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附屬圣菲小學秉承中西合璧的辦學思想,倡導“基于兒童本位的和美教育”,即以促進師生和諧發展為基礎,以塑造美好人生為目標。在“基于兒童本位的和美教育”思想的引領下,學校提出基于兒童本位、順應兒童天性的“分享靈動課堂”教學范式,即一個核心育人理念——“每一朵花都是一種獨特”,兩個課堂基本要素——“分享和靈動”,三個課堂思維單元——“問題—思考—分享”,五種課堂意識——“讓位意識、規則意識、問題意識、參與意識、學力意識”,五種課堂表現——“思考主動、交流互動、點撥生動、生成心動、收獲感動”的“和美分享靈動課堂”。這項教育改革實踐,基于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公民教育層面重點關注立德樹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礎教育層面重點關注培養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
“和”即順應,在教育目標上,教育活動順應兒童成長需求,兒童發展順應社會環境的期許;“和”也是融合,在教育過程中,教育環境各因素形成合力,整體構建育人的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美,本義為味美?!墩f文解字》:“美,甘也?!薄懊馈笔恰昂汀钡耐怙@,是兒童成長中需要被滿足、生命階段性發展趨向完滿的狀態,也是教育價值實現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愛與被愛的顯現?!昂兔澜逃奔匆院椭撩赖慕逃砟睢⒁悦乐辽频慕逃硐?。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在《21 世紀核心素養5C 模型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五項素養,包括文化理解與傳承(culture competency)、審辯思維(critical thinking)、創新(creativity)、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睹嫦蛭磥恚?1 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報告中也指出:最受全球關注的七大核心素養是溝通與合作、創造性與問題解決、學會學習與終身學習、批判性思考、信息素養、自我認識與自我調控、公民責任與社會參與。從全球范圍來看,核心素養的選取反映了社會經濟與科技信息發展的最新要求,強調了創新與創造力、信息素養、國際視野、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社會參與及社會貢獻、自我規劃與管理等,內容雖不盡相同,但目的都是適應21 世紀的挑戰。
立足兒童當下,關乎兒童未來;研究兒童,讀懂兒童。我們的課堂指向師生的和諧發展、美好人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差異,尊重個性。分享靈動課堂是基于兒童本位,順應兒童天性,以問題為導向,以分享為載體,師生共同生成靈動的課堂。它具有如下特征。
順應兒童天性:好奇、好動、好探究、好分享等。
了解兒童,認識兒童,遵循兒童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使兒童經驗、兒童視角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保障兒童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課堂不僅僅是兒童學習知識的場所,更是兒童生長發展的空間。
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教學,師生應圍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行學習活動。鐘啟泉教授指出“課堂教學就是師生共同生成意義、交流意義的場所”。學習就是同新的世界對話、同新的他人對話、同新的自我對話的過程。兒童在這樣的對話中完成知識的解構和建構,完成從解釋意義到創造生成的跨越。這重在培養兒童高階思維能力的深度學習,涉及理性思辨、創造性思維、問題解決等相對復雜的高階思維活動。
分享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充分對話的平臺,是信息和情感的多重交流,是通過對話和交流,將個人成果轉化為師生共同成果的過程。
分享問題和發現,分享思維過程,分享探究結果,分享學習資源,也分享困惑及反思。在分享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并產生新的問題,展開新的一輪思考和探究,增強學生知識學習的意義感、自我感和獲得感。
靈動的課堂形態、靈活的學習方法、靈活的思維方式,指向活動性、反思性、生成性的學習。
質疑批判、分析論證、綜合生成和反思評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學習過程與學生成長意義相關聯的文化場域。
我們用五種表現來加以描述:思考主動、交流互動、點撥生動、生成心動、收獲感動。
我校建構的分享式靈動課堂,解放了兒童頭腦,激發了兒童和教師的創造性與創造的熱情,是師生共同生成的課堂。
在課堂教學理念多元化、模式繁多的現狀下,我們必須有自己的思考,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構建了以“分享靈動”為徑的課堂教學范式(見圖1)。
圖1 和美課堂體系
這三個思維單元體現了兒童解決問題時必然經歷的基本過程,也符合兒童好奇、好動、好分享等天性。首先,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其次,學會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以分享為載體,展開合作學習和交流,取長補短,凝聚智慧。這三個要素周而復始,將學習不斷地引向深入。
(1)獨學:兒童獨立學習,獨立處理知識,包括搜集、吸納、認知和整理信息,質疑和探究。獨學既可以在課前進行,又可以在課堂上進行。
(2)助學:或是伙伴的互助式學習,或是教師幫助下的點撥學習。對獨學中形成的經驗進行完善,為下一步的分享進行知識和情感的充分準備。
(3)享學:有同桌分享、小組分享、自由分享(打破同桌或小組界限,自主尋找學習伙伴)、全班分享等形式。兒童之間或解答疑難,或交流看法,或相互補充,將學習逐步引向深入。
(1)讓位意識: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組織者,要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兒童,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兒童。
教師讓位,把時間留給學生,把講臺留給學生,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教師作為平等的首席參與兒童活動,幫助兒童自主學習和分享交流。讓位就是保障兒童的“學習權”,如自主學習的權利、專注思考的權利、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平等交流的權利、發展個人智慧及所在集體智慧的權利等。
(2)規則意識:分享靈動課堂不同于傳統課堂,需要重建一系列課堂規則,如小組合作規則、發言用語規則、板書規則等。僅以小組合作來說,就有多種形式,如同桌合作、四人小組、自由組合等,每種形式都要有一定的規則。例如,低學段學生的書寫漢字練習,首先要獨立對字形筆畫進行分析;其次在小組內交流書寫要注意的筆畫,并獨立書寫;最后在小組或全班展示,由同伴進行評價。
(3)問題意識:首先,應關注問題的產生(教師、學生);其次,關注問題的目標(指向性);最后,關注問題引發思考的深度。創設鼓勵提問的氛圍是關鍵;真實的情境和真正的體驗促使問題的產生;思維和情感的深入參與,生成“問題空間”;多種形式回應兒童,拉長思考的時間;反思總結促進深入理解。
(4)參與意識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參與,教師介入:關注學生的參與面、參與形式、同桌分享、小組分享、自由分享;關注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抑或是游離在外;關注教師的介入意識、介入時機、介入形式、介入效果。
教師介入的時機:發現問題而苦于找不到突破口時;學習分享浮于表面,探究不深入時;分享偏離主題而沒意識到時;對問題爭論激烈需要組織辯論時;學生主動求助時……
教師介入的方式:直接介入,提供情境、學具等支持,保證課堂有充足的教學資源;提出問題或建議,用以拓寬兒童的思路和深度;調動兒童思維、組織分享活動;講解疑難知識,提升成果價值。間接介入,以同伴身份參與學習,通過語言(包括肢體語言)鼓勵、暗示等激發兒童學習和創造的熱情,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向性。
教師介入的程度:切實做到“微笑、躬身、輕聲、常問”。平等交流是教師介入的前提;啟發和引導是教師介入的主要手段;教師介入要控制好時間,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
(5)學力意識:關注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會學習、主動學習;品格意識,立德樹人,在學習過程中塑造良好品格,如尊重、包容、謙讓等;關注高階思維能力,如結構化思維、審辯性思維、創新思維等。
(1)交流互動:采用“問題—思考—分享”式學習活動。
(2)思考主動:不同形式分享學習活動,引發自主思考。
(3)點撥生動:教師角色“點撥”,語言精練,形象生動。
(4)生成心動:分享與交流中原生態的表現層出不窮,令人心動。
(5)收獲感動: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師生共同收獲感動。
分享靈動課堂提供了兒童與兒童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多重對話的平臺,在碰撞、質疑和辯論中產生思想的火花,使課堂充滿智慧,形成靈動的文化場。這樣的文化場會進一步激發師生學習和創造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