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教育當先行。甘孜藏族自治州應通過不斷完善民族教育立法,使我州民族教育事業走上法治化軌道。本文擬通過《甘孜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的文本內容來論述甘孜藏區民族教育立法的不足之處,并為此提出針對性的完善建議,對甘孜藏區教育立法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甘孜州;義務教育;自治立法;單行條例
一、《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的主要內容
(一)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和關于義務教育的法律責任
《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下文簡稱《條例》)關于學生的內容共有5條,詳細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受教育權的保障問題,特別是《條例》第十一條規定邊遠農村、牧區的適齡兒童入學年齡可推遲到七至八周歲入學。另外《條例》對于法律責任的規定共有9條,明確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個人違反本《條例》的相關規定的法律責任。
(二)明確規定經費保障問題
《條例》明確規定了經費保障問題,主要包括州、縣人民政府建立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按照相關標準,及時足額撥付義務教育經費;財政部門嚴格執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規定;民族寄宿制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建立健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等,這些規定將切實保障義務教育經費有穩定的來源,使義務教育經費的籌措、使用、管理等納入法制化軌道。
(三)明確民族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師待遇
《條例》對教師的規定共有六條,主要對如何保障教師合法權益,教師資格、加強教師培養培訓工作,配置并落實中小學教職工編制,鼓勵和支持城市學校教師和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學校從事義務教育工作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具體的規定,以保障義務教育的實施?!稐l例》第二十五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居住條件;依法保障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障待遇;建立教師定期體檢制度。《條例》第三十條規定:“自治州、縣人民政府采取特殊措施鼓勵和支持城市學校教師和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牧區學校從事義務教育工作;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畢業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農牧區學校任教,其任教時間計入工齡。鼓勵教師終身從教,對于終身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退休時給予一次性獎勵?!?/p>
二、《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存在的不足
(一)對邊遠農牧區教師待遇機制規定不完善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多位于邊遠貧困山區以及牧區,在地理環境以及歷史原因的影響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從整體上看,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均衡,這是導致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直接原因?!督處煼ā返诙粭l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為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邊遠貧困地區培養、培訓教師,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于少數民族邊遠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陡首尾刈遄灾沃萘x務教育條例》第二十六條對教師資格和聘任制度就進行了籠統的規定。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對民族地區學校教師的學歷層次則有了要求,而吸收高層次人才需要完善待遇機制,但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對邊緣地區教師待遇機制的規定有待完善。在實踐中,由于邊遠地區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其不完善的基礎設施、偏低的工作待遇使得邊遠地區很難吸引到高層次人才,優秀的高素質人才更傾向于在基礎設施完備、生活便利的城區工作,邊遠地區對于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較弱,這使邊遠農牧區教師隊伍素質建設缺乏活力。同時,邊遠地區人才流失也較為嚴重。
(二)對學前教育規定不明確
《甘孜州義務教育條例》第三條明確規定:“自治州實行國家統一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應當接受的教育,是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庇纱丝芍?,該條例主要是對九年義務教育進行規定,并未提及學前教育。而在現實中,甘孜州學前教育近年來發展緩慢,具體體現在幼兒入園率低、幼兒師資不足、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那么要完善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明確政府的職責、完善教育行政管理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而該條例并無相關規定,滿足不了甘孜藏區學前教育與發展的需求。
(三)《條例》實施過程中社會監督作用尚未完全發揮
民族自治地方行使地方立法權進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的制定,是為了更好地調整本地區社會關系,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活動依靠對法規的實施來達到其法規制定的目的,法規的有效實施又依賴于監督的保障。制定《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甘孜藏區義務教育事業,只有保證《條例》的實施,才能切實可行發揮《條例》的作用,真正推動自治旗民族教育的發展。民族教育法規的實施依賴于監督,監督是使法規內容得以落實、立法目的得以實現的重要手段。行使監督權的主體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這三種主體在行使監督權的過程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在《條例》的四十八、四十九條教育督導部分就規定了監督機制的實行,但是缺乏社會監督的明確規定,在一些邊遠的農牧區,許多人不知道該條例的存在,大部分人對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與實施活動并不了解,也沒有參與其中的感受。公民民主參與程度不高,意味著社會監督的作用難以真正有效發揮。
三、完善《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育條例》的建議
(一)完善邊遠農牧區教師待遇機制
我國尚未頒布統一的民族教育法,部分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符合本地區實際的民族教育法規,這些法規對完善《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族教育條例》第四十三條中明確了對教師在邊遠地區任職任教持鼓勵態度,對于到邊境的鄉鎮以及邊遠地區朝鮮族學校任職任教的教師,給予其在子女升學、社會保險、職稱評定以及工資待遇上以優惠政策,鼓勵優秀的人才與教師流入邊遠地區,促進全州民族教育均衡健康發展。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條例》中也有對于邊遠地區教師的優待規定,對于??萍耙陨蠈W歷畢業生前往邊疆和邊遠山區任教的給予優惠待遇,包括實行浮動工資、子女在報考區域內學校時的錄取條件與少數民族考生同等對待以及對在此工作滿二十年者給予住房補助優待。因此,完善《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中對于邊遠地區教師待遇的規定,可以從邊遠地區教師住房問題以及子女升學錄取標準等方面著手,完善條款。例如,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中增加有關對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以及邊遠貧困地區任職任教的教職工給予住房優惠政策的規定,為其安家落戶提供相應優惠政策,使高學歷層次人才和優秀教師更有動力投入到邊遠地區民族教育工作中去,提高少數民族聚居區以及邊遠貧困地區優秀人才的流入。另外,在《條例》中增加關于在甘孜藏區邊遠農牧區任職任教的教職工子女升學問題的特殊規定,在穩定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鼓勵內地的高學歷層次人才與優秀教師前往邊遠地區就職,推動邊遠地區民族教育的發展
(二)完善《條例》對學前教育的規定
目前,我國涉及學前教育的相關法律有《憲法》《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甘孜地區屬于藏族為主的民族地區,其學前教育存在自身的特殊性,需要采取相應的特殊措施。因此,《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中》可根據甘孜州藏族自治州實際情況,將學前教育教育立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制定最適合甘孜地區學前教育情況的條例內容,以立法保障學前教育工作的開展,讓甘孜藏區學前教育問題的解決有法可依。
(三)完善《條例》對社會監督機制的規定
社會監督作為國家機關監督方式的重要補充,在法律法規制定實施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第一,明確《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對于社會監督的規定。第二,應在法規制定實施監督的全過程中提高公眾參與程度,強化社會監督,在制定修改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公眾的意見,體現少數民族公民的智慧。
公民的社會監督參與程度較低,首要問題在于公民社會監督參與意識的缺乏,這是由于公民權利意識法律意識的缺乏而導致的,因此,提高公民權利意識法律意識是現階段民主化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針對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情況,提升公民權利意識法律意識,仍要將普法宣傳教育工作作為工作重心。通過宣傳教育貫徹民主法治的理念,提高監督意識。
在社會監督中,媒體輿論監督因其廣泛的影響力,也應發揮其監督作用,對于違反《甘孜藏族自治州義務教育條例》、侵害甘孜州民族教育、怠于履行職責的行為,堅決予以曝光,讓權力走在陽光之下。本地區各媒體也可以充分利用好社交軟件的影響力,結合傳統紙質媒介與新型社交網絡的影響力,督促《條例》的實施,還要拓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渠道,激發社會監督的活力,以達到對《條例》制定實施全過程的監督,推動《條例》內容的落實,最終實現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發展的立法目的。
參考文獻:
[1]高鴻.甘孜藏區教育扶貧的困境與路徑創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10):38.
[2]葉曉彬.論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立法的法律依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12):142-144.
作者簡介:次仁次姆(1995—),女,藏族,四川得榮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