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不僅肩負著為西部民族地區培養美術類專業人才的重任,還肩負著保護、傳承和發展周邊西部民族傳統文化的使命。因此,西部民族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應當立足于地域特色和現狀,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訓,注重西部民族特色課程、特色專業的開設,堅持傳統藝術形式的繼承和創新,體現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的本體化、特色化及創新化。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學2019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西部民族高校藝術碩士(美術領域)油畫創作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
在西部民族地區的高等學校中,美術類本科和研究生專業教育不僅承擔著向社會(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區)輸送高素質美術專業人才的任務,還肩負著保護、傳承和發展西部民族傳統文化的使命。在經濟文化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面臨尷尬的境遇,如何獲得發展是每一個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一、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發展現狀
(一)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生源現狀
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西部民族地區高校招生人數逐漸增加。對美術類各專業而言,雖然招生人數呈增長趨勢,但是增幅較小,學生綜合素質較差。究其原因有二:第一,西部民族地區一般是偏遠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大部分專業能力強或者經濟條件好的學生不想進入西部民族地區高校,他們認為只有經濟發達地區才有更多發展的機會;第二,西部民族地區高校教學硬件、師資等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尤其對于美術教育而言,美術交流、知識更新都不能與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相比。
(二)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學現狀
和全國其他高校美術本科專業一樣,西部民族地區高校招生也是依據各省美術聯考成績劃線錄取,只是對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給予一定的傾斜政策,考試內容基本也是素描、色彩、速寫及創作等缺乏針對性的考試科目。有些學生學習美術并不是喜愛,而是為了有大學上,在考前進行突擊訓練,死記硬背各種“公式”和“范本”,不論對學校、社會還是對個人今后的發展都十分不利。這種突擊式的高考美術培訓方法將美術教育作為一種技能訓練,主要目標是培養較高水平的藝術表現力及造型藝術的創造力,技能訓練能夠發揮個人的特點及基礎,這種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它將美術中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與形式統一成藝術訓練,不能有效發揮美術教育真正的功能及相應的價值。
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全國其他高校美術本科專業大同小異,無論國油版雕還是視覺傳達、環境藝術,其基礎科目基本一樣。譬如,油畫從靜物到頭像到人體,從室內到室外,從寫生到創作;中國畫的工筆、寫意和山水、人物、花鳥;設計專業的三大構成,課程內容和課程設置的不同主要體現在高校所處地理位置的人文特色上,將本地區和周邊地區的民族美術引入課程設置是高校美術類專業比較普遍的做法,這樣既有教學特色又“接地氣”,這樣的課程設置無疑是美術專業教學的一種探索和嘗試,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師的個人能力和學生的配合程度,需要授課教師通過大量案頭工作來了解相應的西部民族美術內容,然后與教學內容糅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然只能流于形式。
市場經濟中存在規模教育原則,即大規模帶來高效益。就美術類各專業的就業領域而言,具有一定的特定性,除了靈活自主就業外,依賴于社會提供更多的美術類崗位。相比而言,文化藝術領域、教育、設計、藝術研究、出版等行業提供的崗位較少,高校盲目擴招不利于美術類各專業的良性發展。
(三)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師資現狀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民族教育事業的興旺離不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師資的質量和數量參差不齊,其中高學歷、高素養、高級別的師資嚴重短缺。一方面,處于偏遠地區,缺乏“梧桐枝”,所以引不來“金鳳凰”;另一方面,受到經濟水平、地區發展等的限制,許多美術教師不能長期留在西部民族高校,一些多年培養的師資經不住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優厚條件的誘惑而跳槽。
二、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困境及
發展機遇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沖擊下,民族美術的保護、傳承刻不容緩,許多民間美術傳統技藝處在消亡的邊緣,一些掌握“絕活”的民間藝人年事已高卻后繼乏人,甚至“人死藝亡”,很多民間藝術就此失傳,很多年輕人放棄家傳手藝外出務工,民間美術傳統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境地,如苗族、藏族刺繡。除了少部分民族服飾、手工藝品等能得到少量經濟回報,大部分民族工藝品的經濟價值沒有得到開發。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內涵,是人們千百年來的精神支柱。我國各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政治、宗教及相應地理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相對獨特的、穩定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對于西部民族地區高校而言,美術教育毫無疑問地體現并遵循這一基本規律,使之適應多領域、文化及多民族的需求。近年來,國家對西部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西部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發展迎來了春天。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的美術教育理應承擔起周邊地區西部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重任,積極發揮高校優勢,用一種民族文化的責任感,積極主動地承擔民族美術各領域的研究工作,立足本地民間美術資源的發展優勢,積極轉變美術教育的辦學理念,以民族地域特色為出發點,積極促進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類專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對策研究
(一)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創新教育
美術教學激發人的創新意識,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傳統美術教育多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與單一性發展為出發點,并且以知識的記憶和重復再現為發展的基本目標。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需要注重傳承西部民族在產生、發展和延續過程中創造的美術成果,將工藝技法和相應的文化內涵對應起來,將繼承和創新相結合,貼近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現狀,積極有效地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及相應的實踐能力,積極培養適應當前社會的新型人才,重視學生的繼承和創新能力教育,積極建立較為科學的質量教學評估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明確教學目標,并且在具體實踐的不斷探討中進一步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實踐活動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也是思維活動轉化重要的發展途徑。培養高素質人才,需要對課程進行不斷的改造,對實驗內容進行更新。就美術類課程教育而言,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區的美術發展現狀,是技術學習問題,是實踐訓練問題,更是現代審美觀念建立和創造能力培養的問題。愈加開放的社會使美術教學工具有相對開放的發展特點,相應的內涵被積極地豐富和擴展。在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個性,拓展思維模式,激發學生創作靈感。
(二)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發展的特色化
在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對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及關注。民族文化責任感的樹立,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本土化的民族民間美術資源,一定程度上積極推進了我國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國內高校教育評估指標中,特色化辦學一直以來是一個占比較多的參照指標。將周邊地區民族美術成果融入教學體系,開展特色化辦學,不但有助于西部民族知識體系的發展和繼承,還極大弘揚了西部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一般來說,西部民族地區高校都具有西部民族文獻資料、民俗博物館及文化研究機構,可以說這些機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為研究西部民族美術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
(三)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學特色化發展的措施
首先,引進師資,創造條件吸引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的美術人才加入師資隊伍,同時邀請西部民族民間藝人進入課堂,或者帶領學生下鄉,實地參觀學習西部民族民間美術,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藝術認同感及相應發展的歸屬感;其次,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通過舉辦講座、在線課程教學、聯合教學等形式,靈活邀請校內外民族學、民俗學相關學科專家學者進行教學;最后,創造條件,以工作坊、工作室、實驗室、實習基地、就業創新基地的形式將剪紙、刺繡、唐卡等民族民間美術固態化,形成固定的教學空間,為課程教學、學術交流、產學研以及就業提供便利。
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應當立足于地域特色和現狀,注重美術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訓,注重西部民族特色課程、特色專業的開設,堅持民族傳統藝術形式的繼承和創新,以求體現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的本體化、特色化及創新化。
參考文獻:
[1]宋珊.南疆地區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1.
[2]劉應軍.少數民族地區民間美術在高校中國畫教學中的運用:以廣西崇左地域為例[J].美與時代(中),2015(5).
[3]張怡嵐.北京市屬高校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4]牟躍.淺論高校美術教育的創新[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2).
[5]張群成.民族本源文化與當代美術教育[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3).
[6]楊中華.淺談高校美術人才的創新教育[J].藝術百家,2001(2).
[7]王健飛.對入世后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發展走向的探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5).
作者簡介:
馮炳超,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美術技法和美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