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炎
〔摘要〕
黨的政治領導力,是一種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理想信念和價值目標引領方向、把握全局的特殊影響力,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在近百年奮斗和長期領導中積淀而形成的黨的政治領導的文化基因,具有黨內政治文化的理論屬性、功能特征和演進規律。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特征,對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和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實踐價值和時代價值。
〔關鍵詞〕
政治領導力;黨的建設;文化軟實力;精神力量;文化基因
〔中圖分類號〕D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20)04-0038-07
黨的政治領導力是中國共產黨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本位能力,是黨的一種特殊影響力和特殊優勢。之所以稱之為特殊影響力,是因為這種影響力是一種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巨大無形力量,是靠黨的崇高政治理想、價值目標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不懈奮斗釋放出來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感染力;這種影響力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巨大精神力量,它不是以勢壓人、讓人被迫接受的強制力,而是讓被領導者和群眾在認同黨的理想信念、奮斗目標、奮斗精神的基礎上,自覺自愿聽黨話、跟黨走,為黨的理想信念、價值目標而奮斗的政治文化影響力。之所以稱之為特殊優勢,是因為這種影響力是管方向、管路線、管全局的,具有輻射力、穿透力、滲透力深廣遠大的特點和優勢,它是依靠我們黨在近百年奮斗與長期領導中積淀而形成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傳承發展,以黨的理想信念、思想理論、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和奮斗精神,觸及到人們的利益愿望和靈魂深處,凝聚人心,積聚力量,有著其他力量難以企及的影響力。所謂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是關于黨的政治領導活動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以及優良傳統、領導作風、行為習慣的一種文化集成,是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本源,它具有導向性、引領性、滲透性和傳承性的文化特征,可以產生出令人信服、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為堅持走中國道路而強化價值牽引和政治引領。馬克思曾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1〕同樣的道理,精神力量只能用精神力量來戰勝,精神力量和文化基因對黨的政治領導力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我們應深刻認識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特征和價值,從激活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上,尋求治本之策。這對于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和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實踐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屬性特征和理論價值
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是黨內政治文化的一種理論形態,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黨內政治生活過程中沉淀而成并影響黨員政治行為的集體意識,是黨員普遍認同的價值觀以及一致遵循的政治行為模式,既是一種觀念文化,又是一種行為心理文化,具有鮮明的理論特征,有著不可替代的恒久性和傳承性。
(一)從理論本質屬性上,深入到歷史主體層面探索增強黨的領導力的根本之策
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是以黨的價值觀為核心的理論形態,是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一種文化凝結和沉淀,其理論本質屬性是抽象性與具體性、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是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價值觀、政治觀、歷史觀和領導觀的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真正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我們應該從理論本質屬性上,把握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的價值取向,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都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練好密切聯系群眾的基本功,始終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放在心上,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把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具體化,轉化為每個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行動。
(二)從理論結構層次上,深入到微觀層面探索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的規律和特點
從理論結構上看,黨的領導力的文化基因是整體性與層次性、全局性與局域性的有機統一。內核部分是一種的觀念形態,包括領導價值觀念、領導權力觀念、領導角色觀念等;外層部分是一種心理行為狀態,包括政治態度、精神狀態、習慣風氣等。觀念文化是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的內核和靈魂,行為文化是其外層結構,是內核的外在表現,兩者相輔相成,緊密相連。
就其內容結構和分布結構而言,黨的政治領導力文化,既表現為整體性的宏觀政治領導文化,也表現為局域性的微觀政治領導文化,同時,表現為黨內政治體系和政治運作過程中的黨員觀念意識和行為模式。整體性通過個體性表現出來,宏觀是由微觀集成而來。因此,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應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理論結構特點,既要從宏觀上整體上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和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也要深入到微觀層次從基層組織和黨員個人上,加大激活和培育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的力度,發揮基層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黨的政治領導力傳輸到治國理政的全領域、全過程。
(三)從政治心理文化上,深入到政治生態層面打開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新空間
從心理文化的維度看,黨的領導力文化,是政治心理文化的一種體現和凝聚,是黨員和被領導者對社會政治生活的直接感受,是黨員以及廣大被領導者在一定社會政治氛圍下產生的一種社會意識、心理投向、政治情緒、政治態度,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治行為和領導行為。政治文化心理,是黨組織和黨員及人民群眾在政治活動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感情與情緒因素為主的心理狀態,能敏感地反映社會政治活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具有生成自發性、個體差異性、政治敏感性特點。政治心理文化的這些特點,為以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和社會氛圍為切入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推動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促進黨的政治領導力的增強,提供了新思路新空間。
二、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功能特征和實踐價值
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具有生態性功能與模式性功能相統一的特征。所謂生態性功能,是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所固有的導向功能、傳承功能、成長功能、滋養功能的統稱,即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在黨的政治生態環境里,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受到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的塑造和支配,形成相適應的價值取向。所謂模式性功能,就是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為黨員的政治行為選擇提供指南,形成相適應的政治行為規范和模式。生態性功能是模式性功能的前提和靈魂,模式性功能是生態性功能的外在表現,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的這種功能特征,對于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導向功能,增強黨的政治領導的定向把關能力
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是黨的政治領導文化的根本屬性。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蘊含著黨的政治理想信仰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黨性原則,蘊含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蘊含著尊重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態度,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和實踐指向性。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的政治領導在發揮中流砥柱和強力支撐的同時,受到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的嚴重挑戰,自身的政治性也出現嚴重消耗。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忽視政治、淡化政治,有的思想模糊,把政治與經濟、黨性與人民性對立起來,弱化黨的全面領導,傷害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有的甚至在深化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迷失政治方向,不堅持黨的政治原則,動搖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在這個改革和結合的過程中,始終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和道路,是加強黨的政治領導的核心課題。我們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又要深化改革開放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對資本邏輯既適應又抑制,我們必須依靠黨的政治領導,注重依靠黨內政治文化的力量,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的導向功能。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政治保證。
當前,改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如何協調好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關系,如何把政治與經濟、黨性與人民性更好地統一起來,這是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導向功能,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的現實課題。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應充分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的導向功能,始終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自覺樹立講理想、講政治、講大局、講黨性、講紀律的政治風氣,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位,把講政治貫穿工作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把各個方面力量團結起來協調起來,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統領能力和駕馭全局的政治優勢,充分展現我們黨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中的政治領導力及其運作效果。
(二)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傳承功能,增強黨的政治領導的改革創新能力
黨的政治領導力文化,蘊含著黨的政治領導文化基因,它如同生命基因那樣,支持著黨的領導力的生存方式和基本構造,具有很強的傳承功能。重視黨的政治領導,奠基于秋收起義“三灣改編”,我們黨創造性地規定了“黨指揮槍”的政治領導原則,確立了“把黨支部建在連上”的政治領導的組織保證。古田會議正式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政治領導原則,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的領導工作的中心環節。經過長征的艱苦磨難和延安的整風運動,堅持黨的思想領導、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在全黨已經形成共識。毛澤東把黨的領導、統一戰線、武裝斗爭,稱之為中國革命制勝的三大法寶,并把黨的政治領導的要領,概括為三句話,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2〕,從理論和實踐上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不可須臾偏離。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經過曲折探索,總結經驗,提出了“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原則。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基本方略,并提出“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等重大理論實踐課題。堅持黨的政治領導的優良傳統,在黨的近百年奮斗歷程中適時而生,隨時代的前進而發展,不斷總結和積累,形成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發揚,賦予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的傳承創新功能。
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的這種傳承與創新功能,一方面,表現為黨的各級組織對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既善于繼承優良傳統,堅守理想信念,又善于研究情況,解決新問題,守正創新,在政治領導力、思想引導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上的全面增強。另一方面,表現為廣大黨員不忘入黨初心,對黨對人民忠心耿耿,一如既往地擁護黨的領導,堅持黨的政治領導的制度,繼承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優良傳統,勇于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世界歷史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這對于中國的改革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嚴峻的考驗。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守正,又要創新,既善于繼承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繼承發揚黨的政治領導的優良傳統,也要善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從政治上強化總體思維、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不斷改進和完善政治領導制度,把正確的政治方向貫徹到戰略謀劃和政策制定的實踐中,體現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具體行動上,把黨的政治領導力傳遞到各領域,落實到基層。
(三)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成長功能,增強黨的政治領導的落地生根能力
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是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活力因子,如同生命基因一樣,儲存著孕育生長的全部信息,具有不斷前行、不斷生長的成長功能。如果說黨的政治領導的思想和制度在井岡山時期是一個剛萌發的幼芽,那么在長征時期開始開枝散葉,到延安時期已成長為頂天立地的參天大樹。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總結建立起一整套黨的政治領導的理論體系和制度規范,培育了以增強政治領導力為核心的延安精神,將延安的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升華凝聚,高度概括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政治領導的精神財富和紅色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繼承發揚,我們黨才得以不斷發展壯大,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政治領導的文化基因在“四個自信”的政治氛圍中,發育成長得更完備更成熟,形成了以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的黨內政治文化理論體系。同時,從理論和實踐上建立起了黨的政治領導力同思想引導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共同構成的黨的領導力體系。
從黨的政治領導文化基因的成長過程和紅色文化發展脈絡來看,它的發育成長功能日趨完善,生機活力是很強的,只要有適宜的政治生態環境和組織支撐,就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形勢下,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如遇春風喜雨,將會在治國理政的各個領域里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將會把黨的政治建設與各項制度建設以及各項業務工作緊密結合,比如領導班子突出政治本色,選拔干部突出政治擔當,干部教育管理突出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基層黨組織建設突出政治功能,輿論宣傳突出政治氛圍,全黨上下和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都形成講政治、講大局、講規矩的良好政治生態,全方位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化長效化。
(四)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滋養功能,增強黨的政治領導的壯骨補鈣能力
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的靈魂和本質,是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是要從根本上喚醒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理論邏輯一致性的正確認識,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精神和道德力量,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所以,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在精神和道德上具有壯骨補鈣、強身健體的滋養功能。
蘇聯解體之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不僅改變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生存的歷史條件,也出現了弱化共產主義理想的世界性寒流。面對這股來勢洶洶的逆流,中國共產黨堅持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不動搖,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一部分黨員領導干部丟失了理想信念,做了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的俘虜,導致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度弱化,這些現象對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消極影響日益明顯。在十八大之前,共產主義理想幾乎處于一種失聲的狀態,有一些黨員,特別是有些領導干部在政治上迷茫,不談理想,不講道德,缺失共產主義理想之“鈣”,成了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提“革命理想大于天”,強調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加大補共產主義理想之“鈣”的力度,將共產主義理想和價值觀強力拉回到主流話語空間。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建設的戰略任務,保持全黨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3〕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一個以文化人、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和紅色文化基因滋養作用的漸進過程。我們一定要堅持不忘初心,堅持不懈地用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壯骨補鈣、強身健體,讓理想信念之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更加燦爛。
三、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演進特征和時代價值
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是黨的政治領導活動在廣大黨員及人民群眾思想觀念和心理上的客觀反映,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黨的政治領導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有其自身發生發展的演進規律。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特征和演進規律,對于新時代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把握好自然生成性與主體建構性的有機統一,發揮領導主體增強政治領導力的主觀能動性
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既是黨的政治領導實踐的歷史沉淀之物,也是黨組織加強政治建設、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的自覺自主活動的產物。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是在黨的長期領導實踐中逐漸積淀而成的,它如同生命的遺傳基因那樣,有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生成力。但是,它生存發展條件和環境的創造,是黨組織有意識有目的建構的,體現著黨組織和黨員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因此,黨的政治領導力文化,具有自然生成性與主體建構性相統一的演進特征。我們應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政治領導力文化這一演進特征,發揮領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切實加強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是一項決定“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的戰略任務。十八大以來,在黨的政治建設方面雖然取得巨大成績,但是“黨內存在的政治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忽視政治、淡化政治、不講政治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有的甚至存在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嚴重問題”。〔4〕面臨著如此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做到堅定政治信仰,凈化政治生態,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僅僅依靠政治領導力文化的自然生成,顯然是不行的,必須把握自然生成與全力建構的有機統一。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思想到位、行動到位,上下同心,全黨團結一致,全面從嚴治黨,切實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積極主動地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為黨的政治領導力文化基因的成長提供良好環境。
(二)把握好創造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的有機統一,打開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思維空間
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發展演進過程,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的創造性繼承過程,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過程,具有創造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相統一的文化演進特征。這種文化演進特征,在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新時代,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的重大理論實踐命題,是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的理論成果,它創造性地繼承了黨的政治領導的優良傳統和黨內政治文化的精髓,吸取了現代政治學、領導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有益元素,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設理論,特別是黨的政治領導、政治建設的理論得到了創新性發展,為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和增強黨的領導力,打開了新的思維空間。十九屆四中全會規定黨的領導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中起統籌、統領、統帥作用的根本制度,堅持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制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這是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重大成果。從文化創新的維度看,也是對制度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這不僅提高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而且了打開了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新思路新空間。
(三)把握好政治定力與改革創新的有機統一,強化黨的政治領導力的價值引領
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基因,源于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植根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實踐里,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黨內政治文化中,具有保持政治定力與改革創新相統一的文化演進特征,對于確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正確,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防范政治風險,具有不可低估的時代價值。
目前,我國處在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怎樣應對外部環境的嚴重挑戰,怎樣增強正確把握改革方向能力,怎樣增強維護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的能力,怎樣提高抵御突如其來的各種風險的能力等,這些重大問題把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時代意義突顯出來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5〕我們必須把握好改革的根本尺度,堅持政治定力與改革創新的有機統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不動搖,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引領,讓人民群眾得到改革的實際利益,把黨的政治領導力切實熔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領域、全過程中,體現在我們的實際工作和具體行動上。
(四)把握好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的有機統一,促進黨的政治領導力走深、走心、走實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和黨的政治領導文化,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是一個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有機統一的發展演進過程,這也是黨的政治領導力的文化演進特征之一。加強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把握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相統一的文化演進特征和規律,切實做到學、思、用貫通,認知與行動一致,促進黨的政治領導力走深、走心、走實。
如何促進學用貫通、知行合一,是當前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有的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對黨的政治建設和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的問題缺乏深刻認識,泛泛而抓,泛泛而學,存在為學而學、學而不思、學而不化、學而不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深刻指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只有立足時代去解決特定時代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這個時代的社會進步”。〔6〕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提升黨的政治領導力,也是如此。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聆聽時代的聲音,緊跟時代要求的步伐,解決理論與實踐、思想與行動不一致的問題,強化理論武裝,強化教育培訓,強化熔爐鍛煉,強化實踐磨煉,切實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激發內生動力,厚植黨的政治領導的文化根基,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彰顯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9.
〔2〕 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8.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
〔4〕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9-02-28.
〔5〕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
〔6〕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235.
【責任編輯:劉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