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燕
摘要:任何一門學科的核心素養、課程標準以及教材內容,均出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初衷。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模塊,通過學生和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促進學生認知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閱讀教學是與語文核心素養相契合的。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欄目中的頒獎詞,具有莊重、簡潔、優美、豪放的特點,尤其適合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感動中國 頒獎詞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綜合頻道打造的一個精神品牌欄目,2002年開播,至今已有17年。該欄目主要推出本年度最具有震撼人心事跡的人物或團隊,備受人們關注。“感動中國”中的頒獎詞引經據典,講究布局謀篇,弘揚人物事跡,營造出震撼公眾心靈的傳播效應。很多領域都選取其不同的方面,運用著它的價值,教育界也不例外。除對人物正能量的傳播與弘揚,每一篇頒獎詞都有著豐厚的藝術價值,特別適合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下面,筆者分別從語言藝術、思維程度、審美體驗和德育文化等方面做一些分析。
一、語言藝術的展現
“藝術語體以感性打動聽讀者,讓聽讀者通過形象認識世界。”筆者認為“感動中國”的頒獎詞就屬于這樣的“藝術語體”,它涉及的語言信息是多方面的,包括朗讀韻律、修辭手法、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豪邁或寧靜致遠的語言風格等。縱觀現階段以教材為文本核心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同樣需要學生對此類語言現象進行學習和掌握。但由于部分教材文本對創作背景、人物故事等缺乏相應的介紹,導致學生在理解文本語言上產生這樣那樣的困惑。這時,如果能夠讓學生通過頒獎詞及其背后的故事進行充分了解,或許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沁園春·長沙》一詞講解中,學生認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一句似乎跟主題的抒發沒有多大關系,甚至有同學提出這一句在文中可有可無,理解起來比較費勁。這時,筆者便讓學生閱讀了“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事跡,然后向他們展示了組委會給予于敏(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隨后,筆者提醒同學們務必結合他的事跡,著重體會“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進而明確何謂“責任之大,擔當之重”。通過體悟,學生對此類沒有實際含義的“懸浮”文字表達情懷的作用效果有了更深刻的領會。再回到文本去體會“同學少年”為何會“指點江山”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最后總結出這一切都源于這些愛國志士的那份“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這樣不僅是對文本語言藝術的一項探索活動,更是對“語文”二字的皈依。
二、思維程度的深廣
“感動中國”頒獎詞的篇幅一般在100字左右,卻需要對人物的生平事跡、人格閃光點等做出總結性的且與抒情相結合的闡述評價,這便需要讀者的思維隨著人物的經歷蹤跡覆蓋廣闊的時空,深入人格人性的深處,通過百余字的內容傳達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頒獎詞的思想性進行講解,幫助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深厚情思,培養并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例如,在《登高》一詩講解中,為了讓同學們體會詩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壯闊的時空描述傳達出的深刻思想性,筆者融入了科學先驅師昌旭的頒獎詞。先讓同學們結合師昌旭的事跡,分析體會“八載隔洋”囊括的遠闊時空性和“一心挫霸”顯示的小而堅的人物內心,明白一位科學巨匠為祖國科技進步做出的無私奉獻和偉大犧牲,加深同學們對“萬里悲秋”傳達出的距故鄉萬里、孤苦無依的沉郁之情的理解,從而順理成章地過渡到對最后一句“艱難苦恨繁霜鬢”的理解。此情此景,如何不教學生敬佩,共鳴之情遠比讓學生死記硬背來得強烈,來得深沉。據此,學生通過知人論世,拓寬視野,發散思維,繼而逐步培養思維的深廣性。
三、審美體驗的獲得
審美體驗是指人在對審美對象的感受審辯中所達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是指充分調動創作主體的情感、想象、聯想等心理因素,結合創作主體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與理解。而運用到教學中,則是指學生在面對語言文字或美好人、事及物時生發的聯想想象、體悟感受自己精神上產生的愉悅和享受等情緒的過程。“感動中國”人物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素材,17年來將近200個人物形象或團隊,無一不是美好人性的象征,簡短而具有震撼力的頒獎詞則更閃爍著人類語言智慧的光芒,如果將其有效地融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可以挖掘文學作品的內涵,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其思想情感意蘊。
例如,在《聲聲慢》一詞教學中,為了讓同學們深入體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句疊詞的運用效果和所傳遞的濃濃凄寂之情,筆者引入了組委會給予張寶艷、秦艷友夫婦的頒獎詞:“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寶貝回家,路有多長?”他們夫婦在自己孩子走失以后,沒有心灰意冷,沒有萬念俱灰,自費建立了“寶貝回家尋子網”,向與自己經歷相似的無數父母伸出了援助之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期間他們克服了多少艱難困苦,始終沒有一句怨言。話音一落,學生集體沉浸在那頒獎詞所散播的深沉的親情之中。筆者再將學生的感動情緒拉回到文本中,這時他們再看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一詞一句,一介女子,深處國破家亡之時,飽含了多少漂泊零落、形單影只。這又該是怎樣一番凄苦呢?
通過事后了解,筆者看到了這樣的聯想教學更容易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筆者也相信,高中階段的學生是可以跨越時空,在知人論世后與作者架起溝通的橋梁的。在這里,他們嘗試著去體會“愛”的深沉性;在這里,正確的價值觀、審美體驗自然生發,可謂一舉兩得。
四、德育文化的傳承
德育是貫穿語文教學始終的一項內容,一個美好的靈魂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最核心的要素,“立德樹人”已經明確地寫進2017版的《新課程標準》。而呈現真人真事的“感動中國”欄目則是最明顯、最具教育意義的課程資源,在閱讀教學中適時融入這些資源,學生既可以充分汲取其中的道德養分,又能豐富自身情感,鍛造高尚的道德靈魂。
例如,在《氓》的講解中,筆者引入了感動中國人物周月華、艾起夫婦的頒獎詞,同步播放他們感人事跡,隨后將這對夫妻之間的真愛情感與《氓》中傳達的相反的婚姻悲劇相對比,得出體悟: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擔當”,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什么才是人間大愛。
閱讀即生活。如果沒有切身體會,學生很難感同身受,更別說“立德樹人”了。而融入“感動中國”素材的靈活授課方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而且能達到遠超教材內容本身的德育效果。
“感動中國”的頒獎詞在書寫人生百態,而語文閱讀文本也無外乎人生、社會與世界,所以,將它們以一體的方式應用于教學,作用于學生,學生將會在知識、思想、品德等方面獲得極大的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韓佳蔚.震撼心靈的“演說”敘事[J].文化與傳媒.當代文壇,2017(04).
[2]王德春.陳瑞瑞:語體學[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3]盧陽旭.感動的言說——對《感動中國》頒獎詞的內容分析[J].湘潮,2009(02).
[4]朱弘字.詩歌的審美體驗過程——以曹丕《燕歌行》為例[J].卷宗,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