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南京絨花與揚州絨花的真假風波,讓揚州絨花飽受爭議,其實二者皆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絨花制作技藝”的成果。如何提高揚州絨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社會大眾對揚州絨花的關注度,找到揚州絨花的創新生成方式,在創新的同時守住傳統的魅力,這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更是具有獨特魅力的名片。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的愿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揚州絨花,不僅僅是一項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關鍵詞:揚州絨花;南京絨花;創新;傳承
電視劇《延禧宮略》熱播,劇中富察皇后發現后宮奢靡浪費,因此提倡節約用度。她“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佩戴的“通草絨花”得到了廣大觀眾的關注?!巴ú萁q花”是一類手工假花的總稱,通草花的主要原材料是中藥材通草,絨花的主料是優質蠶絲。它們的用料簡單、價格低廉,但做工精細,因此不失皇家氣度。絨花諧音“榮華”,更有著吉祥富貴的寓意。
劇中演員佩戴的絨花是南京絨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和他的兩個徒弟根據劇組提供的、故宮現有清代皇室發飾收藏款的圖片精心制作的。社會大眾關注傳統工藝,原本是件好事,卻不曾想使得南京絨花與揚州絨花之間有了摩擦。起因是一家名為“揚州絨花”的淘寶店店主,抄襲了趙樹憲老師的作品并冒名了揚州絨花傳承人的身份。一時間,揚州絨花抄襲南京絨花的說法被廣泛傳播,甚至以訛傳訛出現了“揚州絨花是假冒的,南京絨花才是正牌”的謬論。
中國制花分為北京京花和南方絨花兩大流派,其中南派以揚州和南京為代表,最早在唐朝就直供宮廷。南京絨花與揚州絨花屬同一絨花制作流派,從制作工藝上也很難分得清是南京絨花還是揚州絨花。因此,揚州絨花是“假冒貨”的說法是人們對于揚州絨花的誤解。淘寶店“揚州絨花”不能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絨花,更不能代表揚州絨花千年積累下來的文化底蘊。
揚州作為全國絨花發源地之一,已經傳承和發展了千百年,一直保持著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早在唐代,揚州絨花就已經作為“宮花”貢品上貢朝廷。宋王觀的《芍藥譜》中記錄了“揚人無貴賤,皆戴花”,說明人們對絨花的需求量非常大,超過當時任何一種工藝品。因此,絨花產業也越來越繁榮。元、明朝代時,人們對絨花有了多樣化的需求,產生了豐富的絨花品種。人們根據不同的時節,制作不同題材內容的絨花。到了清初,揚州形成了以絨花為主,通草花、絹蠟花、紙花等多種形式的工藝花生產。揚州絨花艷麗多姿,卻艷而不俗;優美動人,卻美而不嬌,世人稱之為工藝品中的“小家碧玉”。美國副總統布什在參觀揚州絨花表演時,也贊嘆揚州絨花:“這是很迷人的藝術”。
一、揚州絨花的研究現狀
關于絨花的研究不算多,主要研究的時間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和2000年以后。第一個研究時間段,絨花行業繁榮,主要研究集中在絨花的造型藝術、佩戴習俗、絨花的創新動態上;第二個研究時間段,絨花被申報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開始關注這一亟需保護的傳統工藝。眾多研究中關于揚州絨花的研究卻只有1篇,相對于南京絨花的13篇,顯然揚州絨花沒有受到更多的關注。
二、揚州絨花的非遺傳承人
揚州絨花的非遺傳承人是楊家惠。和許多非遺代代相傳不一樣的是,楊家惠的手藝并非家傳。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將民間的制花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揚州制花工藝廠。楊家惠的父母都在制花廠工作,因此楊家惠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絨花。絨花的制作工藝復雜,制花廠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所以對整個絨花制作過程熟悉的人很少,也成為后來揚州絨花文化傳承的先天阻礙。1979年,楊家惠進入揚州市制花廠工作,師從王繼康、倪俊生、徐壽芝等,學習了許多絨花制作的傳統技法。因此,她對絨花制作的各個程序都有很高的造詣。
到了20世紀90年代,塑料花給絨花帶來了市場沖擊,各種毛絨類工藝品也開始進入機器化大生產階段,絨花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揚州制花廠也是每況愈下,楊家惠夫婦辭去了制花廠的工作,開始創業。傳統的小雞小鳥價格低,銷售渠道少,他們的日子過得很艱難。楊家惠開始進行產品創新、放寬眼界、緊跟市場流行。2000年,楊家惠帶著她的創新產品參加了廣交會,受到了很大的關注,她的“佳惠工藝品有限公司”開始走上正軌。光靠產品品種樣式的創新還不夠,傳統絨花的制作過程非常繁瑣,無法使用機器生產,只能純靠手工制作,需要耗費較高的人力成本,這對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有很大影響。因此,她對工藝進行了簡化,用現代的毛絨布代替傳統的絨花,以適應大規模的生產。楊家惠說:“絨花工藝非常復雜,往往一件作品至少要花費三四個月。不過由于市場的萎縮,現在專職做絨花的人寥寥無幾,而我也在制花的同時逐漸轉型?!?/p>
但是,楊家惠也沒有拋棄傳統的絨花工藝。為了傳承這一技藝,楊家惠一直堅持制作傳統絨花作品。2011年,她創作的絨花掛屏作品《錦繡前程》在“第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銀獎。這件作品采用傳統的優質蠶絲為原料,通過煮絲、染色、燒絲、捻絲、搓條、熨絨、打尖、傳花等復雜工藝制作而成,整件作品使用了6856根絨條。
三、揚州絨花的工藝發展
絨花的原材料主要是優質蠶絲,輔助材料為經過軟化及表面處理的銅絲,工具則包括刷子、剪刀、鑷子,俗稱“絨花工具三件套”。制作絨花的材料易得,而手藝難得,制作絨花工序復雜,且需要制作者的耐心和細心。第一步:劈絨。制作絨花,事先會根據需要將蠶絲染成五顏六色備用。將同一種顏色或者不同顏色的染色蠶絲排列在一起,用刷子刷去蠶絲表面的絨毛,到蠶絲表面光滑為止。第二步:下條。用表面經過處理的銅絲固定兩端,剪出所需要的寬度。然后,搓攆出圓柱狀絨條。第三步:打尖。根據需要用剪子在絨條上剪出所需的造型,比如,將兩端剪成圓錐、鈍角、銳角、半圓等形狀。第四步:傳花。用鑷子對打過尖的絨條進行造型,做出一朵花的基本單元。傳花環節復雜,直接影響絨花作品的最終造型。最后,再將這些基本單元組合拼裝在一起,有時需要用膠水對局部進行固定。
傳統絨花,多做鬢花和裝飾用,通常被稱為“頭戴絨花”,電視劇中的頭飾屬“第一代絨花作品”。第二代絨花是王以仁創作的立體絨花,被稱為“案頭小品”。他將鳥獸魚蟲的形象與各種花卉相結合,造型和色彩上更加豐富多彩。第三代作品是“絨花掛屏”。用浮雕、半立體浮雕技法將絨花設計進畫面,裝入屏框,制作成掛屏作品。第四代絨花最為復雜,是著名絨花藝人王繼康制作的“絨制盆景”,自然生動、色彩濃淡相宜。這種絨制盆景借鑒了揚州園林和揚州派盆景藝術,以仙人掌、仙人球等小盆栽植物為題材,用絨花材料和其他材料結合制作。
四、揚州絨花的傳承現狀
揚州絨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南京絨花的開發傳承方式不同,更多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并非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導,是在長期的消費市場中摸索出來的。這樣有利于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調整短期內的產品定位,有針對性地制作現代絨制工藝品。
但揚州絨花開發的劣勢也十分明顯。一是揚州絨花的工藝大幅度下降。為了節約成本,將傳統制作工藝步驟縮減,輔料用低價的現代布藝替代,從而失去了絨花傳統手工工藝的獨到魅力。二是市場狹小。絨花制作工藝復雜,完全依靠手工制作,無法用機器代替進行大規模生產,因而耗時長,成本高;絨花的售價也比較高,但是實用價值相對比較低,所以人們更愿意去購買物美價廉的其他品種的假花。三是和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揚州絨花缺乏年輕一代的傳承人,技術面臨斷層。四是缺乏創新,產品定位不清。到底是傾向量大價低、生產藝術價值小的絨花玩具,還是堅持傳統風格的中高端客戶,追求質量、量小而精。揚州絨花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印象。
五、揚州絨花的創新生成路徑
揚州絨花的傳承相較于南京絨花確實有很多不足之處。結合南京絨花的發展優勢,我們需要探索揚州絨花的創新生成方式,提升揚州絨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揚州絨花創新與傳統的和諧發展。
(一)培養傳承人??梢韵蛏鐣蟊姲ㄇ嗌倌陚魇趥鹘y的絨花技藝,讓他們親手制作,從而達到傳承的目的。
(二)加大政策扶持和宣傳力度,包括開展專業展會、參與商業活動、開設公益講座、開設體驗課程等。
(三)博物館化保護。南京絨花有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絨花工作室”,可以看到趙樹憲師傅的精湛技藝。揚州的雙博館也可以進行效仿,利用現代科技,采集絨花多種形式的信息,存儲音頻、視頻、圖像、資料等,建立數字化的絨花檔案。
(四)產品與現實生活脫節,不符合當代審美生活標準。揚州絨花需要進行產品創新,融合現代元素,制作有別于傳統絨花的絨花文創產品;融入美學特征、人文主義、文化元素,在滿足實用性需求的同時,也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
(五)揚州絨花若采用手工操作、制作精良,那么藝術價值就高,但耗時耗工。若以流水生產的方式制作,藝術價值就會大幅度降低。是完整保持傳統手工藝的原有特性,還是適當改變傳統手工藝以迎合市場需求,需要在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六)建立非遺基地。2017年,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學院在莫愁中等專業學校新校區揭牌,開設了“南京絨花”“云錦”等十幾門制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技工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培養工匠精神。揚州絨花缺乏這樣一個學習的平臺。
(七)拓寬銷售渠道。銷售渠道包括:門店、博物館、文化館、展覽館等定點代售、第三方包銷(經銷商代理、企業禮品定制等)、線上電商平臺等。
六、結語
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更是一張具有獨特魅力的名片。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的愿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揚州絨花,不僅僅是一項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參考文獻:
[1]楊英.論南京絨花的保護[J].裝飾,2007(3):96-97.
[2]董靜.南京絨花的歷史與傳承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8.
[3]張文珺.論南京絨花的博物館化保護[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2):68-70.
[4]周遨.南京絨花的制作工藝及其價值研究[J].大眾文藝,2012(8):179-181.
[5]安然.南京絨花市場化運作探析[J].大眾文藝,2013(2):280-281.
[6]鄧小玉.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以南京絨花為例[J].大眾文藝,2016(12):2-3.
[7]封榕云.從揚州絨花生存現狀看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大眾文藝,2016(6):3.
[8]周尚.南京絨花的裝飾設計及文化內涵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7.
作者簡介:陳星宇,揚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