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鴻林 杰林 璇*
([1]潮州市實驗學校 廣東·潮州 521000;[2]韓山師范學院 廣東·潮州 521041)
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階段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知識抽象,呈現形式直觀,而小學生抽象思維有待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形象直觀的形式呈現抽象邏輯的知識。另外,小學生心智發育尚未成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在數學課堂中學習材料呈現的直觀性就顯得至關重要。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被動式學習、教學方法單一化和教師積極性低等不足,制約了學生主動性、個性化和創造力的培養。
皮亞杰將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幾個具有質的差異的連續階段,即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認知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建構過程,每一階段都是前面階段的發展,又為下一階段發展打下基礎。皮亞杰認為具體運算階段(7歲-12歲)的兒童“形成概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都必須與他們熟悉的物體或場景相聯系,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而形式運算階段(12歲左右)的兒童的思維“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賴”。[1]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有望得以落實,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與靈活的互動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更加容易實現。國家政策也對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改革給出了明確的方向,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2]中強調指出:“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促使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鼓勵教師充分有效的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拓展探索學習”。《規劃》提出我國教育信息化總體發展目標是: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3]也提出“要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成為必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智力水平的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從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發展;低年級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更加依賴事物的直觀展示,一般是從生活場景中獲取經驗;而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開始向抽象思維發展,能接受抽象概念,但思維活動仍離不開具體內容的支持。所以,在講授數學知識時,如果能借助各種多媒體素材,聲情并茂地展現一些具體事物是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記憶從而內化知識的。
微課是一種短小精悍的在線教學視頻,一般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提供給教師教學應用或學習者自學為目的,集圖、文、聲、像為一體,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更有效地傳遞學習內容。微課教學主題突出,教學目標單一,每個微課只講述一個知識點,如重點、難點、易錯點等,使用方便,簡潔高效。微課的長度一般不超過15分鐘,適合人們的視覺駐留規律及認知規律,可用于課前預習、課中展示、課后復習等教學環節,深受師生的喜愛。由于微課具有以上的優點,在國內提出之后就廣受重視,各級各類的微課比賽如火如荼,其中影響面較廣的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舉辦的微課大賽、華師慕課平臺、佛山市舉辦的中小學教師微課作品大賽等。[4]
雖然微課作品呈數量級增長,適合小學數學教學的微課卻少之又少,由于受到播放設備、播放場地的限制和小學生心智不成熟,在學習微課時容易走神或沉迷網絡的擔憂,微課的使用并不能很好地被家長所接受,家校合作效果較差,這也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改革的進展。

圖1 5以內加減法微課
移動微課,強調移動二字,提倡利用移動設備,在家長的陪同下觀看,避免了學生獨自使用電腦等設備,學習流于形式,甚至玩游戲的弊端。另外,移動的優點還在于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由于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學生可在上下學途中,在車里就完成了視頻的觀看,充分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在這里,微課既可以用于課前預習,也可用于教師課中授課,用于學生課后復習,更可用于家長的家庭輔導,而微課的類型并不僅僅是知識點的講述,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根據難題、易錯題、試卷講解等錄制微課,微課的制作不追求高大上,教師可通過網絡搜索下載合適的微課,或者用手機、ipad等常見設備拍攝,生成的視頻短小精悍,方便教師發到家長群或家校平臺。
以小學一年級“5以內的加減法”為例,結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采用故事敘述型微課的制作方法,以講授知識點為最終目的,將知識點與故事情節相結合,順應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講解知識點,配合相應的畫面與聲音,制作成微課視頻。故事場景的設計可以是很靈活的,這就使得我們可以在故事中插入知識點,也可以根據我們想講解的知識點安排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樣,我們也可以在情節中設置一些問題,引導他們主動思考,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點的灌輸。
如圖1所示,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故事情節:一天,小刺猬路過一顆蘋果樹的時候,看到樹上的蘋果又大又漂亮,但是他可不會爬樹呀。于是它去找了爬樹高手小猴子。小猴子答應了他,但是要求摘到的蘋果要兩個人分。小猴子爬了兩趟樹,第一趟摘了三個蘋果下來,第二次摘了兩個蘋果下來,樹上已經沒有蘋果了。兩次的蘋果合起來一共有幾個呢?小刺猬數了數地上的蘋果,1、2、3、5、4、5,一共有 5 個,在小刺猬數蘋果之前,小猴子已經知道一共有幾個蘋果了。因為小猴子學過算術,所以小猴子知道2+3=5,我們來看一下算式,“2+3=5,2和3是加數,5是兩者相加的和,連接2和3的符號是加號,等于號表示得出的結果。”小刺猬和小猴子兩個人都想要蘋果,那要怎么分呢?小猴子說一共5個蘋果,蘋果都是我摘的,所以我要4個,小刺猬算數不太好,于是它想,5個減去4個還有多少個?我們幫小刺猬算一下,“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4和1。5個減去4個,剩下一個,也就是5-4=1,5是減數,1是被減數,連接1和5的是減號,等于號表示得出差是4。”知道自己只能分到一個蘋果,小刺猬說:“可是蘋果是我發現的,如果我不告訴你,你也不知道這里有蘋果啊。”小猴子想了想覺得小刺猬說的也對,于是小猴子說,那我要3個,5-3=2,剩下兩個給你。小刺猬想了想,誰讓自己不會爬樹呢?雖然5個蘋果變成了兩個,但是也好過一個都沒有,于是就同意了。小猴子和小刺猬拿著蘋果高興地各自回家了(見圖 1)。
這個視頻僅3分多鐘,畫面生動活潑,符合一年級小學生的觀賞習慣,在故事中完成了數的認識、5以內的加減法等知識的建構,趣味十足,另外還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了正確的三觀,教學和育人相結合。
這個視頻可用于課前播放,也可用于課中播放,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1)課前教學設計。教師可提前一天,通過微信群或其他的教學平臺,上傳微課視頻,通知家長播放給孩子看,視頻短小精悍、生動有趣,孩子利用等車、飯前、飯后的碎片時間,很快就能看完,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觀看完視頻后,家長再引導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線上作業。教師可以通過問卷星或其他的小程序,編制一份簡短的、基礎的試題,主要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準備情況,因為是一年級的孩子,準備的題目要以圖為主,適應線上答題的特殊要求,題目可包括對“+”“—”“=”的認識、5的分解等,這些題目的難度為“易”或“偏易”,主要是考核學生的知識儲備,教師在學生網上答題后,可通過后臺快速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在第二天的課堂教學中,可有針對性地進行施教,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2)課中教學設計。教師在復習舊知之后,可通過這個視頻來引入新知,由于是在課堂授課,視頻不用連續播放完畢,教師可隨時暫停,隨時提問學生,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回答。例如,當小刺猬發現蘋果樹之后,會怎么做呢?這個時候可以暫停,讓學生來給出方案,這個問題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視頻播放過程中,也可以多次暫停,通過齊答、個別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一起數數,完成對5的分解和建構,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5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移動微課時間短,容量大,學生既可以在上下學途中就完成了觀看,也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學習,還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家長及老師比較認同,配合度高,完成情況佳,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相信隨著移動設備的發展和5G時代的到來,移動微課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