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應桂
摘要:“小學數學學科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是筆者原所在學校2018年5月立項的市級課題。經過近兩年的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在“以學為中心”理念的指導下,嘗試用“學習任務單”組織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效能感,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習慣,幫助學生實現從“低層次思維”向“高層次思維”的轉化。
關鍵詞:學習任務單 小學數學 數學思維
21世紀的競爭主要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對概念有深層次理解的高階思維能力是創新型人才的必備能力。
筆者原所在的學校位于城鄉接合部,連續三年參加了“合肥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綜合評價”,從評價報告反饋的信息來看,學校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指數遠遠低于市區學校學生的平均水平,需要教師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充分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為此,學校于2018年5月向合肥市教科院申報了“小學數學學科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課題,并順利立項。經過近兩年的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在“以學為中心”理念的指導下,嘗試用“學習任務單”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維,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在教學研究實踐中,課題組不斷優化“學習任務單”設計,變“一問一答”式為“分層探究”式,逐步實現學生從“低層次思維”向“高層次思維”的轉化。
一、明確學習起點,引導學生參與,開拓思維空間
有學者研究發現,有目標的人比無目標的人更成功。目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的壓力,讓人精力集中,提高學習效率。
然而當下的課堂,“看熱鬧”的同學比較多。很多孩子一臉懵懂,心中毫無目標,充當“聽眾”的角色,被動地學習知識。這種淺層次的課堂參與,無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如何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起點,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課題組嘗試使用“學習任務單”為每個學生展示思維提供平臺。通過此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變明顯改善。
如:教學《9加幾》這一課時,針對“9加幾”計算思維的難點,課前我們設計了這一任務:“在計算9+4時,你是怎樣想的?畫一畫,寫一寫。”課上,孩子們帶來了自己精心準備的作品。
同學劉某畫一堆9個蘋果,一堆4個蘋果,然后在兩堆的中間描了一個大大的加號,又在后面描了一個大大的等于號,最后竟然把上面的兩堆又連在一起,一口氣畫了13個蘋果,向大家非常清楚地表達了這是一個用加法解決的問題。
同學張某某的方法更有意思,他在左邊畫了10個格子,放了9個圓;右邊空白處畫了4個圓,并將其中一個圓套個圈,打了個箭頭指向左邊的空格里。大家一下子就看明白了,這個同學把這種方法叫“先借一個”,借一個就有十了,加上剩下的幾個就是十幾。
“學習任務單”的使用,讓我們的課堂突破了教室的限制,也讓孩子們在家就可以提前充分了解學習內容,使每個學生在課堂教學時都能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目標,并且學生越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課堂學習效率就會越高。一切思考來源于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學習任務單”的使用很好地為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建立了思維空間。
二、增強學習效能感,提升表達能力,助力思維習慣養成
法國教育家蒙田提出不要輕易服從權威,不要盲從,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不可否認,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把知識嚼碎了喂給學生,實際上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兒童“獨立思考”的機會,嚴重阻礙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很多學生無話可說或有話說不出,“沒想好”“不知道怎么說”“不敢說”。如何幫助學生獨立思考?課題組嘗試通過“學習任務單”讓學生自主完成分層任務,將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讓每個發言的孩子都堅信自己有不錯的學習能力。課堂上較為成熟的發言,既增強了孩子們信心,激發了學生的效能感,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學生第一次接觸“學習任務單”時很不習慣,紛紛表示:“老師,寫什么呀?”“老師,你還沒教我們呢!”“那我寫錯了怎么辦?”等等。第一次,孩子們帶著經過自己努力完成的任務單站到講臺上,與同學們分享自己學習思考的過程,則成了自信的來源。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時要求面對情境提問題,在以前的課堂上只有那幾個“得意門生”解圍式地提出問題,現在任務單上每個孩子都將提出3個以上的問題。在寫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知道自己原來也是可以提出問題的,而且增強了數學語言描述的嚴謹、規范性。
一位外國學者說:“沒有什么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這也說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習任務單”設計,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習慣,正確地完成對題目文字的理解;培養學生認真分析已知條件的習慣,獲得思維的路徑;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的習慣,獲得思維新觸點;培養學生善于進行知識的類比與遷移,嫁接思維的鏈接點等。學生的效能感不僅來自探索成功這個結果,更來自學生親自參與學習過程的學習行為。
三、激發學生質疑,提升審題能力,助力思維品質提升
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單”時,利用簡單的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寫出自己的想法與思路;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則設計“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在合作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會經歷思維的沖突,在相互質疑中不斷修正自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數學的效能感逐漸增強,質疑能力不斷提升。
如三年級上學期的一節《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復習課,其中第3個任務:“在一張正方形紙上剪去一個長方形,根據條件提出問題并解答,請用畫示意圖的方法說明”,讓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
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性,我們先后出示了不同層次的問題,最后集中在剪去后剩下圖形的周長上,同學們各抒己見。
“我是從這個拐角豎著剪的。”
“我跟他的剪法很像,不過我是這樣橫著剪的。”
“我和你們的都不一樣,大家看,我的是從一條邊上挖出這個長方形的。”……
一時間,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半命題,孩子們在一次次的超越中,重新思考,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構建起屬于自己的思維廣度,走向深度學習。
“數學千變萬化,想辦法找出最簡單的方法”,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數學批判思維。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方式實屬不易,需要我們在數學課上不斷地培養,更需要學生的堅持。
在設計“學習任務單”時,教師要針對學情不斷優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切實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逐步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鮑建生,周超.數學學習的心理基礎與過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杰克·霍吉.習慣的力量[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
[3]繆富國.西方大師論兒童教育[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