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



金與玉,正好印證了契丹人追求生活上的奢華與精神上的自由奔放。遼朝的金銀器制作精美絕倫,各種技藝不斷精進,上承漢唐傳統,又通過草原絲路廣泛吸收西域諸文明的成果,使其得以發揚光大,同時也注入本民族的生活習俗特點,為下啟后世,做出時代的歷史貢獻。遼朝金銀器造型簡單大方、典雅精致、高貴華美,造型和裝飾風格同時受到周邊游牧民族、中亞文化和唐、宋金銀器造型藝術風格的影響,形成獨特的異域民族風情。
而遼朝玉器在風格上自由奔放,肖生玉器神態自然,紋飾簡潔,注入了契丹人自由奔放的精神,他們敬奉自然,向往詩與遠方的世界。
通過對傳世的遼朝金銀器、玉器等文物進行賞析,可以解讀契丹在物質文明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獨具契丹特色的藝術風格。
高翅冠
冠飾之風流行
遼朝建立之后,契丹族便刮起了戴冠飾的流行之風,冠飾不分性別,男女均可佩戴,這些發現在遼朝墓葬的壁畫中均可證實。高翅冠是契丹貴族婦女廣泛流行的一種冠飾。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高翅銀冠用鎏金薄銀片分片錘擊成各部位的形狀,并用細銀絲縫綴加固而成,呈現出富有層次的浮雕裝飾效果。這表明遼朝的金銀器制作工藝已在繼承唐和五代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并與本民族的傳統風格融為一體,形成新的特色。冠頂圓形,兩側立翅高聳,看起來很像鳥飛翔時展開的雙翅,冠正面和兩側立翅鏤空并鏨刻火焰寶珠、鳳鳥和云紋等花紋,冠頂綴飾道教造像。契丹人受到中原道教影響開始信奉道教,公主的伯父和叔父都是虔誠的道教信徒。此冠以道教為飾反映了道教在契丹皇族中的傳播。
佩飾
戎裝也盡顯華貴
契丹人因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信仰,制作出許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飾物,包括冠、簪、鐲、耳墜、戒指、帶飾、佩飾等。捍腰又稱捍腰,為契丹民族重要佩飾,圍于腰部,起保護腰部的作用。《遼史·儀衛志二》所記的“田獵服”中有:“皇帝幅巾,擐甲戎裝,以貂鼠或鵝項、鴨頭為捍腰。”這種旨在御寒和保護腰部的戎裝,唐宋都有,稱為“抱肚”。據《契丹國志》載,在每年新羅進貢契丹的禮單中就有“金抱肚一條五十兩”。
漆器
數藝并施于一器
妝奩盒,盒內黑色漆胎,外以鎏金嵌寶石鏨花銀箔包鑲。整體略呈曲角四方體,與內置銅鏡造型相合。外表以鑲嵌的玉、瑪瑙、松石以及金銀器鏨花、錘揲等技術組成各式精美、華麗的圖案紋飾。蓋表構思精巧,裝飾繁復。盒蓋內鑲有一層銀箔,其上鎏金鏨刻“庭院賞樂圖”,描繪墓主人生前場景。當中涉及的包金包銀技藝萌于鮮卑,后被契丹人發揚光大,通行于遼代的系列馬具、服飾首飾類金銀飾件的加工制造中。還有銀襯多寶嵌技術,銀襯是一種將銀片直接錘揲在漆胎外的工藝,起到固定、美觀的作用;多寶嵌即集玉石、象牙、玳瑁、云母、金銀等寶物為一器的工藝。而此妝奩盒如此奢華而繁復裝飾手法,又承襲了唐代中原的風格,盒子內裝有一面飛鸞鳳紋銅鏡,這說明契丹是很愛美的民族。
春秋戰國以來,漆器主要興盛于中國的南方,由于氣候的原因,北方草原鮮有完整的漆器出土。此件漆胎鎏金器的發現,為我們研究遼代漆器及金銀器的裝飾工藝和技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杯盞
融合多元文明風格
在遼朝契丹族墓葬出土的金銀器中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身影,遼朝早期和中期的金銀器同時受到了唐朝文化和波斯薩珊、中亞粟特及拜占庭等地文化的影響。在器物的造型方面,金銀器的花朵造型和多棱塊面來源于粟特金銀器。如鎏金高士圖銀杯,造型就源于中亞粟特系統器形,而杯柄部裝飾簡約,且柄部下不封口,聯珠棱為焊接的做法均與唐代金銀器有別,應視為契丹人的創新與發展。杯口口徑偏大,杯體較深,又有著拜占庭工藝的藝術風格。開光內高士作書寫、把酒、執扇、飲酒、捧缽、撫琴、閱書狀。杯沿、折棱、足沿及開光邊框均為聯珠紋飾,為薩珊王朝常用紋飾,而金銀器上裝飾顆粒狀聯珠則為粟特風格。
還有金盞亦為盛酒茶用具,外壁鏨刻五組雙雁銜花紋。鵝、雁為遼代重要祭祀物,遼代金銀器頻見鴻雁紋,或與契丹人“春捺缽”捕鵝獵雁的獨特制度有密切關系。
鳳形玉佩
美好祥和的祈愿
契丹是北方游牧民族中,大量使用龍紋和鳳紋等中原民族紋飾的民族,在此之前的游牧民族中并不多見。尤其是鳳紋,廣泛地出現在遼朝的各種工藝裝飾上,契丹人喜歡用鳳紋圖案裝飾美化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趣。遼朝鳳紋的主要特征是鳳頭比較大,頭上有鳳冠,眼睛大而有神,嘴部似鷹,脖子通常呈S 形曲線,身體較長呈展翅欲飛狀,尾部由幾根長翎尾組成。遼代玉器紋飾在延續唐風的基礎上又進而細致入微地刻畫與強調,較多地采用了鏤雕、平雕和淺浮雕、陰刻相結合的工藝,但遼代玉器的陰刻線條略顯軟滯,不及唐代挺拔、犀利。由于游牧民族豪放不羈的生活態度與觀念造就了這個時代剛健有力、粗放豪邁的精神特質,反映在鳳紋造型中,自然也呈現出粗獷遒勁、自由奔放的形式風格。此鳳凰紋白玉佩飾用陽紋、陰刻兩種線條表現其飽滿的羽翅,增加了圖案的精美感和細致感,靜中有動,形神兼備。
摩羯形玉佩
獨特的圖騰崇拜
契丹族雖然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其民族習性較為開放,在玉器的制作題材上也是非常隨意自然,不受任何程式化的束縛。玉器的造型不僅具有濃郁的自然情趣,還兼顧適合本民族的生活習慣。佩和飾件的造型有龍、鳳、魚、鴛鴦、鴻雁、海螺、猴、蛇、蟾蜍、蜥蜴、蝎子、摩羯、馬形和狻猊形等形象。其中,尤以摩羯形最為特別。
“摩羯”為佛教中的一種神魚,龍首魚身,其地位類似中國的河神。大藏經《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云:“摩羯者,梵語也。海中大魚,吞噬一切。”在漁業發展下,契丹人開始對于摩羯有特殊的圖騰崇拜,以摩羯為紋飾做成玉器表達了人們希望借此可以得到如來的恩惠和保護。以玉雕琢的摩羯魚較為少見,大英博物館藏的此對玉摩羯佩,圓雕一龍首魚身形象,龍張口含珠,肉鼻上卷,龍發后飄。龍身為魚形,并生雙翼。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此類造型流行于遼金時期。摩羯源于印度,從這里也反映出契丹族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的因素。
肖生形玉佩
原始的動物崇拜
遼朝玉器中,肖生造型者有很大比重。肖生造型中所涉及的寫實動物有鴻雁、鴛鴦、獅、魚、馬、狗、猴等,這與契丹民族喜歡釣魚以及四季捺缽游獵習俗有關。魚是肖生造型中最為常見者,遼朝盛行佩玉魚,用以表明尊貴身份,也兼取魚之吉祥寓意。
而白玉熊看上去憨態可掬,具有濃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氣息和自然情趣。遼代寫意的玉器造型通常簡約,一般只呈現出動物的基本形態,少細致的紋飾,顯得頗為生動,也展現出玉材本身溫潤光滑的質感。
契丹族玉器的造型,不僅有多元一體的特點,而且還有一器多用的功能。既是裝飾物,又是實用器。魚形盒、螺形瓶等,可裝納隨身攜帶的香料或小件物品。這種集裝飾、實用功能于一體的玉器,是為適應契丹人游牧生活的需要而設計的, 是契丹族玉器的又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