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現代海報的發展及民族文化表現
毛可利
摘 要 海報不僅是信息傳達的視覺媒介,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文化、政治的鏡像反映。以時間為線,通過實例分析,探索從開化期至20世紀90年代后,不同歷史階段韓國海報設計目的、形態的變化,著重分析20世紀七八十年代,韓國現代海報在民族化過程中從民族文化表象到民族文化內涵表現的轉化過程。鑒往知今,可增強對韓國地域性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對其傳統文化在現代海報設計中的運用進行學習、借鑒。
關鍵詞 韓國;現代海報;民族文化;歷史
引用本文格式 毛可利.韓國現代海報的發展及民族文化表現[J].創意設計源,2020(3):36-42.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sters in South Korean and It's Expression of National Culture
MAO KEli
Abstract The poster is not only a visual medium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ut also a mirror image of society,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a country or region. Using time as a lin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amples, we explore the changes in the purpose and form of Korean poster desig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from the Kaihua period to the 1990s,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Korean poster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to the express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Learning from the past can enhance your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Korean regional culture, and learn from and use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dern poster design.
Key Words ?South Korean;modern posters;national culture;history
海報作為信息傳達的重要載體已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隨著信息傳達的媒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海報失去了其原有的社會功能,但作為文化與創意的產物,它映射著現代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審美意識的變遷。
韓國的海報自朝鮮開化期起至今為止,已有百年歷史。近年更以創意性與民族文化特征受到世界矚目。中韓兩國自古為近鄰,文化交流頻繁,淵源深厚,在傳統文化方面有著相似的一面。但近現代,中韓文化交流相對較少,目前相較于日本平面設計,國內對韓國現代平面設計的了解并不多,關于韓國現代海報設計的研究文獻也不多見,故本文擬通過對韓國現代海報設計民族化過程的探索,可一窺其政治、社會、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增強我們對亞洲地域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同時對我國現階段所提倡的傳統文化創新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文以Park Arm Jong對韓國現代設計發展歷程的時期斷代為時間依據,即從韓國現代設計的胎動期(開化期,1876-1910)、停滯期(日本殖民時代,1910-1945)、萌芽期(經濟復蘇,1945-1960)、初創期(經濟發展,1961-1975)、發展期(1976-1988)、跳躍期(1989-1999)和成熟期(2000年-)[1]展開韓國海報設計發展及其民族化過程的論述。
一、20世紀上半期,韓國現代海報設計的準備階段
(一)開化期的報紙廣告與王室畫像海報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朝鮮王朝①打破閉關鎖國的政策,當時“東道西器”②的開化思想為朝鮮帶來西方的進化論、先進技術及生活方式。報紙、雜志、廣播以及電影等“洋風”大眾媒體出現,并形成了以知識分子、月薪階層、學生為主體的消費群體。報紙廣告開始登上歷史舞臺,1886年世昌洋行在《漢城周報》發布的“德商世昌洋行告白”被視為韓國最早的廣告。此時的報紙廣告依舊采用了右起縱排的形式,單純以信息傳達為目的。圖像海報并不多見,留存下來的多為國王及王室貴族的畫像海報。高宗、純宗、皇孫三代畫像海報中曲線型的植物紋裝飾顯示出來自西方裝飾主義風格的影響。
(二)日據時期的商業海報與設計啟蒙
1910-1945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史稱日據時期。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朝鮮半島的現代設計進程進入停滯期。但隨著日本企業及商品的涌入、民族資本工業的發展,這一時期仍出現了大量的商業海報。與此同時,留學日本的歸國留學生將當時日本先進的圖案思想引入朝鮮半島,期望能夠利用當時先進的設計思想與設計實踐實業救國與民族文化復興。
1.朝鮮半島民族企業與日本企業的商業海報
這一時期的商業海報多與紡織、服飾、藥品、化妝品等行業相關,以具象女性形象為主要素材,并呈現出強烈的寫實繪畫特征。但在當時,朝鮮民族企業與日本企業發行的海報仍存在一定的差異。
朝鮮半島民族資本企業京城紡織株式會社發行的“太極星”牌海報(見圖1)中的民族服飾、清道桃子、三角山、鐵鋤、山參、不老草等圖像和圖形均顯示出強烈的本土文化特征。最值得注意的是,海報中的廣告文案全部采用了韓文,因此被認為是日據時期最能體現“韓國性”的大型宣傳海報[2]。當時日本在朝鮮半島強制推行文化殖民統治,限制甚至禁止朝鮮人使用韓文,以實現對朝鮮人民的思想控制。因此,韓文在海報中的使用,其本身就是反抗日本文化殖民的反映,是朝鮮人民追求民族獨立精神的體現。而在朝日本企業所設計發行的商業海報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為直接在韓國本土設計并發行,如朝鮮紡織株式會社的“雙鳳”牌產品宣傳海報(見圖2)。另一為將在日本設計的海報直接更換文案后在韓國發行,如三山藥業株式會社的海報,海報中不僅女性形象、衣著有別于朝鮮女性,而且廣告文案已完全看不到韓文的影子。這也是日本強行推行日語為朝鮮人母語進行文化殖民史實的反映。
2.日本圖案思想的引入與韓弘澤的海報設計實踐
“師夷長技以制夷”,為振興本國的民族文化與工商業,以任璹宰、李順石、韓弘澤等為代表的赴日留學生在歸國后,積極致力于現代設計的大眾啟蒙、教育與實踐活動,為韓國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打下了基石。
任璹宰(1899-1937)首次將日本“圖案”的概念引入朝鮮半島,積極推行圖案學的傳播。并成立圖案所,創作了《動植物》《鹿》等圖案。李順石(1905-1986)畢業于東京美術學校圖案科。從其畢業設計作品中可以看到德國包豪斯構成主義與日本圖案的影響。歸國后,他將日本的圖案教育體系移植到了首爾大學應用美術系。但當時首爾大學的應用美術教育學科并未教授學生從事工藝品的制作項目,而是使用廣告色繪制平面作品。這恰恰反映了當時“應用美術”“工藝美術”“圖案”“設計”等概念的模糊。韓弘澤(1916-1994)認識到平面廣告的重要作用,歸國后積極展開海報設計實踐工作。除了商業海報創作外,其對后人產生重要影響的則是以“KOREA”為主題的海報實踐。他的海報創作結合了繪畫與設計的形式,并以朝鮮半島的傳統服飾、樂器、舞蹈、建筑、佛教、自然、鳥類等民俗風情與自然風光(見圖3、4)作為主要素材,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表征。在當時特殊歷史條件下,這種對傳統素材的應用可以看作是追求民族文化復興、民族精神獨立的縮影。雖然韓弘澤海報設計中強烈的繪畫傾向被后來現代平面設計師們所詬病,認為其海報作品只是“繪畫插圖”。但不能否認在設計概念模糊不清的背景下,其海報設計實踐活動的社會啟蒙意義,他的創作對年輕一代設計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20世紀六七十年代韓國現代海報設計的發展
1945年日本戰敗,朝鮮半島光復之后,又隨著左右政權的對立讓朝鮮半島陷入內戰危機。1950年朝鮮6.25戰爭全面爆發,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介入朝鮮半島內戰。因此,20世紀50年代的海報大多都與征兵、募兵、反共、反間諜等內容相關。戰后,為向國民展示戰后的安全保障,韓美聯合部隊司令部發布了有關韓美同盟軍的海報(見圖5)。20世紀60年代,韓國在樸正熙政府的領導下積極展開戰后經濟建設工作,海報作為宣傳藝術成為政府進行社會啟蒙、公關的重要宣傳方式。
1.20世紀60年代經濟復蘇建設與社會啟蒙海報
20世紀60年代,樸正熙政府展開戰后經濟重建工作,將發展經濟作為工作重點,在 1962-1971年間制定實施了兩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工業建設、擴大出口,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這一時期的海報主要是以宣傳經濟發展、基礎建設、山林綠化、生育政策、生活衛生為主題的國家公關海報。如1970年建設部發行的京釜高速公路竣工海報(見圖6),為恢復戰爭中毀壞的森林而推行的山林綠化、防山火等環境保護海報,以及為擺脫因不良衛生環境導致的疾病所發行的根除寄生蟲、捕鼠、口腔衛生等宣傳海報。此外,樸正熙為參與總統競選而發行的競選海報開啟了競選海報的先例。海報設計成為宣傳的藝術手段而得以發展。
2.戰后時期,美國現代設計思潮的影響
戰后,美國現代設計思想與教育體系隨著韓美交流的密切而流入韓國。一方面,各種美國商品經由美軍部隊流入韓國社會,如可口可樂、口香糖、巧克力、罐頭等,這些產品的包裝設計、圖案等成為當時設計師創作的源泉之一。另一方面,在美國的支持下,赴美學習的設計師將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設計思想、美國式設計教育學制與課程引入韓國。如1972年,首爾大學應用美術學科設置了視覺設計、工業設計、工藝設計專業,這意味著韓國現代平面設計正式登場。在這一階段,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設計風潮在韓國得到同步映射,并被直接吸收。在這一時期韓國現代海報設計呈現出噴涌之勢,設計師們展開對現代圖形語言的研究與思考,如權明光的計劃生育海報(見圖7)中,可以看到不同于之前政府宣傳海報的圖形表現。他通過對圖形的形態、色彩、質感表現的大膽實踐,探索視覺圖形與信息宣傳、情感表達的相互作用。
3.國家政策對平面設計發展的推動
1967年樸正熙提出“美術輸出”的口號,推行設計復興政策,政府、企業以及媒體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并促進本土設計的發展。為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1966年商工部以“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并通過設計創意來促進出口”為目的舉辦了“第一屆大韓民國商工美術展覽會”。此次參展作品并未將“出口”作為參展的唯一標準,相較于實用,創意與美感得到更多的重視,這一點從當年獲獎的平面作品《首爾站色彩指南方案》可以看出。這使得此后舉辦的展覽會逐步發展成為韓國設計創意導向的標桿。而商工美術大展也刺激了設計師們對“韓國”設計的探索。
4.20世紀70年代專制政權下韓國海報發展與局限
20世紀70年代,樸正熙政府推行民族主義政策。平面設計界對“韓國”設計的思考也映射到當時政府主導的觀光海報設計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征視覺符號的直接使用。此時,隨著旅游業的復蘇與繁榮,國內觀光需求增加,觀光海報的設計得以迅速發展。受專制政府民族主義政策的影響,傳統文化素材的選擇范圍受到很大的限制[3]152。首先是受政府喜好的文化元素反復出現,如瞻星臺、新羅王冠、多寶塔等與新羅歷史文化相關的元素。此外,扇子、農樂、佛像、傳統舞蹈等元素成為當時海報創作的主要素材(見圖8)。其次是樸正熙所排斥的視覺元素,如與民間信仰、朝鮮王朝、儒教文化等相關的,代表著愚昧、落后的文化元素在這一時期的海報中幾乎看不到。
此外,面對當時韓國社會流行的美國文化對傳統文化帶來的沖擊,民間設計師也紛紛展開了以“韓國的”為命題的個人展覽,通過海報來喚起韓國大眾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如1976年金教滿(1928-1998)的“韓國主題觀光海報”個人展(見圖9),1971年羅在五(1942-)的“韓國的美”主題個展等。探索如何利用西方之“器”來弘揚東方之“道”。 被稱為韓國現代平面設計之父的金教滿,其海報創作受韓弘澤的影響頗深,與韓弘澤的創作相比更具有設計感與現代性。他的創作吸收了圖案制作的標準化及當時流行的國際主義風格,利用圓形、方形進行造型,來表現韓國人的形象。單純化、簡化與標準化的視覺形象強調了民族形象的統一性與整體性。民樂、扇子舞等充滿著歡快動感的視覺元素,傳達出韓民族的浪漫主義精神(見圖10、11、12、13)。相對單一的創作手法與表現內容顯示出其創作的局限性,但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專制統治下的社會意識形態,而且其創作對國家形象、民族形象的確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韓國藝術評論家柳槿俊稱其為:“創作抒情海報的先驅設計師,以獨特的風格將插圖生活化的設計師”[4]。韓國設計師羅在五認為金教滿為向世界完整地傳達韓國人的形象,而將現代的觸感深植于土俗形象與色彩感之中,并用最簡潔的方式表現出了韓國人的特征。
三、20世紀80年代韓國現代海報設計的民族文化表現
20世紀80年代,第五共和國政府為轉移對民主運動鎮壓的視線,實行相對開放的文化政策,積極推行大眾文化產業的發展,并掀起了20世紀80年代的民族文化運動熱潮。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韓國開始走向國際化,先后舉辦了“亞運會”“奧運會”等世界體育賽事,對韓國民族本體性的思考得到了更為持續、深入的發展。韓國現代海報設計也由民族文化符號的挖掘拓展到東方主義風格的表現。
1.“國風81”民族文化運動的展開
1981年5月18日,由政府主導舉辦的大型“國風”文化慶典活動,打出“綻開新時代民族文化之花”的口號,此次活動被稱為“國風81”。“國風81”的主題海報(見圖14)采用了民間面具舞中的面具,結合傳統五方色來傳達民族文化信息。被樸正熙政府所禁諱的視覺元素儺文化、五方色等隨著“國風81”的民族文化運動的展開而成為文化海報的重要素材。由此,韓國現代海報創作范圍得以突破。
2.平面設計師團體的設計實踐活動
隨著開放性文化政策的推行,民族主義運動的展開,平面設計師團體對民族文化本體性的探索在海報圖形創作中得以持續開展。1979年,權明光(1942-)主導了“韓國IMAGE展”,此次展覽被評為從“重新審視韓國傳統藝術”的角度提出了平面設計大眾化、實用化表現的可能性。進入20世紀80年代,權明光又相繼主導了“韓國的美”“韓國的色”[3]194等集體展(見圖15、16、17)。此后,更多的設計師通過舉辦展覽展開了對韓國文化本質屬性的思辨與探討,如“GRAPHIC KOREA 85展”“韓國的面孔”展等[3]196,使韓國民族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與使用。具有韓國民族特征的應用元素擴大到百濟、高麗、朝鮮等歷史象征性元素,薩滿教巫術、陰陽五行等被視為落后的民間信仰元素(見圖18),及地域文化元素等。總之,這一時期的海報呈現出多元化的表現風格,為韓國現代海報由民族化表征到民族文化內涵的轉化奠定了基礎。
3. 88奧運會海報所呈現的東方主義風格
為了促進韓國的發展,提高民族文化自豪感,全斗煥政府推出了“文化的先進化與國際化”的文化政策目標,并提出“體育即國力”口號。這一系列的舉措促成了1986年亞運會和1988年首爾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韓國正式站到了國際舞臺中心。面對當時的國際環境,政府迫切需要向世界展示一個具有韓國特色的、獨一無二的、嶄新的韓國形象,提出了“最韓國最世界”的口號,這激發了韓國設計師對韓國民族文化本體性的思考范圍,不僅使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得以更為深入地挖掘,具有東方風格的視覺元素也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見圖19、20、21、22)。與此同時,傳統民族文化元素不再被直接應用,而是更注重對傳統的內在意義與秩序進行結構性的解析。如在國家官方奧運海報的設計上,對韓民族而言有著特殊意義的老虎,這一形象被重新解析定義后應用到了奧運文化海報宣傳以及奧運會吉祥物的創作上(見圖22、23)。另外,太極符號的變形成功傳達了“世界中的韓國”形象(見圖24)。
四、20世紀90年代以后韓國海報的多元化發展
1.韓國社會意識形態變化下的海報設計
進入20世紀90年代,韓國國內外政治環境發生巨變。金泳三上臺后,韓國步入民主政治時代。國際上,柏林墻的倒塌與蘇聯政權的解體結束了兩大意識形態的對立。隨著意識形態的變化以及民主政治的展開,針對社會問題展開的討論也反映在海報中。包括韓國社會的敏感問題、呼吁環境保護的綠色設計倡議以及全球語境下地域文化認同、追求人類和諧共生等。
以李奉燮(1948-)的作品為例,他常借助于隱喻的手法,通過風景、動植物、民藝品等表達個人對韓半島南北統一、日本歷史遺留問題、環境保護等問題的批判。如凍土系列海報(見圖25)反映對南北關系的緩解或冰凍的歷史現實,表達了作者對統一的渴望;教科書歪曲(見圖26)則批判了日本在教科書中歪曲歷史的事實。李奉燮的海報讓我們感受到了韓民族在面對歷史問題上的“憾”與“恨”。2013年,他與樸金準、宣炳一共同舉辦了“GRAPHIC DESIGN 5——與韓國社會面對面”展,一起通過圖形語言探討了當今韓國社會存在的人權(見圖27)、老齡化、低生育率、氣候變暖等諸多問題,在當時引發了社會熱議。
2.20世紀末21世紀初海報的后現代主義特征
20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在克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韓國認識到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通過文化產業振興,不僅復蘇了韓國的經濟,同時也催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如以KIPOP為代表的韓流文化。新的文化潮流為韓國海報設計民族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一方面為適應“明星”效應等文化潮流的變化,強調韓國高速發展的城市景觀、體育明星、流行文化元素、生活日常等表征元素被廣泛地應用于大眾宣傳海報中。另一方面,在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下,于新的文化思潮中成長起來的年輕設計師,創作出更強調個性表達與思想的海報設計作品。在這一階段視覺圖形的表現形式更為多元化,文字的圖形化、圖像化展示出信息隱喻與暗示,藝術與設計、文字與圖形、符號等之間的界限變的模糊。如樸金準的作品被梅格斯譽為“打破了版式與繪畫的界限”[5],在他為韓國韓國視覺信息設計協會(VIDAK)十周年慶的海報中,以溝通為主線,創作了3個系列:“創意(!)” (見圖28)、“ 互動(“”)”、“out和in(...)”中,具有信息傳達意義的文字與韓紙、絲網印刷材料技術相結合,體現出強烈的手工制作感。李載民的作品更強調信息傳達的功能,我們經常見到他的作品將建筑架構應用于圖形表達,通過單一元素的重復與組合來傳達信息。(見圖29)此外,作為官宣海報,在2018年展示韓國文化形象的冬奧會文化海報中,我們再次看到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同時也體驗到韓國海報對東方文化的成熟表達。
3.平昌冬季奧運會海報中的東方審美文化元素
在韓國體育競技海報中,一直重視文化海報與體育主題海報的雙重設計。文化海報更是成為韓國向世界展示文化形象的載體。在2018平昌奧運海報《平昌、江陵、旌善和冬季》(見圖30)中以韓文的最小語素——韓文字母組成了舉辦地的地名。自1985年安尚秀設計了“安尚秀體”,韓文字便從方塊漢字的局限中解放了出來,并成為自由表達的文字元素,文字圖形化成為年輕設計師常用的表現手段。海報中虛實相映的幾何文字、恰到好處的留白,構成了平和、寧靜美麗的山水畫,隱喻著江原道美麗綿延不斷的群山,成功地將東方傳統的審美文化納入到了現代設計形式中,這也展示了韓國現代海報設計的成熟。
結語
縱觀韓國現代海報的發展與變化的過程,每一歷史階段都呈現出不同的形式與形態,并與當時的歷史、政治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時保持了其民族文化屬性特征。這是對“東道西器”的思想持之以恒的堅持。無論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吸取,韓國的現代海報設計都始終表現出民族獨立、自強、自信與發展的精神,這也是韓國海報設計從民族文化表征、表現到民族文化內涵、民族文化重構創新的轉化的成功要因之一。從日治時期的具有民族獨立、自強精神海報創作,韓文、民族服飾、建筑、風俗等視覺元素得到了使用,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經濟的迅速復蘇與發展,在政府民族主義政策號召下,為提高時民族自信、自豪精神,平面設計界展開了對韓國文化本體性的深入思考,涌現出大量具有民族文化表征的海報作品,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而達到高潮。至20世紀90年代以后,韓國現代海報完成了對民族文化的解析與重構,完成了民族文化表象到民族文化內涵表現的轉化過程,走向成熟。
注釋
①朝鮮王朝:始建于1392年,終于1897年,又稱朝鮮國或大朝鮮國,日本稱“朝鮮李氏王朝”。朝鮮高宗于1897年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帝國侵吞朝鮮半島,實行日韓合并,史稱日帝強占時期。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1948年,朝鮮半島南北分治,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及“大韓民國”兩個政權;1953年,“6.25戰爭”(朝鮮戰爭)后,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國家,韓國為大韓民國的簡稱.【維基百科】.
②東道西器:19世紀80年代初,由金允植(1835-1922)申箕善(1851-1909)等主張在保留傳統制度與思想的同時接受西方先進技術的開化思想,與當時中國的“中體西用”和日本的“和魂洋才”一脈相承. Wonsik Hong. The Theory of DongDo-SeoGi(東道西器) and the Theory of Enlightenment [J]. Daegu:Keimyung Korea Studies Journal,2016(62):154-155.
參考文獻
[1]Armjong Park. Theorem for Korean modern design history: focused on Modern Design Museum [J]. Seoul:Form Archives, 2009(vol.01):125.
[2]Armjong Park. To commemorate the
100 Years of Korean Design [J/OL]. Seoul: Monthly DESIGN,[2020.02.28]. http://mdesign.designhouse.co.kr/article/article_view/108/53812?per_page=19&sch_txt=.
[3]Kim Jongkyun. The History of Korean Design History[M].Seoul: Ahn Graphics Publishers, 2008.
[4]Design Editorial Department. Frontier of Korean graphic design [J/OL]. Seoul: Monthly DESIGN,[2020.03.01] . http://mdesign.designhouse.co.kr/article/article_view/102/79469.
[5] Philip B. Meggs, Alston W. Purvis. ?Meggs'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M]. 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 2012: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