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 要】茶傘舞是淮安市洪澤湖及其周邊地區特有民間藝術。主要集中在淮陰區趙集鎮,已有百余年歷史。它類似二人轉,是三人轉,表演時由兩男一女組成,為邊唱邊跳的形式。經過歷代民間藝人排練演出與實踐,已經形成一定的演出形式,且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是一項極富生命力的自娛自樂性民間舞蹈藝術。現代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給茶傘舞這項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承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應加強對茶傘舞等淮安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承與保護。
【關鍵詞】茶傘舞;三人轉;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148-01
“茶傘舞”是江蘇淮安民間傳統舞蹈,迄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據說,在明清時期河南開封的“滾燈”流傳到洪澤湖地區,后來演變成了“茶傘舞”。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每逢春節和其他重要節日,人們就開始自發按照傳統習慣開展文藝活動,節目形式多種多樣、內容精彩絕倫,尤其是茶傘舞中和耐人回味的故事的高超技巧,用唱跳的形式表現得淋漓盡致,受到廣大群眾熱愛。
一、茶傘舞發展狀況
(一)茶傘舞的興盛
“茶傘舞”中的“茶傘”是指女演員手持的道具油紙傘。在洪武年間,朱元璋令劉伯溫帶領眾人把家鄉的淮河治理得有條不紊,為淮河兩岸人民造福。當地群眾為了感謝劉伯溫,特制兩簍茶葉,并合送了“萬民傘”,但被劉伯溫婉拒了。后來,沿淮的群眾仿照“萬民傘”做了七十二把傘。每逢春節和農閑,百姓在劉伯溫親自創編的鑼鼓曲牌的伴奏下共同玩耍,并把這種傘稱為“茶傘”。
(二)茶傘舞的衰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思想不斷進步,網絡科技產品出現,人們已不像以前那樣逢年過節集聚在街頭看茶傘舞這類具有民間特色的藝術表演了,而是沉迷網絡虛擬空間。更沒有多少人愿意編排和表演這種民間舞蹈,因此茶傘舞在近幾年已從興旺走向衰落。
二、茶傘舞的特征
(一)茶傘舞的基本內容
“茶傘舞”在演出時由兩男一女組成,三個人同時登臺演出。女主角不僅要俊俏靚麗還要伶牙俐齒,兩位男主角也要風流倜儻、精明干練。
(二)茶傘舞的道具、音樂和服飾
道具:一把茶傘,一般為黃色或紅色,一方紅綠綢巾。
音樂:由于茶傘舞主要以唱跳形式出現加之以前民間樂器比較有限且沒有擴音器,所以它主要用鑼鼓伴奏,同時還有伴唱來增強音量和氣勢。
服飾:女子身著唐裝,男子身著便裝(腰間紅綢帶,頭扎白毛巾,雙手各執一方紅綠綢巾)。
三、茶傘舞的價值
茶傘舞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一)茶傘舞具有歷史價值。茶傘舞展現了洪澤湖地區的集體生活,并反映了該地長期流傳的人類文化活動與成果。它以其民間與口傳的歷史文化價值,彌補了官方正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人們更全面、更真實地認識歷史文化。
(二)茶傘舞具有藝術價值。首先,茶傘舞中有許多藝術創造,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類似二人轉是三人轉的形式,由兩男一女組成,唱跳結合,手中都有道具)。無與倫比的藝術技巧能深深打動觀眾的心靈、觸動其情感。茶傘舞的藝術作品可以讓我們形象地看出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與生活習俗,甚至他們的思想感情、藝術特征和成就。
(三)茶傘舞具有科學價值。茶傘舞在演出時講述的語言和故事內容多少會有一些不人道、不科學的東西,也有陳規陋習。但是它們可能反映了當時當地人的思想認識水平和生活情感態度以及科學認知等一些社會歷史內容,因此具有一定科學價值。
(四)茶傘舞具有社會價值。在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個體價值的實現和個體利益與欲望的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有些人唯利是圖,為了金錢和利益,不講道德、不講誠信,敗壞社會風氣也破壞了社會和諧,為此我們應該倡導傳統倫理道德,發揚優良的傳統美德。而像“茶傘舞”就含有大量傳統倫理道德資源。在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摘取、發揚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將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
(五)茶傘舞具有經濟價值。我們應加大對“茶傘舞”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投入,同時擴大宣傳力度,給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的傳承人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讓其更好地發展,給社會帶來更多經濟文化價值。
四、茶傘舞的傳承保護措施
“茶傘舞”日趨冷落,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亟需傳承和發展。我們應如何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藝術呢?要使“茶傘舞”文化重新煥發生機,至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緩解“茶傘舞”文化后繼乏人的困境。我們應繼續挖掘和保護現有的民間藝人,對曾經參與排練和演出的茶傘舞老一輩民間藝人進行走訪調查,把茶傘舞的劇目記錄下來,服裝、道具和音樂等都整理出來。
(二)加大宣傳力度,在重要節日組織演出,讓更多的人了解并熱愛茶傘舞。
(三)政府應加強對“茶傘舞”的扶持力度,為茶傘舞文化發展創造寬松的氛圍。同時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出臺針對茶傘舞的保護法規和扶持政策。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 .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5-6.
[2]明文軍.東方舞蹈文化比較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53-156.
[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經濟觀察報,2006,(17):44.
[4]王寧寧,江東,杜曉青著.中國舞蹈史[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12-114.
[5]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