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鑫
摘要:新媒體的出現對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帶來了較大沖擊與影響,紙媒由于其自身技術上的限制導致其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差且傳播效率低,在網絡技術的加持下,紙媒除了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走融媒體道路實現技術革新外,更需要腳踏實地地做好新聞報道,保障新聞深度與質量,發揮好輿論導向作用,為自身長遠發展提供助力。本文以紙媒記者為研究對象,對新媒體環境下一線記者該如何守正創新進行探討,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媒體;紙媒;一線記者
一、新媒體背景下新聞信息的特點分析
(一)互動化水平高。基于網絡的高強交互性,受眾對新聞事件的參與感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不僅體現在新聞實踐曝光后,更集中于新聞資源搜集過程中,廣大離事件現場近或是參與或身處事件的普通民眾會選擇用手機記錄影像資料,這種幾近真實的新聞素材有著很強的事件還原效果與感染力,不僅彌補了記者不在事件發生地的不足,更是受到了其他受眾喜愛,此類新聞素材在自媒體活躍的新媒體市場中層出不窮。
(二)信息資源量大。以技術突破帶動新聞形式與內容的創新使得網絡上的信息資源數量十分龐大,微博、微信公眾號、百家號等以圖文為主的平臺,抖音、快手、微視等以短視頻為主的平臺,每天集新媒體優勢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向受眾不斷推送感興趣的內容,受眾若不在手機上關閉軟件后臺提醒,沒一會兒就會被推送的信息刷屏。
(三)信息質量參差不齊。新媒體的發展為自媒體創造了技術保障與環境基礎,但由于自媒體準入門檻低,且過度重視關注度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導致網上充斥著各種虛假信息,部分新聞作品內容同質化嚴重,其根本沒有嚴格的采編流程作為支撐,也沒有專業的一線記者去搜集優質內容,僅靠網絡小編等運營人員抄襲、修改,新聞質量難以保障,受眾對權威信息與深度報道的渴求更加迫切。
二、新媒體背景下,紙媒一線記者如何守正
(一)明確自身職責。一線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需要用良好的職業操守與堅定立場對采訪的角度與深度進行嚴格把控,既要有效還原事件真相,帶給受眾最為真實的報道,又要控制好價值走向,站在正確的角度去為受眾解讀客觀世界。這就要求一線記者必須要保證信息的客觀性與準確性,發問要具體、解釋要得當,避免歧義信息影響到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以高標準、高要求嚴格要求自己,不能為吸引受眾眼球而制造虛假新聞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中守住本心,發揮紙媒的優良傳統與高尚作風,堅持輿論導向,鞏固紙媒權成性,逐步提高新聞影響力,做到穩中求進。
(二)堅持走地方路線,注重深度把控。新媒體環境下,各路媒體將關注點集中在“大事件”報道上如國家大事、娛樂圈信息、體育界消息等,對關乎地方民生的“小事件”漠不關心,專門從事本土文化并備有信息搜集團隊去迎合小受眾群體信息需求的自媒體數量少,而紙媒在地方本身就有著較多優勢資源,深受地方民眾喜愛、有自己的信息獲取渠道與方法等。一線記者不能被網絡環境中那些備受關注的“大事件”影響,而是要不忘初心、回歸本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讓地方民眾在復雜的新媒體環境中創造出一片有理可依、有據可查、有文可看、有情可知的凈土,吸引更多本地受眾。
三、新媒體背景下,紙媒一線記者該如何創新
(一)采訪方式上的創新。在媒體融合發展快速推進的背景下,紙媒一線記者要轉變觀念,意識到數字化新聞資源的重要性,一改原先一人、一筆的工作模式,積極運用攝影、攝像設備留下更多數字化影像資料,創作出更多符合受眾需求的新聞作品,以更優質的內容在網絡陣地站穩腳跟。
(二)保持敏銳洞察力。在之前的采訪中,受訪者只需要面對記者即可,而隨著紙媒的融合發展,需要用鏡頭記錄事件真相,很多受訪者在鏡頭前會顯得十分不自然,如動作拘謹、目光閃躲、語無倫次等,這些都是緊張情緒在作怪,一線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需要時刻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選擇適合的方法引導與幫助受訪者走出情緒困擾,嘮嘮家常、聊聊工作、談談理想,逐步拉近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將其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在鏡頭前,保障采訪質量。
(三)與受眾間進行高效互動。當代受眾對信息參與度有著較高要求,這就要求紙媒記者拓寬溝通渠道、運用網絡工具實現與受眾間的面對面交流,在保障新聞內容真實性與嚴謹性的同時,積極與受眾交流心得感悟,接受其提出的意見與建議,不斷拉近與受眾間的距離。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背景下,一線記者需要從思想上與行動上進行創新,要批判繼承紙媒傳統,結合紙媒實際情況認真做好采訪工作,逐步提高新聞采訪水平、新聞信息敏感度,為紙媒融合發展奉獻自己的—份力。
(作者單位:桂林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