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倫
摘 要: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在經歷戰爭、性侵害、重大災害等應激事件后,出現的持續性、長期精神疾病,反復出現闖入性創傷性體驗,持續存在回避、高警覺問題。顱腦損傷則是指腦組織因為外傷而出現損傷,可能引起一系列后遺癥,如知覺障礙、顱神經損傷、認知缺陷、運動功能缺陷等,具有較高的致傷率和致殘率。在創傷后應激障礙致病原因中,顱腦損傷的占比非常大。在我國建筑行業以及交通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顱腦損傷的患病人數也越來越多,創傷后應激障礙現階段也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
關鍵詞:顱腦損傷;應激障礙;臨床治療
1 ?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流行病學分析
臨床中在對創傷后應激障礙進行流行病學研究時,平民和軍人是主要的研究對象。將平民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發現,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誘發因素主要為交通事故、人身傷害、自然災害以及性侵等所引起的創傷。當暴露個體創傷后,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危險因素包括智力低下、社會支持缺乏、個體精神障礙史、家族精神障礙史等。而將軍人作為對象時,研究發現當軍人發生顱腦損傷后,發生意識障礙的概率大約為4.9%,發生精神狀態改變然而卻并沒有發生意識障礙的概率大約為10.3%,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概率則高達27.3%。
2 ? ?中醫治療
中醫研究發現,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病機制主要為志氣衰敗、封藏失職、腎精不足,可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如腎陽不足型、痰氣互結、肝郁不舒型。有學者選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組方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進行治療,結果發現該療法能對患者的情緒行為變化有明顯改變,從整體上對其癥狀進行緩解。除此之外,采用百合地黃湯、金匱腎氣丸等補腎中藥也能有效緩解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臨床癥狀。
針灸屬于中醫的一種傳統治療方式,在治療精神障礙疾病患者時,雖然針灸治療的作用機制還并不清楚,然而卻已得到了臨床證據支持。利用電針對百會穴和足三里進行刺激,能對神經性一氧化氮合酶的表達進行有效抑制,讓海馬區的一氧化氮水平明顯降低,有效保護海馬神經元功能。通過對百會穴、大椎穴進行電針刺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警覺表現和軀體化癥狀,能取得與藥物治療類似的效果,同時無藥物治療所引起的相關不良反應,患者認可度較高。有學者選擇“調神醒腦”針刺法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進行治療,每周2~4次,每次30 min,持續進行為期12周的治療,結果發現“調神醒腦”針刺法能有效調控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中樞神經,而且能促進杏仁核-額葉功能連接的增強,抑制杏仁核-顳葉連接的增強,最終來對杏仁核功能連接網絡進行有效調節。
3 ? ?西醫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現階段臨床治療顱腦損傷后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主要方法,臨床中常用的藥物包括抗焦慮類、抗抑郁類、抗精神疾病類以及鎮靜催眠類。然而在對顱腦損傷后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進行治療時,抗抑郁類藥物的效果并不理想,只能對患者的部分癥狀進行緩解,而且在停藥后的復發率較高。現階段臨床推薦的主流藥物包括帕羅西汀、舍曲林,而推薦藥物則包括文拉法辛、奈法唑酮。在治療顱腦損傷后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以及失眠障礙患者時,米氮平、曲唑酮、哌唑嗪的應用非常廣泛,而托吡酯則常用于治療顱腦損傷后創傷后應激障礙伴酒精依賴患者。相關臨床研究發現,選擇舍曲林對顱腦損傷后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進行治療,能將條件恐懼記憶有效消退,讓氧化氮過度釋放明顯減少,進而實現抗創傷后應激障礙效應。
4 ?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更加關注認知活動,不論是心理問題或者是行為問題的發生,還是其轉歸,認知活動的作用均非常重要,包括行為治療技術、認知矯正技術等。在采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時,常用的方法包括暴露療法、非暴露療法。采用暴露療法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進行治療時,是通過為患者構建安全環境,讓其創傷記憶得以喚醒,通過醫務人員的協助,選擇防水技術對患者恐懼水平進行控制,讓其處于可控范圍,通過不斷重復,讓患者的強烈情緒不會在受到創傷記憶的激發。非暴露療法則是將患者當成中心,一般用于處理患者現階段所受到的生活壓力。在人際關系方面的治療,主要用于處理患者人際關系或者角色轉換的矛盾。冥想訓練是通過冥想的方式,讓患者能集中注意力到感官中。與非暴露療法相比較,暴露療法的治療效果更加理想。相關臨床研究發現,采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能明顯改善其自我心理彈性,讓患者面對疾病的心態能更加樂觀、積極。
5 ? ?綜合治療
在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進行治療時,雖然采用多種治療措施均能一定理想效果,然而單一治療方式的效果卻并不理想,預期效果無法實現。所以,綜合治療方式現階段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臨床研究發現,在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時,帕羅西汀聯合顱磁刺激治療的效果更加理想,明顯優于單獨使用兩種治療方式。在采用米氮平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時,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導能明顯提高臨床療效,讓患者對創傷有關的刺激反應有效減輕。除此之外,現階段臨床中在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時,經顱磁刺激聯合心理干預、中西醫結合療法等綜合治療措施的應用越來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