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超云
(江蘇省江陰高新區實驗小學,江蘇江陰 214434)
眾所周知,一年級新生入學初期是養成教育的黃金期,也是低年級班主任最累的時候。因為要讓學生從幼兒園的“自由嬉戲”狀態順利過渡到“中規中矩”的小學生活,是不容易的:學習、勞動、用餐、禮儀……涉及方方面面,班主任都必須親力親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這要花費班主任多少心血可想而知。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比如:上課鈴聲已經響起,教室里還是鬧哄哄的,學生旁若無人地聊天、嬉鬧,各得其樂,對進班上課的教師視若無睹。無奈之下,教師只好揮舞教鞭,敲擊著講桌,扯著嗓子喊“靜下來”。終于,在漫長的等待后,學生漸漸安靜下來,教師才可以講課。
引導技術是積極德育中的一項關鍵性技術,是指輔導人以鼓勵和啟發性的語言,引領班級團體成員厘清思路,聚焦核心問題,改變思考方式,對自我做出深入了解和剖析,其目的是讓學生趨向問題解決的核心。筆者認為,班主任運用引導技術不同于以往的苦口婆心或大聲呵斥,必須挖掘語言中的積極因素,追求語言的價值[1]。
我們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總是希望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能聚精會神地聽講,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剛進入小學的兒童天真爛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約束力較差。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小學生的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比較,無意注意占優勢。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這就表明他們在靜聽習慣的養成上比較困難。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
記得一位教育家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虼耍處熓紫葢I造一定的靜聽氛圍,不斷用語言引導學生靜聽,讓靜聽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學生。對于課堂上聽得特別認真的學生,教師要及時予以表揚,比如:“從你專注的表情,老師看出你是聽得最認真的!”“你能在聽完別人的發言后再說自己的觀點,可見你很懂得尊重別人!”“哎呀!這樣一個小小的不足都被你聽出來了,真是了不起!”……這樣熱情洋溢的話語,可以調動學生靜聽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事實表明:教師充滿激勵性的引導語言,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讓他們感到輕松愉快,如沐春風,樂于親近、接受,營造快樂、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有利于學生靜聽習慣的養成。
美國故事家吉姆認為,聽故事能夠打開那些直接教育無法觸及的區域,無論成人還是兒童,都可以從故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穩妥辦法。在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時,班主任可以讓有趣的故事成為與學生溝通的中介,成為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不竭資源。
剛開學時,幾乎每天早上都有家長把學生遺忘在家的學習用品送到學校,如一支筆、一本書、一把尺等。原來,班里有不少學生不會整理書包,平時都是家長一手包辦。有時家長不在家,這些學生就只好胡亂地將東西往書包里一塞。還有一些學生,竟然在上學前才整理書包,因為時間緊張,匆忙之中難免丟三落四。
針對這種情況,晨會課上,教師給學生講了小猴樂樂的故事:小猴樂樂是森林王國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每天放學回家,他用過的學習用品總是隨處亂放,也從不主動整理書包。每天,都是媽媽幫他整理。可是,這幾天媽媽出差了。瞧,小猴今天還是像平常一樣將學習用品亂丟亂放,根本沒想自己整理。第二天一早,他發現書包沒整理才慌了神,只好胡亂收拾了一下。結果,忘了帶尺子。他被一向溫和的山羊老師批評了……從學生專注的表情中,感受到故事引導增強了他們的沉浸式體驗。不知不覺中,學生開始生成自己的心理能量。
接著,教師話鋒一轉:“媽媽還沒有回來,小猴樂樂苦惱極了,請大家給小猴獻計獻策?!薄皹窐凡粦搧y放學習用品,這樣找起來很麻煩?!薄皹窐窇搶W會自己整理書包,不能依賴媽媽!”“早上才想起整理書包,太匆忙了,容易漏掉東西。”……微笑著聽完學生的建議,教師知道學生正在積極應對和解決存在的問題。于是,趁熱打鐵:“小猴決心改掉壞毛病了。你愿意和小猴比一比,誰整理的書包最棒嗎?”“愿意!”學生異口同聲地答道。果然,從此以后,早上到學校送學習用品的家長漸漸變少。
實踐證明,深入兒童生活,有針對性地用感性的故事引導學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形成積極的認知方式,實現積極德育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2]。
在課堂上,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學生:他們坐得端端正正,從不做小動作,也不跟同學講悄悄話,看上去在認真聽課。可是,這些學生課堂上的靜聽質量卻不高,回答問題常常找不到重點,答非所問。這是怎么回事呢?
經過研究發現:影響這些學生靜聽質量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不知道“聽誰的”“聽什么”“怎樣聽”。要解決這些問題,切實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靜聽習慣,關鍵要在平時的課堂上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靜聽方法的引導。例如,當課堂上有人發言時,要求學生看著發言的那個人,對其他插嘴的人不予理會,這樣學生就知道要“聽誰的”了。那些插嘴者因沒有傾聽者,也覺得無趣,自然就會偃旗息鼓。當課堂上有人發言時,要求學生聽別人的發言時抓住要點,知道有幾層意思,每層大致講的是什么,這樣學生就知道“聽什么”了。當別人發言時,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觀點。聽人發言時,告訴學生可以適當加上肢體語言,或微笑,或點頭,這是對發言人最好的鼓勵。若在靜聽過程中,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不要急于打斷別人,應等人講完再說,這是最基本的禮貌……有了憑借的方法,學生就不會顯得無助,他們的靜聽也不再盲目,靜聽效果就會提高。
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的工作,它的“道”很多,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但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道”。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當前,教育形勢下構建的新型教育結構,內在的雙主體平等關系要求班主任的教育不再是居高臨下的。作為平等中的首席,班主任能否智慧地運用積極德育中的引導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在溝通引導中充分展現語言魅力,追求語言價值,是班主任培養學生靜聽能力的“法寶”,最終可以助跑養成教育。那么,讓我們都來做個“言值派”的班主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