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霞
小麥作為我國的主要耕作物,是兼具營養供給價值和農業經濟效益的作物類別,因此在我國占據著大范圍的耕地面積。鑒于小麥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源遠流長,人們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也總結出整套的麥田管控和技術經驗,凝結成先輩們的心血沿襲至今。迄今為止許多傳統的種植感悟仍展現出其富含的當代推廣價值,被眾人奉為珍饈。在此基礎上人們結合現代科學發展,對小麥田間管理和種植技術進行持續的創新與完善。
山東作為全國農業大省,在小麥的產出率上位居各省前列。不僅是因為山東區域光照充足、氣候降水適宜,更是得益于其田間管理與種植技術的不斷精進的緣故。若將小麥種植技術在群眾中進行推廣,就能夠高效提升麥田總體產出質量,取得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長足進步。但當下有許多民眾對于科學的種植管理方式知之甚少導致其接受度不高,使得推廣的進度受到了一定的阻礙。故而相關人員應該針對如何順利推進小麥田間管理及技術進行方案探究,確保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完成技術普及的工作任務。
一、小麥種植田間管理措施分析
1、篩選優質種植環境
小麥的種植生長對于田間環境的要求比較常規,但更加優質的種植區域無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麥苗的成活率,達成收獲季節單位畝產量充盈以及小麥質量上乘的最終效果。為小麥生長擇取優良的種植環境,要著重考慮以下三點需求。第一,小麥種植地需要具備充足的光照,使其在日間的光合作用中滋生葉綠素促進葉片色澤健康長勢,在生長期提升小麥籽粒質量。第二,要確保小麥種植地附近不存在化工產業污染源,防止地下水系統受到侵蝕;在小麥栽培過程中離不開豐沛而又清潔的水源,無論對灌溉還是土壤滋養都有莫大好處。因而在選擇種植區域時,要注重對范圍內的水質循環進行檢測。第三,小麥種植對于區域土質要求較高,既要保障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機質含量等符合小麥生長的營養需求,又要留意土層的厚度能否達到種植指標規定。如若種植地土壤不合格,還需要進行徹底的土質改造,重新調動土壤的活性以適應小麥栽培。第四,優質種植區域自然要排除雜草叢生的現象,這種情況的改善需要人為因素進行干預。借助于定期除草松土切斷表層深層土壤的聯系,防止雜草與小麥爭搶水分及有機質營養,同時也能增強土壤的透氣性。
2、科學施肥控制長勢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由于各種因素導致發育的遲緩或是葉面的萎縮等,因此適時施肥補充麥苗有機質含量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小麥植株狀況進行細致觀察,科學規劃肥料種類及布肥頻率及時機。通常應用率較高的的底肥有磷肥、鉀肥、拔節肥等,管理人員要依據實際結合經驗制定施肥方案予以推行,切忌盲目選取肥料隨意施用,若其營養輸入超出小麥吸收的閾值,將會導致麥苗萎靡的負面現象??茖W施肥能夠在小麥健康生長過程中錦上添花,也能挽救麥苗發育的不良癥狀枯木逢春。例如施加磷肥、鉀肥等可增加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強化小麥植株的茁壯勢頭,達成數量與質量上的雙重進步;或是在小麥出現倒伏情況時,將磷酸二氫鉀兌水稀釋噴灑在葉面,并時刻觀測其生長恢復的速度,情況好轉時要調整施肥方案補充其流失的營養。最后還要再次強調,施肥規劃一定要科學行之有效,把握好時機與力度額巧妙平衡。施肥不足或時機不當會使得對小麥生長效用甚微,而施肥過量則可能出現燒苗的不利現象。施肥作為一項輔助手段,應用得當才會使田間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3、結合情況合理灌溉
鑒于山東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季風氣候,特征為雨熱同季、春秋降水不集中以及冬季干燥降水少,所以要針對季節合理安排麥田灌溉活動。首先在秋冬交接之際,就要率先做好灌溉準備,保證貯存的水量能夠滿足小麥的生長需要,但也要謹防灌溉過量引起田間積水情況,最好能將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8%左右,作為適度的灌溉控制指標。其次,當春季來臨夜凍消退,就要及時開展春灌工作,注意安排施肥與灌溉同期進行以促長勢。此時還要留意完善小麥種植區域的溝渠設置,為接下來的夏季降水過量情況做措施鋪墊。最后,夏季的降水頻次多雨量大,可適當縮減灌溉強度,必要時可利用溝渠排水避免種植區小麥淹水澇死??偟膩碇v,灌溉工作既要結合山東當地氣候降水特點合理規劃,又要控制土壤含水量的基線管理,并隨時預備各類方案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統籌安排小麥田間管理活動。
4、進行田間促控管理
田間促控工作主要是對小麥種植中長勢過盛或是偏弱的植株進行調整,促使種植區域整體生長形勢均衡以促進統一管理。一方面,如果小麥弱苗主要表現為葉面泛黃,大多數是因為底肥不足導致。應抓緊早春田間管理,結合灌溉施加基肥以保障植株營養。必要時還可以施用返青肥幫助麥苗恢復以往的葉片色澤紋理,或是為植株灌注少量尿素或是補充微量元素促進其茁壯發育。弱苗的普遍表現較為典型且其發展周期緩慢,所以只要勤加觀察就可在其早期初現端倪時進行相應的措施補救,達成轉化弱苗性質的目標。另一方面,對于壯苗也要在其小范圍存留時加以遏制。由于種植區域內壯苗的出現可能會與其余麥苗爭搶土壤中的營養及水分,甚至于壓榨周遭小麥植株的生存空間,造成麥田整體發育良莠不齊的狀況。所以針對部分長勢過旺的壯苗,可以在進入冬季前借助鎮壓器適當減緩其生長速率,防止過快成熟造成的田間狀況失衡。如果壯苗覆蓋范圍過大,也不應任其瘋長,要控制其植株深度在基線標準差區域內波動,對于個別超過的及時修整和壓制。
5、重視病蟲害的防治
在小麥田間管理中,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由于部分病蟲害具有突發性強、擴散范圍廣、傳染速度快以及根治后存在隱患等特征,因此要盡量避免病蟲害的發生所帶來的一系列不利影響。目前通常采取提前預防與及時診治組合的方式進行處理,其中更是強調預防工作勢必要到位。從預防的角度來講,即率先對小麥種植田進行定期的檢查,排除病蟲害的隱患。預防工作一般在小麥發育期時尤顯重要,因該階段植株比較脆弱易吸引蟲咬侵蝕等需要防患于未然,并且由于發育期小麥的生長情況直接影響到后續的過程發育,乃至于最終的成熟收獲質量,所以要格外重視前期的病蟲害排查工作。從診治的角度來講,對于既定的已發生的病蟲害后果,可通過噴灑化學藥劑進行挽救,常見病蟲害藥物有丙硫·戊唑醇懸浮劑、蕓苔素等,應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結合實際情況搭配施藥方式噴灑試劑。但由于此類化學藥劑可能對小麥植株形成農藥殘留,被人體吸收后會有一定的弊端。因此一般倡導使用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方案,借助生態科學的手段安全轉移小麥病灶。人力充足時可采用手動捕蟲的方法,做到小麥田產綠色無公害。
二、小麥種植技術推廣
1、加大種植技術宣傳力度
想要在區域內順利普及小麥種植技術,首要的就是加大宣傳力度。從意識層面加深民眾的了解。但具體的推廣效果,往往依賴于其方案的制定,需結合民眾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進行探索,逐步加深推廣力度。一方面要知曉民眾對小麥種植技術的應用程度,以此制定相應的宣傳內容以及推廣流程安排,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將小麥種植的技術思想根植人心。另一方面,要結合一定的實際應用場景對民眾展開宣傳工作,切忌一味灌輸技術理論,而要盡量用生動詳實的具體情境幫助人們直觀感受。在潛移默化的意識影響和深切的體驗下,民眾可以真正觸摸到小麥種植技術的價值效用,自然能夠調動其使用新技術的積極性。
2、有關部門提供政策扶持
小麥種植技術的順利推廣,需要借助于政府主管部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敦促民眾采用種植技術的惠民政策以及后續的激勵政策等。種植技術推廣初期,許多民眾對將其用于田產將信將疑,不愿意主動嘗試承擔可能存在的利益風險。而惠民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民眾的擔憂,用補貼的方式鼓勵其進行技術試驗。當更多的民眾愿意采用種植技術后,斌哥能從中切實體會到技術的先進,有關部門可緊跟著出臺激勵政策,發動民眾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技術的應用與調整中,形成整體區域的種植技術變革熱潮,借此機會重新激發本地農業經濟的活力。只有政策立足于民生、服務于群眾,才能真正做到民眾對小麥種植技術發自內心的認同。
3、推進小麥種植示范區建立
種植技術的全面覆蓋,可以先通過試點進行技術效果的檢驗,取得成效后開放示范區吸引民眾參觀。對于民眾而言,這種視覺和觸覺上的直觀體驗勝過空泛的技術原理,但現代化農業需要的不僅是成果的效益體現,而是是技術與理論要點的雙向突破。因此在示范區內可定期組織主題宣講活動,促進民眾對小麥種植技術理論要點的把握。在經由專家講解后,再直接進入試驗田進行技術展示,繼而加深民眾對小麥種植技術的深切理解。小麥種植示范區的建立,不僅可作為推廣技術的有效路徑,也是技術沿革的進階基地,兼容種植理論的深化研討以及躬身實踐等多重效用,將是區域內小麥農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綜上所述,針對小麥的田間管理要貫徹整個種植流程,從種植區域的選擇到針對性地灌溉施肥,再到促控管理和蟲害防治,其中的技術要領涉及眾多。要做好每階段的控制才能對小麥田產進行統籌把握,實現技術上的轉型突破,通過農作物產業的長遠發展,實現區域經濟效益的穩步增長。
(作者單位:253614山東省德州市樂陵市楊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