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飛,黃艷瓊
(1.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2. 桂林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由于我國國家綜合國力和人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人們對休閑體驗場所的環境景觀要求日益提高,我國的酒吧街數量在近幾年內急劇上升。酒吧街景觀對城市、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對一個城市品牌的樹立也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各個城市的酒吧街不斷興起,成為了城市新的品牌,可以說一條好的酒吧街就是一張美麗的城市名片。然而,歐洲風格、美洲風格、東南亞風格、地中海風格等國外新潮流酒吧街景觀不斷涌現出來,這種新潮流不但失去了原有場地獨特的文化魅力,還給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了巨大的文化沖擊。如何挖掘中國優秀文化資源,營造有地域特色、中國特色的酒吧街景觀是當地景觀設計師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地域文化就是在不同地理環境和人文特征經過時間的演變,隨著自然變化、經濟發展、政治中心的遷移形成的特色文化[1]。廣西的居民來自壯、漢、瑤、苗等12個民族,廣西是一個地域文化高度繁榮的地區,其文化種類非常多,主要包括紅豆文化、銅鼓文化、歌圩文化、農耕稻作文化、花山巖畫文化等。
2.1.1 紅豆文化
紅豆是中國含羞草科海紅豆、孔雀豆植物種子的總稱,主要生長在廣西、廣東和海南等地。據說紅豆最初是女人表達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后面也用于表達友情、親情等。紅豆種子的形狀為心型,人們稱紅豆為相思豆,紅豆文化也被稱為相思文化。為了表達對親友的相思之情,唐代王維曾寫下著名詩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廣西首府南寧被譽為紅豆的故鄉,這里有著最讓人為之動情的紅豆文化。
2.1.2 銅鼓文化
銅鼓是深受廣西各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青銅器。銅鼓的形狀類似圓鼓,鼓面雕刻太陽、青蛙、鷺鳥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鼓腰往往設置豎直線條和回字形的雷紋。銅鼓的造型優美、紋飾生動、音色清脆、工藝精湛,距今已經有2700多年的發展歷史。銅鼓最初作為統治階級權力的象征,主要在祭祀和娛樂時使用[2]。銅鼓是廣西壯族最具特色的代表文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廣西民族圖騰的標志物,它反映了農耕文明時期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美的追求[3]。廣西館藏銅鼓數量有900多面,僅廣西民族博物館就藏有310面,廣西是生產和使用銅鼓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2006年,壯族銅鼓習俗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直到今天,銅鼓仍然在廣西各區域流行,被廣西人民視為最珍貴、最別致的樂器。在近年廣西舉行的各項重大節慶活動中,都能看到壯族人民演奏銅鼓,廣西人民以此來表達對先民的懷念和對銅鼓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2.1.3 歌圩文化
“歌圩”是壯族群眾在特定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歌唱活動形式。人民往往選擇在春季和秋季舉辦歌圩。廣西各族人民愛唱歌,喜歡用歌聲來傳達對愛情的向往、對生活的贊美以及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歌圩可以用來休息娛樂、陶冶性情、交流信息、繁榮經濟等。為了保護歌圩文化,廣西人民設置了三月三歌圩節,讓廣西各族人民充分感受歌圩帶來的快樂和文化洗禮。“壯族三月三” 不僅具有廣西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節慶文化意義,而且也具有中華民族節慶文化意義。歌圩文化是中國壯族優秀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歌唱類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壯族歌圩”于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1.4 農耕稻作文化
廣西屬于熱帶、亞熱帶地區,江河密布、雨水充沛,氣候適宜水稻和瓜果、樹木生長。廣西地區田野林立,廣西人民善于耕耘稻田,喜食稻米,這里的稻作文化源遠流長。廣西壯族人民十分愛護耕牛,廣南縣蓮城鎮壯民有為牛過節的習俗,老百姓稱為“牛王節”。“牛王節”期間壯民不讓耕牛去耕田,不允許打罵耕牛,甚至還會用自家的臘肉去喂耕牛。壯族先民為了提高農耕稻作的效率,發明了天車、龍骨車等灌溉工具,還興修了水塘、水渠和水壩等。農耕稻作文化與廣西壯族人民息息相關,壯族人民在飲食結構、節日、禮儀、祭祀、巖畫、詩歌等方面都與稻作農耕有密切關系。“那”字在廣西壯語中的意思是“水稻田”,廣西“那”文化其實也是農耕稻作文化的體現,它們在廣西壯族村寨世代流傳。那“文化連同我國其他民族的農耕稻作文化,凸顯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前進的方向。
2.1.5 花山巖畫文化
花山巖畫文化是泛指散落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江、黑水河流域200 km范圍內,由壯族先民創造的山崖壁畫的總稱[4],花山巖畫描繪的主要內容是人物、動物、器具的組合,繪畫顏色主要是赭紅色。花山巖畫文化反映了壯族先民在艱苦環境下改造自然、改變生活的人生態度,體現了他們頑強、勇敢和拼搏的美好精神,也展示了他們容繁于簡、高超、精湛的繪畫水平。2016年7月,廣西寧明花山巖畫文化在土耳其舉辦的第4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申遺成功,成為第35項世界文化遺產,實現了廣西世界文化遺產零突破[5]。花山巖畫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極具特色的廣西地域文化之一。
廣西地域文化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寓意美好,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目前在設計方面主要應用于建筑設計、景觀設計、雕塑設計和包裝設計等。廣西民族博物館建筑設計提取了廣西銅鼓文化元素,運用銅鼓的外形作為建筑外觀,巧妙的融入了銅鼓文化,讓廣大人民聆聽到穿越時空的“鼓聲”。廣西南寧青秀山風景區壯錦廣場由昆侖梅、三寶紅拼成一幅面積3000 m2的壯錦圖案,以景觀鋪裝的形式向游客展現了壯族文化美。廣西境內眾多藝術家以銅鼓、繡球、蘆笙等為原型,創作了一大批杰出的地方特色雕塑。包裝設計師也常常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和文化圖案,在包裝袋表面設計各式各樣的文化圖案,例如廣西境內高鐵上的清潔包裝袋上就刻有壯族文化圖案。
南寧相思·紅豆風情酒吧街位于南寧市西鄉塘區可利大道以南,相思湖東路以西,可心江以北的相思湖東岸,用地東西長580 m、寬120~390 m,規劃用地總面積123400 m2。項目所在地南寧屬亞熱帶季風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條件適合各類園林植物生長。
利用原有場地的高差和地形地貌,結合廣西本土民族文化,打造一條地域文化突出、生態環境優美、景觀功能完整的臨水酒吧街,為廣西人們的休閑、娛樂、賞景提供一個良好的新去處。
突出自然生態,注重環保節能,達到人、建筑、自然的和諧共生。從本土特色地域文化中,提取設計創作元素,營造一個休閑靜思、舒緩情緒、親近自然、親近民間、富有文化內涵的景觀環境空間。注重項目的多樣性、舒適性、市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注重可持續發展(圖1)。

圖1 景觀設計總平面
本項目通過與地域文化、酒吧街功能相結合,融入廣西文化元素,將本項目分為蘆笙廣場區、民俗風情酒吧街區、文化創意酒吧街區、紅豆風情廣場區、鼓樓廣場區、親水步道區、大學生活動街區、大學生生態廣場區、浪漫愛情酒吧街區、露天節慶文化活動園地街區共10個區(圖2)。
3.5.1 紅豆廣場
紅豆風情廣場體現了現代與傳統語言的碰撞,古樸的寨門迎接著遠道而來的貴客,粗獷的原木與紅色透光玻璃材料構成的主題紅豆雕塑,寓意著“紅豆生南國”的意境。本節點以較現代的手法,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廣場風格時尚大氣又不失傳統韻味(圖3)。

圖2 景觀功能分區

圖3 紅豆廣場效果
3.5.2 銅鼓廣場
銅鼓廣場以中心的銅鼓鋪裝為聚焦點,銅鼓鋪裝的材質采用銅與花崗巖石材相結合,將現代材質與傳統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體現銅鼓的圖案美和文化美(圖4)。

圖4 鼓樓廣場效果
3.5.3 歌圩表演平臺
歌圩表演平臺在江水上搭起一座生態綠島,旨在營造這樣一個景觀意境:“山歌好比春江水”,榕蔭下自然生態的小島上響起了美麗的歌聲,對岸草坪上的他們也躍躍欲試。最終讓人們在大榕樹下、山水之間對歌一曲(圖5)。
3.5.4 露天節慶文化園地
露天節慶文化園地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廣西村寨的梯田景致,有著干壘的石墻、自然的卵石河灘、粗糙的石板路等等。長條形的景墻在空間中形成了自然的等高線。人們在草坡上可以觀賞到露天舞臺上的表演,開闊的綠地草坡讓人心情舒暢,在此自然漫步、奔跑和休息(圖6)。

圖5 歌圩表演平臺效果

圖6 露天節慶文化園地效果
3.5.5 花山巖畫文化擋墻
花山巖畫是壯侗民族先民創造的藝術杰作,以此作為設計元素,將高差形成的擋墻以壁畫形式表現,運用花山崖壁畫的圖形符號,與綠化相結合,若隱若現,令擋墻景觀具有神秘的風格和獨特的意境(圖7)。

圖7 花山巖畫文化擋墻效果
地域文化是中國優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傳承與活化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景觀設計師通過景觀設計方式對地域文化進行“創新性傳承、創造性活化”,不僅能營造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酒吧街景觀,還能高效地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本文通過南寧相思·紅豆風情酒吧街景觀設計研究,從項目概況、項目定位、設計理念、功能分區、景觀節點塑造等方面來探討了地域文化在酒吧街景觀設計中的傳承與活化,為地域文化的傳承與活化貢獻了新思路,同時也為酒吧街的地域特色景觀營造提供了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