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中國藝術歌曲中民歌存在的三種形式,以及民歌與藝術歌曲在歌唱方面的融合方式兩個方面介紹民歌與藝術歌曲的有效融合,力求以藝術歌曲為載體實現中國民歌藝術內涵的有效傳達。
關鍵詞:民歌 藝術歌曲 有效融合
從現代角度分析中國藝術歌曲可以看出,其是在西方藝術歌曲創作手法基礎上,對中國詩詞、中國情感和中國音樂風格進行了整合。以此形成的藝術形式,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隨著作曲家的創作積累,我國藝術歌曲類型越來越豐富,形成的風格也越來越多元化,如古風典雅、中西合璧等。
一、民歌在中國藝術歌曲中存在的形式
(一)合璧形式——民歌旋律編配的藝術歌曲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期內,一部分對現代作曲技法熟練掌握且擁有濃厚的民族音樂文化底蘊的作曲家對民歌進行了梳理和研究,并嘗試將其精華應用到創作當中,這推進了我國傳統音樂與西方作曲技法和理論的進一步整合,新的藝術歌曲類型,也就是民歌編創的藝術歌曲由此誕生。例如《想親娘》《瑪依拉》等作品都是基于原始民歌旋律下,依托現代作曲技法結合鋼琴伴奏創作出來的,其一方面保留了民歌固有的魅力,另一方面確保了和聲、復調與民歌風格的和諧性,從而以傳統三度疊置和聲為基礎,對四五度疊置和弦和二度音程疊置和弦進行了充分運用,進而達到了賦予伴奏和聲中國民族風格的色彩。將色彩性固有的附加音添至傳統和弦當中,或者以民歌音調特色為依據對臨時變化音予以充分運用等創作手法,這都推動了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國民間音樂風格的整合,并以此獲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融合形式——以民歌為基礎發展創作的藝術歌曲
經過對民歌改編后形成的藝術歌曲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所以在后續音樂演唱會上,經??梢钥吹礁璩野堰@些歌曲作為必唱曲目。旋律優美、情感真摯是這些民歌獨有的特征,但是從本質而言,這些歌曲結構過于簡單,音域較為狹窄,所以在演唱過程中并無太大難度。近年來在中國歌唱家演唱技術不斷提升的背景下,這類作品與音樂會演唱需求間的矛盾也逐漸凸顯出來?;诖?,許多作曲家開始了新的探索,力求在民歌旋律支撐下借助作曲技法的運用,推動民歌由簡單的歌曲發展成為篇幅長且表演具有戲劇化、演唱技術高的藝術歌曲。如于學友以河北民歌為基礎改編的《小白菜》,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缎“撞恕饭逃行芍挥兴木?,形式以分節歌形式為主,經過他的改編成了有引子的四段體結構的大型音樂作品,是以“sol-mi-mi-re”下行旋律為基礎發展而成的。歌曲開頭呼喊性質的樂句使整個音樂作品緩緩張開,不僅賦予了本曲戲劇化基調,而且其張力也由此顯現出來。
(三)滲透形式——以民歌風為元素創作的藝術歌曲
近年來,隨著作曲家在整合傳統音樂和西方作曲技術方面越發熟練,他們開始著手于以傳統民歌為伴奏編配與曲式的擴展手法進行改編,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開始轉向具有民歌風格藝術歌曲創作當中。這種創作并不是新興的創作方式,王洛賓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就是創作民歌的典型作品,然而由于其創作過程中只注重了優美旋律的創作,沒有將鋼琴伴奏創作出來,所以,也不能將此作品歸入到創作的藝術歌曲當中。以民歌風為手段創作出的藝術歌曲,是作曲家以傳統民間音樂調式調性為輔助,結合節奏特征創作而成的,并不是對現有民歌旋律的借鑒,同時,其也創作了鋼琴伴奏作品。就此類作品而言,他們民族特點和風格十分鮮明,近年來,大量漢族民歌風格作品和鮮明的少數民族音樂風格作品不斷涌現出來,例如由羅宗賢創作的《巖口滴水》,由陸在易創作的《彩云與鮮花》等。
二、民歌與藝術歌曲在唱法上的融合
(一)聲音觀念和唱法的融合
美聲唱法在我國從最開始的模仿探索至今已發展到越來越成熟的階段,這也是美聲唱法和我國聲樂作品完美融合的重要階段??v觀我國聲樂審美追求和美聲唱法可以得知,兩者存在明顯區別。西方音樂藝術“娛人”的目的性較強,通常需要在大劇院中與交響樂隊合作進而被每一位觀眾所欣賞,體現其聲樂藝術的渲染。也正是受此影響,美聲唱法是對人體發生共鳴腔的充分挖掘,以此建構、形成的行腔歌唱方法。而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強調自娛自樂為目的,所以,聲音穿透力、科學性并不是其著重追求的內容,演唱過程中的口語化、語言習慣才是其重點關注的內容。
中國藝術歌曲是在與西方音樂藝術審美融合下形成的藝術形式。依托美聲科學發聲方法,秉持西方科學發聲審美原則,將其與我國語言咬字和民間音樂風格融合進行的演唱,這能將我國藝術歌曲推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上,使其更廣泛地傳播。近年來,有許多藝術家在此方面進行了嘗試,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河淌水》《繡荷包》等。
(二)歌唱語言的融合
借助美聲唱法唱中國歌曲時咬字較難,是美聲唱法進入我國后始終需要解決的問題。嚴格來講,漢語演唱與美聲的碰撞形成的漢語語言和美聲歌唱形態以及藝術風格等融合性差是必然的。從美聲學派角度來講,其咬字強調輔音和元音的分離,輔音主要由舌頭、軟腭和嘴唇所產生,發聲位置不同,輔音也會有所差異。輔音在語言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如果對其不重視,那么語言也會無法構成,咬字也會不清晰。元音主要是在咽喉處形成,歌唱最基礎的任務就在于唱響元音,而元音共鳴化、規范化和藝術化是美聲唱法的核心技術所在。從漢語角度來講,輔音、元音也是構成其的重要因素,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其與西方美聲唱法是可以相融合的。然而,漢語當中的元音比意大利五個元音還要復雜一些。漢語元音吐字歸韻通常有十三種,即十三轍。在傳統戲曲演唱過程中,強調“依字行腔”,無論是字頭、字腹還是字尾都要將咬字過程予以清晰的交代,這樣咬字必然會對元音藝術化、規范化和共鳴化產生影響。
西方語言具有突出的節奏性特點,語言之所以富有音樂學依賴于單詞的重音;而漢語音調性語言特征突出,語言音樂性將字詞音調作為主要來源。在歌曲演唱過程中采取何種方式將我國語言聲調當中的平、陽、上、去準確地演唱出來是現下歌唱者需要著重學習的內容。對于由民歌改編而成的藝術歌曲來講,更要著力于此方面的探索,從而使民歌味道得以保留。
(三)二度創作的融合
民歌大部分具有即興的特征,但是其以藝術歌曲形式予以展現時,需要基于保留民歌淳樸情感下,借助藝術化的方式進行處理。首先,強調與鋼琴伴奏的融合。鋼琴伴奏在景物刻畫和環境刻畫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對于此種藝術歌曲而言,要充分借助鋼琴伴奏創造出相應意境,在歌唱語言和音樂融合路徑下將歌曲表現的畫面呈現出來。同時,在藝術歌曲演唱過程中,演唱者與鋼琴伴奏也不是簡單的音準方面的配合,而是要在仔細聆聽鋼琴伴奏的基礎上或對旋律進行補充,或對和聲予以襯托等,這也是界定藝術歌曲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重要途徑。其次,合理處理歌唱語氣和重音。對語言邏輯重音予以重點把握是將歌曲有感情地演唱出來的重要方式。所以,演唱者不僅要對音樂重音予以明確,而且還要以朗讀方式為輔助把握每句話的語氣重音,從而使語言具有的抑揚頓挫特征得以凸顯出來。最后,二度創作要強調強弱的處理與對比,對于重復段落要選用不同的感覺進行演唱。
三、結語
總之,民歌與藝術歌曲的融合是傳承我國傳統聲樂藝術的重要路徑,無論是聲樂表演者還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著力于以民歌改編和創作為基礎的藝術歌曲演唱等方面的研究和學習,從而使民歌風格的歌曲科學、藝術化地演唱出來。
參考文獻:
[1]朱獻光.民族聲樂藝術指導中即興伴奏的技術性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34):154-155.
[2]楊丹旎.試論中國民歌與藝術歌曲的融合[J].音樂創作,2019(01):85-91.
(作者簡介:阿衣先木古麗·木合買提,女,碩士研究生,新疆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傳統演唱)(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