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珊珊
摘 要:高職英語教學應基于學生特點開發出合適的教學模式,智慧課堂的構建是新形勢下激勵學生創新學習的重要手段。在分析智慧課堂的內涵和高職英語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維度探討如何構建高職英語教學智慧課堂。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智慧課堂
1 智慧課堂的內涵
孫曙輝等在《智慧課堂》一書中提出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的智慧課堂概念。即智慧課堂是指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應用的智能、高效的課堂。
2 高職英語教學現狀
高職學生英語總體水平不高,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學習主動性;部分學生雖然對英語學習有較強的需求,但是受到自身英語基礎的限制,比如發音不標準、聽說讀寫強度不夠,導致他們即便想學也不知如何下手,逐漸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
高職英語授課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大班授課使得教師在課堂上很少有機會對學生進行單獨的知識指導和情感交流。高職英語課堂中,學生學習動機普遍不足,課堂表現或淡漠或焦慮或抵觸的情緒。課堂上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缺失,使得課堂教學難以順利進行,課堂教學質量無法保證,實施素質教育更是無從談起。”而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教師急于完成教學任務,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語言交際的機會不多,因此語言運用能力提高有限。
綜上,為了促進學生重建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增進課堂學習的交互與協作,構建高職英語智慧課堂很有必要。
3 高職英語智慧課堂構建
3.1 軟件支持
軟件主要是各類云班課APP,比如超星學習通、藍墨云班課、雨課堂等。其功能大同小異,包括章節構建,課程資源,作業和考試,各類課堂活動比如簽到、選人、搶答、小組任務、投票、問卷,統計等。
3.2 構建過程
構建高職英語智慧課堂,需將云班課APP和教室的多媒體設備結合,二者優勢互補,有效延長課堂教學的時間,課堂將不僅僅是45分鐘,而是從課前一直延伸到課中和課后。
3.2.1 課前環節
以云班課APP使用為主,包括:
(1)教學分析: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
(2)資源推送:選擇發布合適的內容到云班課APP,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
(3)學生預習:學生在APP內預習教師發布的資源,完成相應的任務;
3.2.2 課中環節
課中穿插使用教室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和云班課APP,包括:
(1)課前導入:教師選擇合適的材料導入主題,并反饋學生的預習情況,引導學生了解本單元的重難點;
(2)精講課文: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課件,講解課文背景、單詞詞組和文章內容、語法要點等;
(3)課堂活動:使用云班課APP簽到;采用選人、搶答等方式提問學生并予以評分;適當設置小組活動;提前設置好課堂測驗題目,在上課過程中隨時開始,現場提交,及時了解學生的聽課情況;
3.2.3 課后環節
課后環節仍然以云班課APP使用為主,包括以下幾方面:
(1)發布任務:包括當天課堂講解內容的詳細筆記和作業;
(2)完成作業:學生按要求完成作業并提交;教師批閱作業并適當點評總結。
(3)課后反思:教師根據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學生的表現總結本次教學的經驗和不足。
4 智慧課堂構建的局限及改進建議
智慧課堂的理念是先進的,優勢也很明顯,比如交流互動立體化、評價反饋及時化、資源推送智能化、教學環境智能化。目前構建智慧課堂的局限主要來自于客觀技術的限制和評價的片面性。
(1)網絡和終端限制
網絡速度及穩定程度直接影響到課中教學時對APP的使用,比如限時簽到時來不及簽完,搶答時不能及時搶到,評分時短暫斷網導致記錄丟失等。手機電池容量、運行速度、內存等也會制約學生參與智慧課堂活動的效果。這方面需要學校加大投入,升級網絡設備,也可以構建基于教室的局域網,確保學生可以及時參與智慧課堂的各種活動。
(2)軟件限制
目前的云班課APP功能設計上還有待改善。比如題型設置受限,無法根據各門課程靈活定制相應的題型;批改作業時沒有在線批注功能;APP已有功能不時出現故障,導致數據錯誤。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普遍開展線上教學時問題集中性突顯,給教學帶來很大不便。需要軟件開發公司多收集用戶使用建議,及時升級更新軟件。
(3)評價的被動性
通過云班課APP記錄的學習數據具有單一性和滯后性,教師只能看到數據顯示是否完成任務點和作業,但是學生是如何完成的教師就不得而知了。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傳統教學方法和新型智慧課堂教學手段,多方面綜合地完成對學生的評價。
5 結語
在未來的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借助先進技術使課堂突破時空的限制,將傳統教學方法和云班課APP有機結合,努力構建智慧課堂。
參考文獻
[1]孫曙輝、劉邦奇.智慧課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43-44.
[2]王薇薇.高職英語課堂環境的優化[J].英語廣場,2018,(12):84-85.
[3]姚巍,廉東昌.高職英語智慧課堂創設策略研究[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7,(0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