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娟
【摘要】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參加工作多年來,“課堂創新”一直伴隨著我,《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目前,許多老師都很注重創設情境,力求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但是在創設情境之前,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么要創設情境?僅僅是為了給我們的教學“包裝”一下,給傳統教學加點“調料”嗎?我想不是,情境教學,即以具體、形象、生動而富有趣味性與挑戰性的情境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的一種教學方法,重在為學生營造富有感情色彩的心理氛圍。創設教學情境是我們教學常用的一種手段,運用得得當,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可以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反之,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沒有起到幫助作用,反而耽擱了課堂中的寶貴時間,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6-0072-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也隨之創新。創新之策略源于課程總綱,運用于教與學之中,其是對數學教學內容、模式的新要求,貫徹于課堂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接受新概念入手,使學生潛移默化中養成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
1.創設探索性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的人文環境,對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興趣都有影響。低年級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必須利用最有效的手段,才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環境布置隨教學內容進行變動,把兒歌、游戲等內容滲透進教學過程。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從感性知識入手,上升到數的掌握,我使用花朵、小紅星作教具,讓學生數物,再通過學生相互交流強化數字的概念,進一步達到多少、幾何等數字術語。
通過情境創設,大大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求知,也避免學生對一些抽象概念的誤解,把大小、輕重與多少區別開來。為教學服務的情境應該符合客觀實際,不能為了教學而“假造”情境。數學情境要和現實生活情境相符合。如: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教學設計,小貓、小雞、小鴨、小狗賽跑,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孩子不同意這個結果,認為小狗跑得最快,應該是第一。雖然這是一個假設的情景,但是對于我們的小學生來說他的生活經驗告訴他,小狗就是跑得快,應該第一,所以我們的老師在創設聯系生活實際的情境時盡量是要符合生活實際的。“虛擬”不等于“虛假”,虛擬的情境也要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
其實數學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建模的過程,也就是說讓學生從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數學建模,然后慢慢演變成抽象的數學知識。特別是小學數學教學,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所以,在生活中尋覓數學,在生活中組織學生進行建模,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最終形成自己的思維系統。這一節課,對于學生進行數學建模做得非常好。比如,在讓學生判斷哪幾個圖形是三角形時,學生對于三角形的特征沒有數學概念,而只有生活表征。所以學生只能通過生活經驗來判斷這些圖形是不是三角形,而學生在判斷過程中,慢慢進行建模,發現三角形的初步特征的三個關鍵詞:三條線段,圍成,首尾相接。在讓學生交流討論為什么其它的幾個圖形不是三角形,這樣就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表象。接著再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老師下位輔導,這一過程就是數學建模過程,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讓生活經驗上升到數學經驗,這樣,也就自然得出了三角形概念,那就是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探索性課堂教學,也得力于各科教師的相互配合,使課堂環境布置與設計,都能輕而易舉地做到。學生也樂于在這種環境之中,由原先單一坐著聽,變為動手動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寓教于樂的體現。但要注意的是,小學生自控能力弱,組織性也不強,防止為創設情境而耽誤教學內容的完成。教學的過程應有序地展開,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最終目的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
這一點其實也與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緊密聯系的部分。但這里要強調的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多融入創新內容,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創新是建立在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這一基礎上的。要創新,也要傳承傳統的經驗,不能脫離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否則就會流于形式,而達不到教學目的。
活潑的學習氣氛,可以讓學生動起來,動手動口動腦筋。在近似數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掌握大概、大約等術語,從而更容易接受“四舍五入”這一概念,如說出班級人數與全校人數,對全體人數的認識就是近似數。猜一猜游戲:“這個書包值多少錢”,“一卡車可裝載多少千克泥土”,這些不需要精確答案的案例,激活了課堂學習氣氛,也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了感性認識,課堂教學輕松、活潑,讓學生由“苦學”變為“樂學”,讓不喜歡學數學的學生也愛上了數學。
3.在合作與競爭之中體現樂趣
當今社會處處充滿著競爭,正如口頭語“挑戰與機遇并存”,那么除競爭之外,還得有合作精神,合作對將來從業、與同行共事都有一定影響。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就要從小抓起。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合作學習的課時,如制作幾何立體圖形,學生使用剪刀,粘貼制作出各種不同的學具,是同學之間互相配合協作的成果。
還有經常性的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情境,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與競爭的思想。通過競答、競猜等競賽活動,促使學生產生上進的動力。而合作又使全體學生共同參與,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通過合作,解決了難題,獲得了新的知識,增進了學生的情感交流,不但有益于數學學習,更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4.重視學生在課堂上深度學習,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讓學生參與創新活動之中,變被動填鴨式教學,為探究式的主動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創新產生高效率。
創新式數學課堂教學,打破了那種教師講學生聽、屏幕放學生看的模式,讓學生動起來。由優等生和學困生交替主持,提出學習課題,學生輪流發言,破解難題,發散思維,教師適當點撥,總結規律。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材只是提供給我們一種素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創設有效的情境,幫助他們理解知識,掌握知識。不能就看著教材“教”教材,我們應該把“教材”變成“學材”。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處理教材,只要把握好教學目標,重難點,可以尋找其他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素材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通過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在學生教學生的過程中,讓學困生在潛意識中接受到優等生的幫助,而且合作得非常成功。
5.拓展遷移,踐行探索創新
實施課堂教學的創新模式,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多角度考慮問題。對概念、性質、定理、公式的來歷,要尋根刨底,探究演化過程。如計算平面圖形的面積,由三角形到四邊形、梯形、多邊形,掌握其循序漸進的演變過程,促進學生思維多角度多層次升華。
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名人軼事的內容,讓學生接受“發散思維”就是創新的舉動,沒有創新,科學就不能進步。
6.體現知識的遷移應用
數學知識遷移是指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其他情境中去解決問題。其他情境主要包括現實生活情境和學科知識情境。
(1)現實生活情境中的遷移
實現深度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在形成“雙基”的基礎上,向知識的遷移層面深入。那么,如何設計生活情境并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這個情境呢?筆者認為,創設的情境不能只是知識的直接應用,達到掌握“雙基”的目標,而應當有故事、有趣味、有探究問題的空間,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
以“平均數”的教學為例。教學時,一般會在課堂的最后幾分鐘做鞏固練習或簡單介紹一些平均數的應用。為了使學生體會其應用性,可以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實際問題,自己研究和討論。比如,可以介紹國家制定政策中使用平均數的實例,最典型的應用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兒童免票的標準:130厘米。這個身高標準其實就是學齡前兒童的平均身高。再介紹這個標準其實是調整過的,以前的兒童免票標準是120厘米,調整的依據就是兒童平均身高的變化。讓學生感受平均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體現:用平均身高代表學齡前兒童的一般水平。還可以讓學生討論:“隨著社會發展,這個標準已經不能完全符合實際情況,可以怎樣改進?”學生在嘗試解決的過程中也能加深對平均數作為統計量的意義的理解。
(2)學科知識情境中的遷移
學科知識情境包括數學學科情境和其他學科情境,其他學科情境中的數學問題比比皆是,尤其是科學情境。這類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建立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數學文化素養。
比如,語文學科中也有可以應用數學知識的場景。教學四年級“可能性”,提出問題:“大家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嗎?你能用今天學習的可能性的知識來評價一下這個人和這件事嗎?”。有的學生說:“這個人把可能性很小的事當作可能性很大甚至一定會發生的事,很愚蠢。”;還有的學生說:“這個人的數學學得不好,不能正確判斷事情出現的可能性大小,才會干出這樣的傻事兒。”這種將數學知識與寓言故事相關聯的方式比讓學生單純地做幾道有關可能性的判斷題更有意思,也更有意義。
綜上所述,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既講究科學性,更強調創造性,著力創造良好的育人方法,使學生能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并從學習數學中提升自身的素質,真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張桂梅.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素質教育,2016.
[2]謝淑卿,鄧建科. 淺談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探索[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