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不僅是因為高考中作文占據的分值較大,更因為中職生需要擁有良好的語言文字功底,才能在未來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學有所用,以文字記錄并構建多彩的生活。本次研究對提高中職語文作文教學質量的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培養中職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中職;語文;作文教學;有效策略
作文能力是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的綜合體現。特別是在中職階段,在新高考等的影響下,對學生的作文能力的檢驗已經不是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更側重對學生的思想認知、價值理念、文學文藝素養等的考察。這就意味著,我們一味地讓學生練習一些寫作技巧是不行的,要注意多角度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 細致觀察,養成習慣,打好作文基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覺得,拋開個人的天賦潛能不談,作文想要寫得好,多觀察、多積累是沒錯的。在中職階段,同學們可能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閱讀大量的課外書,也可能沒有特別豐富的人生經歷值得回味和深思;但可以形成一種多看、多記的好習慣,為寫作文打好基礎。
細致觀察,從一個人、一件事上觀察到更多的內容,積累到更多的素材和感想,并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以隨筆的方式記錄下來,這不失為作文教學的有效方式。老師會在設置一些課題,讓同學們圍繞某個場景進行觀察,并寫出觀察隨筆。比如食堂,老師提醒同學們去食堂吃飯的時候注意觀察,并在自習的時候寫下觀察隨筆,然后老師會隨機抽選一些分享給大家,問同學們有沒有感同身受,有沒有可以補充的細節或者更豐富的聯想。
有的同學寫到過:“食堂阿姨打飯的時候很有技巧。一鍋炒飯,或者一盆雞蛋湯,阿姨使用勺子的手法是不一樣的。為了避免菜湯灑落,阿姨會用勺子以一定的角度快速入盆盛湯,然后在給同學打飯的時候做到快來慢去,以保證湯汁不灑落在飯盒外面。”這種細致的觀察引起了不少同學的共鳴,是很好的觀察體驗。
二、 圍繞主題,討論發散,鍛煉學生的多元視角
針對同樣的話題,學生的視角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果大家看待問題的視角一樣,寫出來的文章主題、主張都一樣,必定會大大降低作文的審美情趣。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形成多元的思路視角呢?我認為,開展主題討論,鼓勵學生的交流互動,這是培養多元視角思路的有效途徑。
以話題“論《紅樓夢》及紅學發展的現實意義”為例,這是基于對《紅樓夢》這部小說節選片段的閱讀鑒賞而提出的問題。它屬于討論話題,但其對思路視角的拓展在寫作中也同樣有著重要的價值。這個話題其實是在讓同學們考慮紅學的研究價值。我們知道,從古至今,許多學者、名家都對研究《紅樓夢》熱情高漲。那么,作為一部小說,它有那么大的研究價值嗎?它的價值體現在哪里?老師提醒大家,可以從文學的鑒賞、寫作技巧的研究、寫作文化和思想感情的傳承、文學藝術的發展歷史等視角去思考。也可以從我們支持或者反對大量做紅學研究的表態去思考,并給出支持或者反對的理由。
老師的適當引導,讓同學們的思路得到拓展。老師請同學們自由發表觀點,并對觀點進行理性的論證。我們甚至利用互聯網去查詢了一些資料,閱讀了一些期刊文獻,從中啟迪更多的思路,尋找更多的素材。用這樣的方式,學生看待問題的視角更加多元化,在作文的時候也就做到了百家爭鳴,各有千秋。
三、 融入情境,激發情感,讓學生作文真摯動人
豐富而真摯的感情是讓作文有質量、有內容,引起共鳴的重要條件。我們在作文教學中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真情實感,并以感情去啟迪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字詞句的組織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不會給人以干巴巴空洞乏味的感覺。
在感情的激發方面,我認為融入情境很重要。比如一篇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作文,老師要把同學們帶到一種情境中去感受國家的偉大,感受作為公民的使命。我們可以給同學們播放愛國主義題材的影視劇作品,讓學生從視聽感受中激發情感;可以查詢關于各個行業領域為國家做貢獻的先進典型、感人事跡,讓同學們從感情上受到感染,得到啟迪。根據寫作的題材不同,方向不同,我們啟迪感情共鳴的方式也應該不同。總之,傳統的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有真摯的感情抒發,帶入情境的教學才能讓同學們有真情實感,并寫出情緒飽滿、感情動人的文章。
四、 結語
寫作是一件有趣的事,它是情感的抒發,也是文采的綻放,更是思想的升華。寫作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拓展教學思路,充分啟迪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做出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楊海濤.中職語文作文序列化指導:探究作文課堂指導模式及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75.
[2]肖珍.“豫時孫摩”,以人為本:從《學記》“大學之法”四原則談中職語文寫作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80-81.
[3]吳雪梅.新教育理念下的中職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分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8(11):43+45.
作者簡介:
李鵬,甘肅省定西市,定西工貿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