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
摘要:近年來,在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各大事業單位發展迅速。而從事業單位長遠發展角度來看,需做好內部經濟效益審計工作,并明確其經濟效益審計的理論定位,認清現狀和不足,制定并實施有效的解決措施,使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的實踐應用效果得到全面提高。鑒于此,本文在對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的理論定位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其實踐應用問題及解決措施進行研究。
關鍵詞: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理論定位;實踐研究
事業單位在日常經營管理工作過程中,需要完善的制度及審核機制作為保障。而對于經濟效益審計來說,其指的是以審查評價實現經濟效益的程度與途徑為內容,以促進經濟效益提升為目標所實施的一種審計模式,這種審計模式被歸類為政府審計的一種模式。將經濟效益審計應用于事業單位當中,可以使事業單位經營管理水平得到有效增強,并提高事業單位經濟效益,進而促進事業單位長遠發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對事業單位進行經濟效益審計過程中,也需明確理論定位、現狀問題,然后解決現狀問題,這樣才能夠使經濟效益審計的職能作用得到有效發揮。總之,從事業單位長遠發展、經濟效益審計職能作用有效發揮等角度考慮,本文圍繞“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的理論定位和實踐”進行分析研究,具備一定的價值意義。
一、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的理論定位分析
事業單位進行經濟效益審計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既能增強事業單位經營管理效果,促進事業單位經濟效益提升,又能使經濟效益審計的職能作用得到有效發揮。由此可見,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的開展非常有意義。而從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的理論定位角度來看,需明確三方面的審計工作。
(一)將效率性審計作為基礎目標
在事業單位在經濟效益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有必要將效率性審計作為基礎目標,針對事業單位管理機構的合理性進行審計,保證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結構能夠使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職能更加明晰,進一步促進經濟審計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將效果性審計作為核心目標
事業單位在對經濟審計目標加以明確的基礎上,需審計預期經濟效果的實現程度,通過審計結果了解事業單位經濟效益的成果是否達標,倘若達標則制定下一個經濟效益計劃;倘若不達標,則明確問題,找出應對措施,以此對事業單位經濟效益的提升起到推動作用。
(三)將經濟性審計作為提升目標
對于經濟性審計來說,其為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拓展,同時也是事業單位管理審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加強對事業單位各項經營活動的經濟性進行審查及評價。值得注意的是,經濟性審計的實施,使事業單位內部財務審計與內部審計的有效結合得到實現,進一步促進了審計工作效率及質量的提升。因此,需將經濟性審計作為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的提升目標,進而促進事業單位全面可持續發展。
二、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實踐應用問題及解決措施分析
從現狀來看,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實踐應用尚且存在一定問題,因此有必要認清問題,進一步落實有效的解決措施。
(一)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實踐應用問題
要想提高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的質量,在實踐工作開展過程中,便需明確現狀問題。總結起來,現狀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審計人員對業務認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一些審計工作人員未能通過審計專業知識培訓,存在專業知識結構單一化的情況,進而使得其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難以滿足經濟效益審計的需求。例如:在經濟效益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針對經營管理與效益方面潛在的問題,只是對財務合規性審計進行關注,而對效益審計缺乏足夠的重視。此外,存在經濟效益審計不充分的情況,比如僅進行片面的報表審計或經濟責任審計,顯然這難以提高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的綜合質量。
第二,經濟效益審計方法缺失。比如在缺乏經濟效益審計方法的情況下,會造成經濟性、效益性數據收集及分析能力的不足。缺乏有效的數據模型及數據分析方法,使得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的開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
第三,評價標準缺乏統一性。從目前來看,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評價標準尚且不夠健全、不夠規范。在評價標準缺乏統一性的情況下,可能出現對某一項經濟效益指標存在多種評價標準的情況,顯然這會弱化經濟效益審計的權威性及可行性。
(二)相關解決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有必要采取及時有效的解決措施,從而起到提高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質量效果的作用。總結起來,具體的解決措施有兩個。
第一,注重經濟效益審計人才的培養。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經濟效益審計人才。因此,需注重經濟效益審計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通過實踐、培訓工作的開展,使經濟效益審計人才的知識結構得到全方面優化,在培訓過程中,側重進行經濟效益審計、經濟管理、財務管理以及現代審計技術等方面的培訓,使參與培訓的人員認識到這些審計、管理體系的內在關系,提高審計人員對審計工作相關業務的認識水平,進而提升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的規范程度。另一方面,定期對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人員進行考核,明確審計工作的優劣勢,制定改進方案,使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工作質量得到持續改進。
第二,優化經濟效益審計方法。在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需注重審計方法的可行性及科學性。針對現狀經濟效益審計方法缺失的問題,優化經濟效益審計方法,注重層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的應用,并對經濟性、普適性等方面的基本原則要求加以了解,進一步選取合理、科學的經濟效益審計方法,注重現代化信息技術、信息軟件的應用,合理利用數據模型、統計抽樣、數據分析等方法,使經濟效益審計工作效率提升。
(三)統一并完善評價標準體系
為了統一并完善經濟效益審計評價標準體系,需對經濟效益審計相關立法工作加以完善,使經濟效益審計的法律地位得到有效體現。與此同時,對經濟效益審計的具體項目、審計人員法律地位、獨立性等加以明確,根據不同的項目以及不同的審計類型,對審計工作加以明確,進一步合理科學地評價事業單位在經營活動中涉及的資金應用是否合理規范,并如實評價實際的經濟效益效果。此外,在評價過程中,需將定性指標、量化指標分清楚,并且盡可能地使用量化指標。針對相關定性指標,則需保證與實際情況相符,保證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性及真實性,避免評價數據缺失的情況發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需將理論定位為效率性審計、效果性審計、經濟性審計三大目標的實現,進一步認清現狀問題,落實有效解決措施。比如針對現狀人才缺失、審計方法缺失以及評價標準缺乏等問題,需注重經濟效益審計人才培養、優化經濟效益審計方法以及統一完善經濟效益審計評價標準體系等。相信做好以上工作,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的效率及質量將能得到有效提高,進一步為事業單位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