的個案審查為輔的方法。這在保障民法典邏輯圓合的基礎上實現了司法實踐的統一。
關鍵詞:成年監護;行為能力;個案審查;人權保障;民法典
一、國內外發展現狀
(一)民法典立法現狀
2017年我國實行的《民法總則》中關于成年監護的規定主要位于自然人項下的“監護”一部分,將成年監護的主體由精神病人擴大至成年人,順應了老齡化社會的需要,第31、35條等法條也體現了現代監護理念中的尊重被監護人自我意愿的人權思想。在設立標準上,我國目前立法依舊處于監護的開啟與行為能力欠缺為要素階段,并且采取類型化標準。從比較法的角度來說,這與西方國家傳統的禁治產制度相似,有學者認為其在制度目的、規范設計等方面相同。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我國成年監護立法也存在逐漸優化的變化趨勢。例如,《民法總則》第24條的規定,對行為能力采用“認定”一詞而不是“宣告”,將行為能力的確定從法院系統中部分抽離出來,體現了個案審查的司法實踐發展態勢。
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立法價值觀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從而保障了頂層設計的法律制度順應人權發展的需求和要求。《殘疾人權利公約》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身心障礙者法律能力的保護更高的要求。其中第12條第2、3款分別規定“締約國應當確認殘疾人在生活的各方面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享有法律權利能力”“締約國應當采取適當措施,便利殘疾人獲得他們在行使其法律權利時可能需要的協助”。
(二)域外改革
廢除禁治產制度。在傳統大陸法系的民法立法中,成年監護以禁治產和準禁治產宣告作為監護開啟的條件,以行為能力缺失為依據,如1900年《德國民法典》第6條和1840年《法國民法典》第489條的規定。但是,由于西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權思想的蘇醒,身心障礙者在其沒有喪失法律能力的領域擁有其不可剝奪的權利,一昧剝奪其能力只會造成與社會的脫節而缺乏社會認同感。所以德國在1922年生效的《關于改革監護法和成年人保佐法的法律》和1998年修正《德國民法典》中均廢除了禁治產宣告制度,并且規定成年人保護制度的保佐制度等。
二、我國成年監護設立制度的現實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行為能力設立制度不合理
將行為能力與監護制度掛鉤是不嚴謹的制度設計。《民法總則》中規定監護的啟動條件為被監護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這表明我國的成年監護掛鉤于行為能力欠缺宣告。雖然我國《民法總則》的初衷是為了實現成年監護更好地覆蓋需求人群,使得成年監護的適用范圍達到邏輯上的周延的范圍體系,但其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具體樣態,在實踐中難以保證真正實現制度的有效實施,我國監護的主要手段也是補正行為能力的法定代理制度,并且行為能力決定的設立范式不符合現代醫學科學。
(二)審查方式和認定方法
我國現行立法基于理性人的假設設置監護人的立法設計并沒有尊重身心障礙者的自身意愿,他們更希望法律能夠從程序上保護,使他們能夠活用存留意思能力處理自己的事務。所以在我國形式審查占據主要審查方法的情況下,既存在形式審查帶來的對保護不全和保護過度問題,也存在個案審查難以避免的由于法官自由裁量權和證據缺失的缺陷。除去我國相關法律本身規定的缺陷,司法資源的不足與審判管理效率低下是我國出現這些問題的現實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司法管理水平與審判人員素質也差距較大。行為能力理論上來說就是理性地形成意思與辨認自己行為的能力,目前的司法實踐大多直接從采殘疾證或醫院證明來認定。但是許多行為人的身心殘疾都是僅僅在某一方面或間歇性存在障礙,目前審判實踐中的認定過于片面。
(三)民法典邏輯
我國《民法總則》在自然人章中規定了監護一節,從立法者的意圖來看,應當是與民法典分則中婚姻家庭編中監護制度形成“總則+分則”的結構。而參考其他國家已有的民法典立法體制來看,我國缺少一個能夠學習借鑒的范式。例如,德國的“照管”模式和日本的“監護、保佐、輔助”類型化。我國在總則中僅僅設立了監護一種類型,基于潘德克頓式法典的邏輯要求,權利主體與保護等在存在共同規則的情況下需在總則中加以規定,所以民法典分則家庭編若另設立新的成年監護制度則破壞了法典的嚴整性。
三、成年監護設立標準重構的實現路徑
(一)形式審查與個案審查
相對于我國目前的普遍形式審查的司法實踐現狀,個案審查便得到了更多的追捧。從理論角度而言,個案審查的確是一種最為理想的判斷模式,不僅可以避免形式審查帶來的對被監護人過度保護和保護不足的問題,更能在實現監護的作用的情況下實現其對尚存意思實現最大尊重。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種理想化圖景是基本不可能實現的。完全的個案審查給予了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并且舉證的困難性也使得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極易產生危及公正的情形。所以最理想的一種制度即兩者結合的方式即以意思能力的法律擬制作為原則,而輔之以意思能力的個案判斷為矯正。基于已有事實進行判斷后,行為人可提供證據進行反向推翻。由于大多數案件還是可以通過傳統年齡等法定要素進行正確判斷的,而剩下的特殊案件也可以根據這個方法進行修正,這樣能在調整我國目前行為能力認定弊端的同時也保證較高的司法效率。
(二)吸收功能能力設立標準
功能能力以其靈活性與科學性為優勢,從醫療角度、當事人的認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對評估人形成詳細的描述性信息,能夠對評估者能力領域和程度作出高度科學化的證明。
但是,制度的優劣不能完全決定其在本土化實施中能達到理想結果。目前,我國審判實踐中普遍存在案多人少,司法資源稀少的問題,尤其在社會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亟待解決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積壓成為普遍狀態,很有可能將發生如下問題。一是司法資源浪費。功能主義認定方法在認定過程上比較復雜,認定出各項數據后法官仍需要從財務管理能力、醫療決策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幾個方面作出評估,從而確定不同案件中監護的不同程度。二是審判成本增加。為了保證認定的科學性,其中很多標準如感覺敏銳度、視覺空間推理等必須要在相關專業人員的測評下才能得出具有證明力的結果,費用必然由訴訟參加者交付,這會對可能本來就經濟能力不高的殘疾人老人等主要主體增加不必要的負擔。三是結果的不確定性。雖然在理想的條件下,從功能能力對被監護人進行認定能夠最大可能地得出準確結論,但是由于過程主體的變更,被監護者到專業測評人士到法官三個專業不相通的主體極容易產生理解偏差。
應當將功能行為設立法作為行為能力設立法的補足方法。在形式審查和個案審查作出區別后,若是形式審查則自然采取現有的類型化行為能力認定方法,若是當事人提出反對意見主張自己有證據證明與形式審查不同的結論,那么在難以認定的案件復雜程度及涉及標的比較大等足以適用功能能力認定法時,可以采取功能能力設立評定個人的醫療狀況、個人的日常功能及認知功能、個人選擇與其價值觀的一致性及潛在風險和需要的監護水平幾個要素。
(三)通過解釋論實現法典邏輯圓合
雖然《民法總則》中規定了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兩種成年監護開啟的狀態,但是并沒有否認被監護人自身的意思表示能力。民法典分則可以從如下3個方面進行完善。一是在確認監護的情況下將監護保護的側重點從財產到人身。重視被監護人的自理能力,在其能獨立行使其意思表示情形下保障其參與社會生活的自由。二是認定民事行為能力時,在劃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個案審查的比例,羅列出需要個案審查的特殊情況以供訴訟參與人進行申請適用。三是對老齡人口的成年監護作出特別規定,傳統的法定代理制度對尚存意思表示能力的老齡人不能形成適當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李霞.論禁治產人與無行為能力人的當代私法命運[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5):81-87.
[2]張偉.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法治國家的核心價值[J].現代法學,2015(2):25-31.
[3][奧]瑪麗安娜·舒爾澤.平權的法理——《殘疾人權利公約》解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
[4]彭誠信,李貝.現代監護理念下監護與行為能力關系的重構[J].法學研究,2019(4):61-81.
[5]房紹坤.關于民法典總則立法的幾點思考[J].法學論壇,2015(2):5-12.
[6] Arias J J. A Time to Step in: Legal Mechanisms for Protecting Those with Declining Capacity[J].America Journal of Law&Medicine, 20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