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靜 湯才華
摘要: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適應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打造便利、高效、智慧的課堂,以生為本,為學生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學習服務。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教育信息化 智慧課堂 以生為本
教育信息化對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無論是在硬件配備還是在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方面,都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自身必須不斷更新理念,加強培訓學習,努力提升信息素養,適應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回顧二十年的從教生涯,我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從無到有,關注是否會用
1999年,我畢業于舒城師范學校,分配在家門口的一所鄉村小學任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上課就是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模式,直到2012年《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出臺之后,農村學校相繼配備了電教設備。記得那時我們學校配的是大背投,安裝了科大訊飛“暢言”智慧課堂教學系統和備課系統。雖然農村教育信息化起步晚,但現在想想,起點還是比較高的。那時,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積極參加培訓,在校內率先使用新設備。記得這個“暢言”系統的電子課本點讀功能讓我印象深刻,下載配套版本的電子課本以后,可點讀任意字、詞和語句,朗讀過程中可隨意暫停和重播。我是全科老師,除了在語文課中使用,還在英語和音樂等課中使用,尤其是英語,不用擔心發音不準確的問題了,也讓課堂充滿了生趣。但那時農村學校的老師,主動鉆研的較少,用的技術都比較單一,特別是對電子白板等互動媒體,使用率相對較低,包括我在內,整體信息化水平不高。
二、鉆研技術,關注功能是否強大
2015年,我通過省統考入職合肥市和平小學花沖分校。這是一所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學校,曾連續多年獲得“區信息化大練兵先進單位”的榮譽,老師們的信息化水平總體較高,特別是新技術新媒體的應用氛圍非常濃厚。在這所學校,我搭上了教育信息化的“快車”,切身感受到自身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所帶來的課堂革新的樂趣。當時,身邊的老師用得較多的是smart交互式電子白板,我也加入其中,并努力摸索它的新功能。學校教科研室韋永峰主任非常重視對老師們進行新媒體、新技術培訓,我們新進老師向他請教都有問必答,我們很快掌握了常用的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
2016年,我執教的《我給江主席獻花》在第九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評比中獲二等獎。為了增強教學效果,課教學中,我盡可能多地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強大功能,如翻板、遮蓋、魔術筆聚光重點、畫線、無限克隆、熒光筆做標記、課程活動工具包、排序互動性工具包、視頻和音樂插入、拖拽,等等。運用白板的互動性工具包及拖拽功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增強了他們的主體意識;運用聚焦、遮蓋、翻版等功能設計出的教學活動,突出了重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交互式電子白板最大的優勢是方便師生在白板上進行直觀操作、演示,提高了老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
在此期間,我還積極參加相關的信息化培訓。2016年,我遠赴福州參加新媒體新技術教學研討會,觀摩期間,我對不同技術類型的課堂有了新的了解,對增強現實、創客等前沿技術有了更直觀的認識;2017年,區教體局組織我們赴上海參加智慧課堂培訓,我不僅了解了復蘭科技互動課堂軟件的使用方法,還對智慧課堂的理念有了新的建構,對智慧校園的建設有了全新的期待。除了官方安排的活動,我還私下鉆研希沃白板技術,并積極應用到日常教育教學中。但當時,我的著眼點大都集中在新技術的鉆研方面,帶有一定的炫技和功利成分。
三、有機融合,關注是否“以生為本”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近兩年,我注重加強不同技術類型的有機融合和優勢互補,通過學習者與技術環境的智能交互,為學生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學習服務。
2018年,我執教的《詹天佑》參加第十一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評比,再次獲二等獎。值得一提的是,這節課我首次采用移動終端技術,利用復蘭科技互動課堂讓傳統的PPT容光煥發,追求的是一種交互式的生動活潑而又富有實效的智慧課堂。在復習導入環節,我利用其中的試卷編輯器和“課堂練習”功能下發試題,學生無紙答題,老師設置的時間一到自動收卷、及時反饋。這樣,答題的時候學生會有一定的緊張感,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反饋直觀、高效、全面,既有班級統計,又有每道題的答題情況,教師在課堂上可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在精讀環節,讓學生交流讀書感受時,我適當安排搶答,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為讓學生了解詹天佑面臨的鮮為人知的困難,我一鍵下發背景資料,全班每個角落的學生都能同步而又清晰地看到資料。講到關鍵處,我用“百寶箱”里的畫筆標注重點、畫對應箭頭,方便、直觀。一鍵下發課件,可讓學生在平板上畫出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的示意圖,既讓學生動起來又讓文字鮮活起來,增進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有效突破了重點。通過播放介紹“人”字形線路的微課,利用其中的“多人板書”功能,讓學生在平板上畫“人”字形線路的走向,有效化解了難點。在小練筆環節,學生寫完后,我讓他們拍照、上傳,教師分組查看,反饋快捷、直觀,通過互動課堂的對比展示功能,增強生生互動。課堂上學生興趣濃厚,各有收獲。
如今,信息化在教育方面應用的范圍更加廣泛,除了在日常教學和公開課上應用,在教研活動方面,我們利用合肥市教育云平臺的校本教研系統進行評課,在省平臺和國家平臺上傳、下載資源,利用大數據分析診斷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可以說,信息技術已深刻影響著教育生態。眼下,在智慧校園的建設、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等方面還有更多的挑戰,我將上下求索,在教育信息化的沃土上繼續開墾、耕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胡欽太,鄭凱,胡小勇,林南暉.智慧教育的體系技術解構與融合路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