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彬 (長江師范學院)
愛國主義題材聲樂作品《太行頌》,是由當代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為紀念抗戰時期英勇的太行山兒女而創作的,抒發了對巍峨聳立的太行山及太行地區抗戰軍民的豐功偉業頌揚、贊美之情。作品語言淳樸豪邁,旋律朗朗上口,格調大氣磅礴,音域寬窄適中,尤其適合男高音聲部進行演唱。
強調愛國主義歌曲的教學和演唱,不但能夠鞏固、提高學生的聲樂技巧和歌唱能力,更能從情感上獲得共鳴和升華,增強其愛國主義情感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緣于此,在高師聲樂課堂教學中,大量優秀的愛國主義題材的聲樂作品應該作為聲樂教學內容的重中之重?!短许灐肪褪谴祟惛枨械拇硇宰髌?。在實際的聲樂教學和演唱中,可以從作品的創作背景、歌詞結構韻律、音樂本體分析和演唱技術性特點等方面來研究把握,以期能夠準確地進行必要的二度創作,完美詮釋作品的音韻、旋律、精神內涵之美。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女媧山、王母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太行山因其地理位置獨特、地勢險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英勇的太行人民,也在歷史的大潮的裹脅下進行了無數不屈不撓的斗爭,寫下了不盡可歌可泣的英雄頌歌??谷諔馉帟r期,河北、山西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創建了太行區(晉冀豫邊區)。為了紀念太行山地區軍民保家衛國、抗擊日寇的豐功偉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著名作曲家王立平應邀為電視音樂片《太行豐碑》創作了主題曲《太行頌》,該曲采用了山西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質樸雄渾的旋律特點,委婉又不失大氣,感情真摯、宜于傳唱。
聲樂作品創作的成功,離不開結構工整簡潔、富于韻律之美的歌詞鋪陳?!短许灐啡矁啥胃柙~,每段8句,起承轉合流暢自然,篇章結構工整簡潔。
太行山,巍峨聳云天,千里豐碑望不斷。無情風雨任吹灑,英雄業績萬古傳。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你是歷史的見證,你是不滅的燈盞;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你就像我們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
漳河水,盤繞太行山,千回百轉流不斷。征程萬里開新路,寒冬過后春花艷。太行山,光榮的山啊勝利的山,你是宏偉的畫卷,你是壯麗的詩篇;太行山,光榮的山啊勝利的山,你鼓舞我們百折不回永遠向前。
詞韻歸“言前”轍,宜于歌唱,朗朗上口。如:“無情風雨任吹灑,英雄業績萬古傳”和“征程萬里開新路,寒冬過后春花艷”“你是宏偉的畫卷,你是壯麗的詩篇”和“你是歷史的見證,你是不滅的燈盞”每一句字音韻尾都押在相對飽滿的“言前”轍上,開口通暢、連貫響亮。對于男高音來說,中高聲區的開口音更加利于歌唱,運用咽腔、口腔和頭腔共鳴的有機配合潤色,更能夠獲得精準的高位置和華麗的金屬光澤。聲樂課堂教學中,該作品的演唱對于男高音呼吸的訓練和發聲技巧的提升都有著顯而易見的效果,正是得益于詞作者合理的結構布局和遣詞造句的精心安排。
作者王立平先生在旋律創作上大膽借鑒了發源于太行地區的河曲民歌和左權開花調等等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并在保持鮮明的民族民間音樂特性的基礎上運用現代作曲手法豐富旋律的整體結構,實現了作品藝術規格和情感載體功能的全面提升。
作品借鑒采用了太行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山歌和套曲常用的七聲調式,F徵調,5 1 6 2 7 3 4遵循北方漢族民歌五度三音列結構鋪陳展開,間以八度、九度的大跳(如下例1、例2所示),凸顯了作品曲折婉轉又不失質樸雄渾的整體音樂風格。

(例1)
《太行頌》全曲基本遵循了北方漢民族音樂特征性的規整節拍,4/4拍,強拍強位置起,強拍強位置結束,沒有休止和三連音的使用。如:例3


(例3)
《太行頌》為1984年電視音樂片《太行豐碑》主題曲,著力刻畫太行地區厚重的人文歷史和太行區軍民保家衛國、英勇抗爭的豐功偉績,因此其旋律基調大氣舒展,中速貫穿,至倒數第二句略漸慢并保持至結束(例4)。全曲為了表現英雄主義精神和豪邁的革命戰斗激情,以mf中強的力度進入陳述,至第九小節“無情風雨任吹灑,英雄業績萬古傳”和“征程萬里開新路,寒冬過后春花艷”稍作抒情,以mp中弱處理,并在該句最后一字作漸強,推出后一句高潮“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太行山,光榮的山啊勝利的山”,進入f強烈地抒發謳歌情緒。至結尾部,“你就像我們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和“你鼓舞我們百折不回永遠向前”一句,用ff最強力度表現英雄的太行山軍民不畏艱險、建功立業的革命豪情(例5)。

(例4)

(例5)
《太行頌》作為男高音基礎訓練的重要教材,全曲聲區以中聲區為主,最高音到小字二組g,音域適中。母音以北方漢族語音響亮的開口音為主,幾乎沒有后鼻音歸韻的困難,有利于男高音唱出華麗的金屬光澤的高頻泛音。從演唱技術難點來分析,需注意一下幾方面:
作品從男高音自然聲區小字一組的f開始,中強力度舒展地娓娓道來,沒有特意安排的弱起和休止,只需要注意呼吸的飽滿、連貫和流動、順暢。以自然的句逗為換氣點,基本上是兩小節一個氣口。因其每一樂句的“山”、“天”、“斷”、“念”等字需要延長四拍,更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呼吸支持和把控能力,做到不虛、不躲、不斷、不提。不虛,即呼吸的支點穩定,每一個音、每一個字都落到實處,賴在橫膈膜和兩肋核心呼吸肌肉群上,讓每一句旋律都穩穩當當、踏踏實實。不躲,意即高音處聲帶擋氣要迎著呼吸走,不能提喉頭、端肩膀。不斷即要求每一樂句在呼吸的支持下自然流動,沒有支離破碎感和上下臺階的頓挫感。不提,意即采用胸腹聯合呼吸,不能提氣抬頭,使呼吸支點上浮動搖。最后結尾處“永遠向前”一句的呼吸處理更要從容穩定,在高音小字二組g音上牢牢站住。
詞曲作者根據北方漢民族特別是太行山區地方語言的特性,每一句都歸“言前”轍這一安排既充分尊重了山西、河北地區語言習慣和發音優勢,又巧妙避開了該地區地方語音后鼻音的歸韻難題。太行地區,特別是山西地區,發音以前鼻音為主,后鼻音往往發音困難,本作品幾乎不需要有后鼻音的發音技術,正契合了太行地區的音樂和語言特點。演唱時要求軟口蓋充分打開并保持,讓母音貼著上顎拋出去,呼吸支持穩定,共鳴充分,以保證每一字每一音的飽滿響亮,表現出太行山軍民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熱情。尤其要注意,復韻母“-ian”“-uan”等,發音時動程不能太長,即“-i”“-u”不能太引長,要快速、準確,一帶而過,迅速歸韻落到母音“-an”上面來。
這是一首歌頌贊美太行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太行區軍民保家衛國、英勇抗爭的豐功偉績的愛國主義題材作品,旋律委婉起伏,情感真摯激越,歌唱時要注意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前奏結束進入第一句就要飽蘸深情地呈現太行山的巍峨雄姿,每一個字都仿佛沉甸甸地裹著演唱者的濃濃深情。至“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一句,是全曲第一個高潮,要注意依靠呼吸強烈地支持,把每一個音熱情地拋出去,表現出對太行山的贊嘆和對勞動人民精神力量的感慨。注意收放自如,此處要有節制,不能過分激動影響下一樂句的推動。至最后一句“你鼓舞我們永遠向前”,需要慢慢積蓄醞釀情感,重復最后四個字“永遠向前——”時噴薄而出,抵達愛國情感表現最高峰。
愛國主義題材聲樂作品《太行頌》,是由當代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1984年為電視音樂片《太行豐碑》而創作的主題曲。其歌詞結構工整簡潔、富于韻律之美,旋律大氣舒展、委婉質樸,刻畫太行地區厚重的人文歷史脈絡和太行區軍民保家衛國、英勇抗爭的豐功偉績,情感真摯激越、大氣磅礴。作品音域適中、朗朗上口,是男高音聲樂教學不可多得的經典教材范例。高師聲樂課堂教學中,優秀的愛國主義題材的聲樂作品應該作為聲樂教學內容的重中之重,在實際的教學和演唱中,不但能夠鞏固、提高學生的聲樂技巧和歌唱能力,更能從情感上獲得共鳴和升華,增強其愛國主義情感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