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雪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湖北·武漢 430223)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的傳統工科專業如“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等都面臨著舉步維艱的困境。各高校為了脫離困境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部分高校砍掉一些招生情況不好的傳統工科專業,申報機器人、大數據等新專業;部分高校采用大類招生方式盡力保留傳統工科專業;應用型本科院校則大力推行校企協同育人政策。
為了體現企業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優勢,應用工學交互培養模式,打破專業界限,構建學科融合的進階式教學手段。校企雙方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實施培養過程、建設實踐基地、考核培養效果,滿足學生未來的職業訴求。
培養過程分三步走,分別是地基階段、進階階段、高級階段。
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對知識有著極度的渴望,作為大類招生的高校,在前三學期的課程普遍是一致的。如電信大類,基礎課程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電路原理、C語言、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要打好新生的地基,為后續的專業知識學習提供支撐,通過高等數學、電路原理等課程學習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應用翻轉課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包括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在基礎部分的教學中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假設、主動探究。學生掌握方法的基礎上,根據自身興趣和社會需求,觸類旁通其他相關領域,自主擴展更新知識結構。
進入專業基礎課學習,首先引導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中國有一句古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若無興趣,心不在焉,雖學無成。以“單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為例,這是一門軟硬件結合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已在前期學過電路原理、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等基礎課程,有一定的硬件基礎,但很難理解軟硬件結合的概念。在此時授課教師選取合適的企業案例或貼近生活的實例導入,可以播放相關視頻及新聞,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探討系統結構,加深軟硬件結合概念。
專業基礎課是學生深造的根基,只有在掌握這些基本原理之后,才能從更高的層面去設計創新。進階過程的課程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適當調整時刻內容及實踐環節比例。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能力,積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競賽,在高壓條件下鍛煉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初步具有創新能力思維。
進入高年級后,學生的能力已初步顯現,各專業進行能力測試,在實踐環節中根據測試結果合理組隊,針對性的分批指導。處于低段水平的學生,實踐環節以基礎知識鞏固為主進行訓練;處于中段水平的學生人數最多,以就業為宗旨進行不間斷的訓練;處于能力上層的學生著重培養創新能力,配備專業導師,推薦到企業帶薪實訓。
校企合作下的培養模式,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實習三個部分進行具體闡述。
(1)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新生入學后進行專業啟蒙教育,各專業技術協會與對口企業配合進行學科宣傳,多方位開展企業科研項目活動,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度,由企業的優秀畢業生開展分享會,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
(2)企業案例進入課堂。專業基礎教學中引入企業項目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將目前企業中已應用成熟的項目管理方法移植到課堂,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課堂變成分享、討論、答疑解惑的互動場所,基于問題-拋出問題-分析問題-任務拆解-分組開發-整合測試部署,真實項目、真實需求再現,一步一步帶領學生感受場景化學習,打牢數理基礎、打通專業基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假設、主動探究。
(3)校企雙導師制拓寬學科視野。專業教育中校企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具有豐富開發經驗的企業講師進入課堂,突出專業特點,推進學科融合,引導學生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思維,構思、分析一個完整的企業綜合性項目。
(1)實踐基地實現工學交互。實踐教學是創新的源泉,實踐基地是實踐教學的載體,實踐基地的條件直接影響教學實踐質量。充分發揮企業優勢,以實踐基地為依托將高校學生定期送到企業中進行項目實踐。
(2)實踐項目制定遵循“寬口徑”原則。校企雙方根據理論學習進度,針對電信大類和計算機大類的培養方向,大二開始每學期制定一次綜合型的專業基礎實踐方案,實踐內容涵蓋專業基礎課的主要知識點。
(3)充分發揮企業管理工作的優勢。實踐有關的部分業務指導與考核工作,依托企業制定,通過分解難度和模塊,改造出適應不同接收能力學生的實訓方法。實現與市場零距離接軌,根據實踐能力,選拔專業競賽隊伍。
(1)“大工程觀”的學科融合思想。強調“更靈活、更寬廣、跨學科”教育理念,大力推進信息類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2)實習基地實現信息技術融合項目驅動式教學。突破專業邊界,八大專業融合構建“成果牽引、團隊合作、融合互動”為特征的階梯式校企合作的項目式驅動教學,從大三開始,校企雙方每學期制定一次3~4周的綜合性實習,不同專業學生共同組建團隊。
(3)引入嚴格的企業評定標準。實習項目按照企業過程標準,實際完成一個產品或系統,由構思、分析、設計、實現到交付的完整構建過程的訓練,實現專業互補、融通,培養學生能夠與不同專業組成的技術團隊成員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促進職業化思維與行為養成。
學生感受項目開發概念設計到發布的一系列過程,學生在項目中體驗各種角色,以及溝通的重要性。在整個開發迭代周期中不斷圍繞變化的項目需求,集成、驗證,逐漸升級完善個人能力,直至達到企業相應崗位能力標準。根據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發展方向,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并能在行業中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工程崗位(如圖1)。

圖1 進階式教學模式框圖
基于校企協同育人的進階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堅持打破專業壁壘原則,重新設計專業實踐環節。大一新生入學時,對學生進行專業啟蒙教育,為專業打牢數理基礎、利用專業特色協會與對口企業配合進行學科宣傳,多方位開展企業科研項目活動,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度,由企業的優秀畢業生開展分享會,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大二設置專業方向,充分發揮企業優勢,以實踐基地為依托將高校學生定期送到企業中進行項目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拉近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從而更加全面的認識企業,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效融合。從大三開始,每學期制定一次大型綜合性實習,根據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發展方向,實行高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的雙導師制,不同專業學生共同組建團隊,按照企業過程標準,實際完成一個產品或系統,由構思、分析、設計、實現到交付的完整構建過程的訓練。進階式的教學模式大大提升了學生綜合能力素質,實現新工科專業與傳統工科專業的和諧共存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