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玉鳳

【摘要】高階思維是深度學習的核心,深度學習是一種高階思維活動。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助于深度學習的實現,同時深度學習又能促進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教學實際案例,以深度學習為目標,探究如何開展深度思維教學活動。
【關鍵詞】深度學習? 小學英語? 思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6-0040-02
一、深度學習與思維教學的關系
根據布盧姆對認知領域學習目標的分類:“知道、領會”為淺層學習的認知層次,學生只要能夠對知識進行簡單的描述、記憶或復制,是一種低階思維活動;而深度學習的認知層次是對知識進行“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注重學生通過有效的思維方法對知識進行理解和應用,是一種高階思維活動。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助于深度學習的實現,同時深度學習又能促進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新課程標準提出思維品質是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新內容之一,也是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需要體現的四項素養之一,這也貼合了深度學習的內涵和特征。
傳統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牢牢牽引著學生學習,缺少對思維的訓練和培養。因此新時代的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創設富有思維性的教學活動,通過思維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思維教學活動中得到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培養,讓每一個學生學會思維,進行深度學習。本文以PEP(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下冊Unit 2 What time is it? Part B 一課為例探究開展思維教學活動的策略。
二、開展思維教學活動的策略
1.深挖文本內涵,尋找思維火花
在挖掘文本內涵中,教師應做學生深度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可通過新舊知識、教材板塊、教材文本、中外文化、板書設計和聯系學生生活經驗等進行整合的方法挖掘思維內涵的切入點,也可圍繞文本主題,透過文本結構,以文本為依托,往寬處拓廣,往深處挖掘、并梳理文本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深入挖掘英語學科關鍵能力、學科思想,核心價值觀,尋找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的思維火花。
通過解讀本課的文本發現兩個板塊Lets talk和Lets learn中主人公Mike起床時間不同的細節,深入分析其中的邏輯關系后,尋找到了思維火花,即:①Is Mike really ready for English class?(引導問:Why does his mum ask him “hurry up”?)②He is almost late for school. What should Mike do?(補充問:What should he do to be earlier?) 通過多次的提問和追問,以問引思,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對比等思維。
2.編排教學目標,明確思維導向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英語教學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發展思維能力,提高綜合人文素養,其實就是指向了高階思維目標。因此要深度學習不僅要明確核心目標,還必須有高階思維的介入,學習者才能對復雜的情境進行合理的分析、歸納與類比,發現新思路,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因此教師應對教參中的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進行重新編排,使其進一步具體化、層次化、個性化和深度化。
通過解讀本課的教學目標后,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類:核心目標、低階目標和高階目標。根據核心目標,低階目標和高階目標的思維指向分別來設計富有思維的教學活動和練習,培養學生從低階思維逐漸向高階思維發展,最終走向深度學習。以下是本節課根據思維指向重新編排的六點教學目標:
(1)通過聽音連線, 看圖描述和猜測的情景等活動,會聽說讀寫短語get up, go to school, go home, go to bed。(2)通過Mikes Day的文本情境學習和配對游戲等教學活動,感知本節課核心句型Its time to…的語義及語用功能。(3)通過創設Ms. Yans Day新情境,啟發引導觀察總結歸納核心句型Its time for…和Its time to…的使用規律和深度學習的方法。(4)在Your Day大任務情境中,能靈活運用核心句型Its time for…和Its time to…來描述自己的作息時間安排。(5)通過Mike第一天和第二天的不同時間安排的情境,學會觀察、發現、分析、質疑、解決新問題。(6)通過創設不同人物的作息時間安排作為示范,引導合理安排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做一名守時守紀的好學生。
其中,(1)、(2)和(3)為本節課的核心目標;(1)、(2)和(6)為本節課的低階目標;(3)、(4)和(5)為本節課的高階目標。
3.設計課堂活動,提供思維體驗
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征,開展多元的、互動的和遞進的思維教學活動,使學生得到思維訓練,獲得用英語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的思維體驗,提升思維能力。在思維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將學習者的思維訓練多樣化和常規化, 學生自然就獲得了思維體驗,提升了思維能力。這樣才有深度學習的意義,實現深度學習。在小學英語課堂實踐中,可開展如下課堂思維教學活動。
(1)情境創設型活動。創設情境為學生體驗思維和深度學習提供土壤。為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在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基礎上創設貼近生活實際又不能馬上解決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在這樣的情境中得到很好的激發,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中。深度學習是對新知識的深度加工重組, 這一過程必須置身于合理情境才能實現。
(2)問題導向型活動。教師可以提出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并且以問題為導向,啟發學生使用分析、比較、歸納和遷移等系列思維方法,從而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質疑和創造等思維能力。
(3)任務驅動型活動。教師通過任務驅動型活動讓學生使用英語互動,產生語言習得,深入探究英語知識,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深度學習在思維課堂中生根發芽。
(4)多維互動活動。體驗和探究是深度學習的有效形式。課堂中可開展多維的互動,如師生互動,同伴互動,小組互動等,學生在多維的互動中不僅能獨立思考,掌握教材基本內容, 而且還能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和再創造。學生在互動中碰撞出的思維火花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各小組成員之間任務如何分配,困難如何解決,任務如何完成,這些都在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團隊精神,增強了學生思維體驗的自信心。
本節課首先通過創設不同人物Johns Day,Mikes Day,Ms Yans Day和Your Day的作息時間為主線的教學情境,并在Lets talk和Lets learn的板塊整合上,提出一些引發學生思考的思維問題,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向學生追問,激發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其次,利用Mikes Day完整的作息時間表,進行多維互動的合作,以此來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并嘗試總結本節課重點句型Its time for…和Its time to…的規律和深度學習的方法。再次,通過大任務環節中的示范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引導學生對自己一天作息時間的設計安排進行知識遷移和再創造,貼合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最后,鼓勵學生大膽上臺用英語自由表達自己一天的作息安排,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增加學生的自信心。
4.優化當堂檢測,訓練思維方法
當堂檢測是評價和反饋學生是否進行思維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深度學習理念下,當堂檢測命題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又要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延伸,拓展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在當堂檢測中,運用所學的思維方法,進行思維訓練,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在思維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對當堂檢測的命題進行合理優化,從而更好地評價和反饋學生的思維品質。
以下是本節課當堂檢測的命題,要求學生根據前后語境,運用本節課所學補充短語:
(1)Its 6:30 in the morning. Its time to _____.
(2)Its 21:00. Its time for ______.
(3)Its 8:00 a.m. Its time for ______.
(4)Its _____. Its time to go home.
其中,第(1)和(3)小題訓練學生的推理思維;第(2)小題訓練學生跨學科思維;第(4)小題訓練學生的反推思維。
5.開展多元評價,發展思維品質
深度學習提倡多元評價方式。多元評價在思維教學活動中不僅要評價學生知識掌握多少,更要通過學生的思維體驗,評價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分析能力、質疑能力、合作能力、發散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本節課通過小組時間賽跑評價對學生的個人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進行觀察和紀錄,同時學生在感受時間的流逝中體會時間的珍貴和合理安排時間的思維價值觀;通過激勵性評價對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正面的評價,總結和肯定學生的分析和質疑能力;通過檢測評價及時把控教學效果,根據形成的數據,進行詳細分析,為后續調整思維教學活動提供依據。
小學英語思維教學活動的任務不僅要看學生掌握了學科知識的多少,更要看學生能否運用思維方法進行學習,最終轉化為自己的思維能力。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對深度學習予以足夠的重視,不斷改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以發展學生思維為核心,以思維教學活動為依托,發展學生英語思維能力,讓學習真正發生,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
參考文獻:
[1]張浩,吳秀娟.深度學習的內涵及認知理論基礎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
[2]王帥.國外高階思維及其教學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11.
[3]羅霞.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以A Research on the Brain Activity of Actors為例[J].英語教師,2019.
[4]邢紅軍.中小學思維教學的深化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6.
[5]馬娟.深度學習下英語教學活動的思考與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