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康桐,吳玉秀,王弟海
(天柱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貴州 天柱 556600)
水稻是天柱縣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缽盤育苗拋秧栽培省工省力,一般不會影響水稻產量[1-3]。為水稻缽盤育苗、拋秧栽培技術應用提供科學依據,進行了缽盤秧苗不同拋秧密度試驗,現將農藝性狀與產量差異報道如下,供生產參考應用。
試驗在天柱縣高釀鎮高釀村新民組楊庭坤的責任田進行,面積1 067.2 m2,前作為冬閑,肥力中等,排灌方便,海拔610 m,土壤質地為粘壤。
供試水稻品種為宜香2115,采用缽盤方式育秧。于2017年4月28日播種育秧,5月15日秧拋大田。拋秧時秧苗葉齡3.59葉、株高17.4 cm、綠葉數4.1葉、根莖粗0.4 cm、分蘗數0.3個、白根10.6條。
試驗設處理A密度 7 000穴/667m2(每小區315穴)、處理B密度9 000穴/667m2(每小區405穴)、處理C密度11 000穴/667m2(每小區495穴)、處理D密度13 000穴/667m2(每小區585穴)4個拋秧密度,每處理3次重復,共12個小區,小區面積30 m2(6 m×5 m),隨機區組排列,重復間設走道50 cm,小區外設置保護區1 m。
試驗田一犁二耙。每667 m2用N∶P2O5∶K2O為8∶5∶9的金正大控釋肥40 kg、有機質≥40%的生物有機肥100 kg作基肥。5月23日結合除草,用撒成金(除草劑與肥料混合配制的)10 kg/667m2進行第1次追肥,7月26日用氯化鉀10 kg/667m2進行第2次追肥。6月9日用富士一號殺菌劑、蚍蚜酮氟啶蟲胺晴、四氯蟲酰胺預防稻瘟病、稻飛虱、卷葉螟等1次,7月14日用殺苗劑烯肟戍唑醇、殺蟲劑、短穗桿菌、烯啶、蚍蚜酮防治稻瘟病和蟲害1次,8月11日用稻瘟靈預防穗頸瘟、用烯啶早胺防治褐飛虱1次。
試驗于9月23日收獲。收獲時每處理取連續的5穴稻株考種,各小區單收計產。
從表1可知,拋秧密度對水稻株高、穗長、總粒數、千粒重影響不大,對結實率和有效穗影響較大。結實率是處理D<處理B<處理A<處理C,最低的處理D較最高的處理C低8.83百分點,相差顯著,處理D、處理B、處理A間差異不大;有效穗是處理D>處理C>處理B>處理A,隨密度增大而增加,最高的處理D較最低的處理A多19 395穗/667m2。
表1 不同拋秧密度水稻的農藝性狀
從表2可見,水稻產量是處理D<處理A<處理B<處理C,處理A較處理D增加0.70百分點。處理B較處理D增加4.93百分點,處理 C較處理
D增加7.63百分點,處理 C與處理D、處理A間產量差異顯著、與處理B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說明拋秧密度對水稻產量影響較大。
表2 不同拋秧密度水稻的產量
試驗結果表明,缽體育苗拋秧栽培密度對水稻株高、穗長、總粒數、千粒重影響不大,對水稻結實率、有效穗、產量影響較大。在天柱縣高釀鎮耕地條件下,缽體育苗拋秧栽培以密度11 000穴/667m2的產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