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莉莉
近些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水產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水產養殖產業逐漸向著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養殖密度增加的同時,淡水池塘養殖所造成的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凸顯。現階段,在淡水池塘養殖過程中,很多養殖戶一直堅持傳統的養殖模式,這是造成淡水池塘嚴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新時期就需要我們在充分分析淡水池塘養殖存在的多種問題的基礎上,加快節能減排生態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轉變農民群眾的傳統養殖模式,讓資源得到高效利用,降低各種污染物的產生,最終促進水產養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章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首先分析了淡水池塘養殖所面臨的多種問題,然后論述了淡水池塘節能減排生態養殖技術,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一、淡水池塘養殖面臨的問題
1、水域環境污染嚴重
很多養殖戶在發展淡水魚養殖過程中,由于所選擇的品種較為單一,長時間在同一個水域環境當中養殖同一種水產動物,造成了水域環境日趨惡化。現階段廣西地區的水產動物養殖結構十分不合理,很多養殖戶養殖結構較為單一,對水域環境缺乏科學利用。比如某些水域適合某種水產動物的生長,該養殖戶就會采用掠奪式的養殖模式,養殖密度過大超出了水域環境的承載能力,使得生物的多樣性顯著下降,食物鏈短缺,整個魚群的生態穩定性較低,造成該水域環境中循環發生各種生態失調問題。因此在今后淡水魚養殖過程中,應該強調多元化養殖,科學搭配不同種類的水產動物。通過應用各種不同的養殖模式,能夠有效降低水域環境當中的各種指標微生物的數量,保證水產動物健康生長,同時也能夠實現對水資源的科學利用。
2、淡水魚品種養殖較為混亂
很多養殖戶在發展淡水魚養殖之前存在僥幸心理和盲目心理,看到市場上有利可圖,便一股腦的投入進去,在發展淡水養殖之前缺乏對市場有效的調查研究,造成所養殖的淡水魚市場需求量較小,最終造成養殖品種混亂的情況。另外在很多養殖戶群體當中,淡水魚養殖主要以傳統的養殖品種為主,養殖數量較低,水產動物集中上市,水產價格下降,不利于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因此在考慮發展淡水魚養殖產業之前,就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市場需求調查,在具體品種選擇過程中,不能夠只考慮到養殖效益,還應該考慮到整體的養殖規模、資金、設備、銷路等多種影響因素,避免盲目的投資造成不良的經濟損失。
3、養殖技術較低,不利于形成產業化
現階段從事淡水養殖的主要是基層地區的農民群眾,這部分群眾的文化素質較低,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能力較差,在發展水產養殖過程中,主要沿用上一輩流傳下來的落后養殖技術。再加上很多地區交通不便,信息比較閉塞,使得基層地區的淡水魚養殖產業整體技術不高,無法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很多養殖戶在發展淡水魚養殖產業時,不能夠將市場有效結合,淡水魚品種僅靠經驗選擇,這就造成了養殖的品種比較單一,市場需求較小。在今后淡水魚產業發展過程中,要想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就需要提升單位面積內淡水魚的產量和品質,對養殖種類做出適當調整,加快龍頭企業的帶動,這樣能夠促進一個地區淡水魚養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養殖飼料搭配不合理
由于很多養殖戶受到傳統養殖理念的影響,對飼料的科學搭配認知不足,在很多養殖戶的思想中都認為只要飼料夠貴,從國外進口的飼料是最好的飼料營養價值最高。養殖戶不能夠結合水產動物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需求,做到科學分配飼料,科學使用飼料。一般情況下不同種類的淡水魚品種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存在很大差異性,如果不能將這些差異性充分考慮在內,就會造成所選擇的飼料存在針對性較差的問題。再加上現階段飼料生產企業數量眾多,生產出來的飼料品質參差不齊,飼料市場監管力度不足,影響到淡水魚養殖產業健康發展。有些飼料整體的價格較高,很多漁民難以承受,造成很多養殖戶選擇低價格的劣質飼料飼喂淡水魚。由于飼料的營養價值較差,不能夠滿足淡水魚的生長發育所需,從而造成魚類不能夠健康生長,身體抵抗能力下降。
5、爆發性疾病傳播流行
原來由于養殖密度不斷擴大,水域環境逐漸惡化,水體當中的各種病原微生物數量顯著增加,這就給某些傳染性疾病的爆發流行產生了危害。在水產養殖產業,某些重特大傳染性疾病的爆發流行所造成的危害性不可言喻,它會嚴重影響到整個淡水魚產業的健康發展。通常情況下爆發性疾病具有傳播速度快,發病時間短,治愈率低的特點。一旦在水域環境當中發生流行,就會快速傳播蔓延,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各種疾病的耐藥性呈現逐漸增強趨勢,造成多種藥物的使用效果變差,危害性更大。
二、淡水池塘節能減排生態養殖技術分析
1、多品種混養養殖技術
在淡水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多品種混合養殖技術是一種科學合理的生態養殖技術,它符合生態學原理,在水域環境當中能夠構建一個完善的食物鏈體系,投入到水體當中的各種飼料能夠被不同水產動物消化利用,這樣能夠大大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同時還能夠減少飼料長時間在水體當中滯留造成水域環境惡化。在具體的淡水魚養殖過程中,以池塘的生物載量為主要依據,通過將不同的水產動物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一方面能夠提高水域環境的利用效率,飼料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還能夠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實現凈化水質,促進水產養殖產業健康和持續發展的目的。在淡水魚養殖過程中常見的混養技術,主要包括了魚鱉混合養殖技術、魚蝦混合養殖技術、魚魚混合養殖技術等幾種。魚鱉混合養殖技術就是將鱉和魚類兩種不同的水產動物進行科學搭配,這樣能夠為養殖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通過發展該種混合養殖技術,一方面能夠提高淡水池塘的水體溶氧量,由于鱉主要依靠肺臟來呼吸,不會消耗水體當中的氧氣,并且通過換氣還能夠增加水體當中的溶氧量,另一方面該種技術對預防各種水產動物疫病具有很好的效果。鱉是腐食類動物,它能夠吃掉患病的魚和病死魚,這樣能夠避免病原體在淡水池塘當中的傳播擴散,另一方面它能夠節約餌料,實現飼料的高效利用,降低能量飼料的消耗,控制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流行。魚蝦混合養殖技術是解決單一魚類養殖和蝦類養殖,造成水體環境嚴重惡化的一種重要途徑。若將魚類和蝦類混合養殖,能夠實現兩種水產動物的優勢互補,打造出良好的生態系統。蝦在該水體環境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清潔作用,它能夠減少水體當中有機物質的含量,減少飼料的過量積累,提高飼料利用效率。而且蝦主要在池塘底部活動,通過擾亂池塘底部,能夠減少池塘底部各種飼料的積累,減少水體污染。另外通過在池塘當中添加適量的過濾性的魚類,能夠減少水體當中浮游動物的含量,從而達到改善水質,提高水體通透性的作用。魚魚混合養殖模式是將不同生活習慣的魚類科學搭配,從而實現魚類的多元化規模養殖,這對提高養殖效果,改善水體環境具有很大幫助。通過發展魚魚混合養殖模式能夠構建一個立體化的池塘生態系統,這對改善水體環境,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具有很大幫助。由于不同種類的魚在不同水層活動,利用品種之間的互生互利關系,大大提高餌料的利用率,對水質起到一定改善作用,實現節能環保,節能減排,同時還能夠為大眾提供多元化的水產產品,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收益。
2、浮動草床生態調控技術
水體負營養化是造成水質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大量魚類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淡水池塘生產化養殖過程中,必須減少水體當中各種有機物質的含量,這樣能夠抑制水體負營養化程度。通過在池塘當中配置一些濕地植物,水生植物或者經過改造的陸地植物,夠有效抑制水體負營養化進程,起到凈化水質,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在發展淡水池塘養殖產業過程中,通過在水面上設置一些浮動的草床,能夠利用各種水生生物凈化水質,改善水體環境。有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如美人蕉、水芹、水葫蘆等水草植物能夠有效降低水體當中的氮磷含量,這些水草是發展浮動草潮生態調控養殖的關鍵。在具體的水草植物選擇過程中,由于不同植物的除氮、除磷效果存在很大差異性,應該結合具體的水域環境進行科學選擇。
3、微生態調控技術
在淡水池塘養殖過程中,應用微生態調控技術能夠實現對水體的科學調控,降低水體當中各種病原微生物和各種有機物質的含量。微生態調控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對非生物環境的調控。非生物環境主要是指水體當中的各種動植物和細菌群落生存環境,這一環境對生存在水體當中的各種生物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非生物環境的調控是微生態水質調控的重中之重。在調控過程中調控的對象主要是水體當中的氨氮、硫化氫、溶解氧等物質,通過對這些指標進行科學調控,能夠為水生動物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通過增加水面當中的增氧機數量,能夠進一步增加水體當中的溶氧含量,保證氧氣供給充足。另外,水體當中的各種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也能夠產生大量氧氣,這也是溶解氧的主要來源。通過調控水體當中的浮游植物數量,不僅能夠增加水體溶氧量,而且還能嚴格各種硫化氫和氨氮的形成。另一個是細菌群落的有效調控。水體環境當中生長著有益細菌和有害細菌,某些致病菌的繁殖生長是造成水產動物病害發生流行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水體調控過程中,通過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生長增加有益菌群的數量,能夠增加水產動物的健康生長發育程度,改善水體環境,減少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流行。最后一個就是浮游植物的調控。浮游植物除了能夠增加水體當中的溶氧量之外,還使很多魚類的主要食物來源,在淡水魚生長發育階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過量使用飼料,造成水體負營養化,使得水體當中的某些有害浮游生物快速生長。某些浮游生物在生長、發育、死亡過程中也會釋放大量的毒素和有毒有害物質,都會進一步抑制水產動物的健康生長發育。這就需要我們采取必要手段,做好水體當中浮游生物的調控工作,避免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
三、淡水池塘節能減排生態養殖的保證措施
1、科學設置養殖發展布局
根據漁業水域資源特點、增殖養殖現狀及發展趨勢,將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按照“多規合一”要求,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規劃布局建設水產生態健康養殖“三區”:連片池塘生態養殖區、江河水庫生態增養殖區、稻漁綜合種養區。根據各養殖區域環境承載能力大小,合理確定養殖容量。科學確定水庫、河流等公共自然水域網箱養殖規模和密度,合理調減養殖規模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的養殖總量。調整養殖方式,科學調減公共自然水域投餌養殖,大力發展生態增養殖。推進養殖網箱網圍布局科學化、合理化,加快推進網箱糞污殘餌收集等環保設施建設。
2、大力發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
建立高效生態池塘養殖模式,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推廣“微生物+”技術在水產養殖應用,利用EM菌、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實現不對外排水式池塘生態養殖模式,主要養殖草魚、羅非魚、斑點叉尾鮰、銀鯽、胡子鯰等品種。改變江河水庫養殖方式,大力發展以濾食性、草食性、雜食性魚類為主的增養殖,推行種草養魚。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加快建設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促進傳統稻漁綜合種養方式轉型升級,提高稻田綜合效益,實現穩糧促漁、提質增效。推廣疫苗免疫、生態防控措施,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用獸藥減量行動。實施配合飼料替代冰鮮幼雜魚行動,嚴格限制冰鮮幼雜魚等直接投喂。
3、推進養殖生產信息化建設
加快推進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及生產管理、水域灘涂養殖證管理、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生產管理、休閑漁業示范基地管理、漁情信息采集、漁業水域環境監測、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生動物疫病防控等信息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裝備,不斷提升水產養殖生產及相關產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單位:530000 廣西水產畜牧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