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峰
摘 要: 在美術鑒賞中進行語段閱讀,是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的一種形式。這使得學生不僅能達到《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成就標準”,而且有利于建構美術鑒賞磁性課堂,建構多學科結合的培養模式,師生共贏。
關鍵詞: 高中美術鑒賞 語段閱讀 教學實踐 有效融合
《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美術鑒賞活動能幫助學生在欣賞、鑒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
“美術鑒賞”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學習的必修內容,是在初中美術學習“欣賞評述”模塊的延伸和拓展。鑒于目前初中階段美術教育普遍得不到學校的重視,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不濃厚,審美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高中學習將大部分精力傾向于高考學科中,致使高中生缺乏對美術鑒賞的興趣和動力,該怎么辦?
筆者在教學之余,經常關注語文學科教學,《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生應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更應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由此可見,高中美術鑒賞與高考語文學習具有許多相同點。筆者將高中美術鑒賞與語文學習中的語段閱讀有機結合,進行了教學實踐,實現了“雙贏”。
一、在閱讀現代文中進行美術鑒賞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方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盡可能地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消除長期以來學生被動、厭煩、消極、抵觸的心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抓住學生心理,讓課堂內容走進學生心中,只有如此,課堂才可能成為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教學陣地。教師只有利用好課堂,課堂才能發揮應有作用。國家男足前教練米盧曾說,要讓球聽你的話,你先得聽球的話。尊重課堂的主體——學生,多與學生溝通,學生才能按你的意思去做。在教學之余,筆者常收集許多短文,或有關藝術動態的篇章,并有選擇地帶一部分到課堂中,一來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二來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美術鑒賞。所以在教學中,我常常先讓學生閱讀與作品相關的現代文語段,然后對美術作品進項分析、體驗、感受、理解,從而獲得美德享受,更深層次地理解美術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于是筆者將美術鑒賞與現代文的閱讀結合起來。
例如在賞析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時,先讓學生閱讀下列語段:
《父親》這幅畫的創作靈感,是在看到一位守糞農民后開始的。在1975年的除夕夜,鵝毛般的大雪紛紛落下,異常的冷,在我家附近的廁所旁邊,蹲著一位中年的農民,從早晨到晚上他都一直待在那兒,唯一的不同只是變換著各種姿勢。除夕節每家每戶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里,但這位離家守糞的農民像是一個被遺忘的人,他呆滯、麻木的神態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了一種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這時,我心里一陣勐烈的震動,憐憫、同情、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閏土、祥林嫂、楊白勞、阿Q……生活中的、作品中的、外國的亂糟糟的形象擠到了我的眼前。真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一定因為他太老實,才叫他來干這份苦差。“我要為他們喊叫”,這就是我構思這幅畫的最初沖動,畫了《我的父親》,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來,一位老師提議改成《父親》。
讓學生閱讀這段短文,結合油畫《父親》的畫面,筆者提出下面的問題:①畫面表現的是悲劇還是喜劇?②畫面用開裂的嘴唇、滿臉的皺紋、粗劣的碗表現了畫家的什么感情?耳朵上的圓珠筆又象征了什么?以此反思什么?
緊接著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學生你一語我一言,各抒己見,學生立即聯想到語文課本中的閏土、楊白勞、阿Q、祥林嫂等形象,在畫面情境和語言文化中認識《父親》,賞析《父親》。通過閱讀以上語段,打破了學生和作品之間的隔閡,一種種悲劇性的情感油然而生,學生從作品中反思著民族和傳統文化,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鑒賞的興趣,原來學習美術還可以這樣有意思。
再如在學生賞析《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這幅油畫時我讓學生閱讀了下面語段:
一對年青的孿生兄弟卡斯托耳與波呂刻斯去搶奪留西帕斯國王的兩個女兒。希臘神話英雄卡斯托耳與波呂刻斯,傳說系廷達瑞俄斯和麗達的兒子,統稱狄俄斯庫里,意即一胎所生。其實波呂刻斯是麗達與宙斯所生的兒子,兩人一個善騎,一個善戰,英勇無敵。卡斯托耳與波呂刻斯兩個黝黑的壯漢把留西帕斯的兩個女兒從睡夢中劫走,正準備強行拉上馬背。
通過閱讀這段短文,學生對畫面的強烈的運動感有了一定的理解,畫面上兩匹馬和兩對男女的相互交錯的動勢,人物和馬占據整個畫面空間,為什么人腳、人手、馬頭、馬腳、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充斥著暴力,更是一種滿載著歡樂的游戲,通過語段閱讀學生就能夠很容易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二、在閱讀文言文中進行美術鑒賞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學生應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美術鑒賞學習,也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筆者嘗試在閱讀古文中進行美術鑒賞,傳授美術知識。
(一)在閱讀古人傳記中進行美術鑒賞
傳記是作品的母胎,是人生心靈的歷程,所以閱讀傳記是鑒賞其作品的源泉,為此筆者采用了在閱讀古人傳記時進行美術鑒賞。如在上《托物與寄情》一課時,賞析王冕的作品《墨梅圖》作品,筆者先讓學生閱讀《王冕傳》:
王冕,字元章,諸暨人。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暮乃返,亡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然。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長明燈讀書。
然后筆者提問:①在上述短文中尋找王冕個性形成的原因?②王冕的人生經歷對其創作風格有什么影響?學生通過閱讀王冕傳,就不難理解王冕其人其畫。其實這種辦法,非常適合鑒賞中國古代文人畫的作品,如鄭板橋、石濤、徐渭、鄭思肖等。
(二)在閱讀古人筆記中進行美術鑒賞
如在鑒賞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之前,我讓學生閱讀了下面語段:
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商狀,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洛陽。未至三十里,至尸鄉廄置,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止留,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遂自剄。
通過閱讀以上古人筆記,結合當時徐悲鴻的創作時間和創作技法,學生不難理解《田橫五百士》的象征手法和對畫家人物刻畫的高超技巧。
(三)在閱讀古人繪畫史論中進行美術鑒賞
如在鑒賞董其昌的《秋興八景冊頁》時,筆者讓學生先學習一段古文:
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同)、郭忠恕、董(源)、巨(然)、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北宗則李思訓父子(思訓、昭道)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斡、(趙)伯駒、(趙)伯骕,以至馬(遠)、夏(珪)輩;吾于維也無間然。”知言哉!
學生聯想到禪,聯想到其他畫家,既學習了中國美術知識又得到了審美教育。
由此,筆者時常在課堂中引入一些古人繪畫史論,如宋代黃休復的“畫分四品論”,元代倪瓚的“聊寫胸中逸氣論”,東晉顧愷之的“遷想妙得論”,唐代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論”,六朝謝赫的“六法論”中的“氣韻生動論”與“骨法用筆論”,等等。學生的興趣相當濃厚。從學生的鑒賞隨筆來看,審美教育得到了推進,而且超越了審美教育的范疇。由于高中學生對教材中文字,除專業術語之外,似乎覺得平平淡淡,對美術鑒賞課出現古文頗有興趣。學生釋字譯文,你說我說他也講,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在邊學古文邊鑒賞中得到了審美教育。
在閱讀中進行美術鑒賞,這是筆者對高中美術鑒賞與語文學習有機結合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學生能夠達到《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的“成就標準”:積極參與美術鑒賞活動;懂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如形狀、色彩、空間、材質等),以自己的觀點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并與他人進行交流。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總而言之,應用這種教學方式既有利于構建高中美術鑒賞磁性課堂,又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學生喜歡,美術教師、語文教師高興,一舉多得,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王兆平.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江蘇特級教師
http://www.sdz.cn/srx/Article/Class15/Class7/200312/1.html
[2]劉東.美術教育的人文價值及追求.教育科學論壇,2006(07).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新課程的教學實施.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