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友華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尤其是智能設備的普及,使得信息的傳播與發布速度更快,新媒體在此種社會環境下獲得廣泛發展,媒介格局也因此而發生改變,人類正在逐漸邁向全媒體時代。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行業,其生存發展正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有效契合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進程,充分掌控時代機遇,全面推進深度報道顯然成為了不得不予以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多方面著手,分析新媒體背景下傳統紙媒做好深度報道的意義以及其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紙媒;公信力;報道模式;深度報道
一、新媒體背景下傳統紙媒做好深度報道的意義
(一)有助于發揮出傳統媒體的專業性特色
在新媒體尚未出現前,紙質媒體向來都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首選途徑,而在新媒體技術出現之后,人們的信息閱讀模式隨之變化,在此種情況下,傳統紙媒的發展自然受到沖擊,因而需要充分做好深度報道工作。對于傳統紙媒來講,事實真相便是報道的核心根據,尋找新聞的落腳點以及著力點,并針對性地作出專業準確的報道。深度挖掘新聞事實,及時且全方位地傳播新聞背后的故事、意義以及帶來的影響,這對于幫助受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來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同時還能夠推進紙媒行業的發展。此外,做好深度報道的前提是工作人員具備更為良好的職業素養,只有這樣才能編寫出符合時代發展的優秀新聞。
(二)有助于深度展現出紙質媒體的價值性
在紙媒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所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報道內容自身所具備的價值,更應該注重其將會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在對社會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紙媒可以結合有關事實來完成深層次報道,深度挖掘事件背后的社會意義以及其真相,用于為受眾群體呈現出更為多元化的新聞報道,充分強化紙媒所具備的立體感以及真實感,給予受眾更為強烈的沖擊感,引導其形成對紙媒的深刻認識。
例如,今年疫情間,人民日報曾發表《推動在線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系列文章,其間深度報道了有關于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國家教育現狀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解決策略,即線上教育,報道中應用大量事實數據,清晰地展現出線上教育在疫情期間的重要作用,使得群眾對線上教育的認識更為具體。
二、新媒體背景下傳統紙媒做好深度報道的策略
(一)完善報道理念,提高傳統媒體的公信力
面對新媒體技術的大肆沖擊,傳統紙媒的弊端正在逐漸顯露,其缺陷主要表現在報道模式、報道新意以及報道吸引力等方面,這也從側面印證當下我國紙媒無論是在深度報道概念、業務水準、宣傳手段等方面均存在和新媒體發展歷程相互背離的情況,并未精準地把控當下傳媒市場的基本工作形態以及公眾群體的實際心理需要,要堅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核心工作指導,全方位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公信力,這也正是各種新媒體所缺乏的。
例如,在2020年2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重慶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報紙先行羅列三大標題,分別是“依法科學防控,分類精準施策”“大通道不堵塞,讓物資加速流動”“分類有序復工,開設‘綠色通道”,受眾在閱讀過程中一目了然,能夠迅速了解報道的核心主旨。在三個標題內部的內容均是對重慶本地防疫情況的描述,內容雖然簡潔,但是所表述內容卻是極為有力的,在疫情尚未被完全控制時,重慶市民最為需要的便是來自于官媒的消息,在人民日報深度報道的影響下,公眾的恐慌情緒將會消散于無。
(二)充實報道形式,實現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在新媒體時代迅猛發展的情況,紙媒行業的基本職能仍舊是不容改變的,即傳遞黨與政府的聲音,成為連通政府和群眾的橋梁,掌控并實現對輿論的有效引導。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紙媒的深度工作需要契合自身的實際工作特征,不斷地優化探索,尋找符合自身發展建設的媒介融合路徑。需要將傳統媒體作為核心,大膽地探索各種多元化傳播模式,依托自身已經擁有的優勢資源,全面推進紙媒的網絡化發展進程,進一步增強自身的輿論導向作用,更好地展現出深度報道的價值性。
例如,大江新聞網在2020年3月31日發文《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走近綠水青山》,本條新聞內容屬于圖文報道板塊,因而新聞內容中包含大量圖示內容,也就是在段落描述完成后添加相應的新聞圖片,行之有效地展現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江西綠水青山建設方面的重視。此種報道模式更為傾向于現代化閱讀模式,擺脫傳統純文字描述模式的限制,在深度報道的同時還具備充足的色彩性,有效積累大量用戶,實現了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跨越,這對于紙媒產業的未來發展來講,具有極為重要的推進作用。
(三)創造報道特色,努力塑造紙媒的品牌形象
推進新媒體形式下的傳統紙媒深度報道的前提是綜合了解受眾的閱讀習慣,深度展現出紙媒的特色,不斷優化完善品牌形象。需要堅持實現三貼近的重要原則,在保障新聞內容真實性以及具體排版正確的情況下,創設出更具深度的報紙版面。此外,還需要善于將各種新聞事件轉化成受眾易懂的內容,利用文字、照片、圖標等方式展現,促使公眾形成更為深刻的感受與理解。
例如,《撫州日報》近幾年針對每年十月舉行的湯顯祖戲劇節,不斷深挖報道內容、創新版式、創新手段,加快對傳統紙媒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應用,側重民生關注焦點,塑造更為完整的紙媒品牌形象,不但贏得受眾喜歡,而且不少深度報道和報紙版面獲江西省新聞獎。又如,在撫州日報的3456熱線,專屬“百姓之聲”,均是對民生關注熱點的回應與曝光,內容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受到當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新媒體時代下,這種百姓之聲板塊更像是為百姓提供發聲的平臺,人們能夠在平臺中反映各種區域內的不良行為,而報紙能夠針對性地予以回應解決,這對于增強地市黨報公信力以及拉近百姓與政府間的距離來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推進作用。
(四)深度整合資源,優化深度報道的布局構造
紙媒是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度報道的價值性將會直接關系到其在傳媒市場中的地位。因而需要從深度報道的布局構造著手,善于貼合當前時代發展步伐,聆聽公眾的聲音,采用更為容易被受眾接受的形式,表現出相應的新聞內容。深度整合紙媒資源,整合記者、采編、技術等專業團隊的力量,充分展現出協同性優勢,增強紙媒和讀者群體間的契合度,努力打造更為深刻的報道體系方可。例如,以《撫州舊報》為核心的撫州新聞網中設立有“外媒看撫州”的板塊,其中內容表現為多元化特征,整合了大量來自于外媒的資源內容,能夠讓受眾帶來更為完整的閱讀體驗,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撫州的發展情況。
三、結語
總之,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新媒體技術的重要性不斷提高,作為傳媒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紙媒有必要深度契合新媒體時代需求,不斷優化完善工作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推進自身發展,有效解決現下存在的發展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