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花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婦幼保健院 淅川474450)
隨著剖宮產手術應用率的提升,剖宮產瘢痕憩室的發病率也不斷提升,臨床表現為月經異常、下腹痛及不孕等。 宮腔鏡及經陰道手術均是較為常用且效果較好的治療方式,但關于兩類手術方式的效果差異爭議較大[1~2]。 本研究選取我院60例剖宮產瘢痕憩室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剖宮產瘢痕憩室經陰道手術切除與宮腔鏡下電切手術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剖宮產瘢痕憩室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A 組(宮腔鏡下電切手術組)和B 組(經陰道手術切除組), 各30例。 A 組年齡25~46歲,平均(32.2±5.8)歲;剖宮產次數1~3次,平均(1.8±0.3)次;距前次剖宮產時間7.0~45.5個月,平均(20.3±3.3)個月。 B 組年齡25~47歲,平均(32.5±5.6)歲;剖宮產次數1~3次,平均(1.9±0.2)次;距前次剖宮產時間7.0~47.0個月,平均(20.5±3.1)個月。兩組患者年齡、剖宮產次數及距前次剖宮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剖宮產導致的瘢痕子宮憩室;均經陰道超聲檢查,確定子宮瘢痕憩室殘余肌層厚度≥3mm,符合手術指征;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生殖系統疾病者;合并感染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合并認知功能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 A 組行宮腔鏡下電切手術,常規術前準備及麻醉后,采用膀胱截石位,金屬導尿管排空膀胱。 使用10號擴宮棒擴張宮頸,置入宮腔鏡,對整個宮腔、憩室及周圍組織進行仔細探查,暴露憩室,宮腔鏡下電切憩室下方邊緣至與憩室底部平整;完整電凝憩室底部黏膜。留置導尿,手術結束。B 組行經陰道手術切除,常規術前準備及麻醉后,采用膀胱截石位。 金屬導尿管排空膀胱。 陰道拉鉤置入陰道,暴露宮頸,宮頸鉗鉗夾宮頸上唇并向下牽拉暴露出陰道前穹窿, 于宮頸陰道間隙予稀釋腎上腺素(0.3mg:NS100ml)局部浸潤,水壓分離膀胱宮頸間隙。 在宮頸鉗夾持處上方的2cm 處橫行切開陰道壁,進入膀胱宮頸間隙,用手指向上方及雙側推開膀胱,至膀胱腹膜返折。剪開腹膜,置入陰道拉鉤,于子宮峽部水平見子宮剖宮產疤痕組織, 探針探入宮腔確定前壁剖宮產瘢痕憩室位置并從最薄弱處穿出,沿該處切除周邊疤痕組織約2cm×0.5cm, 檢查切口周圍剩余的組織, 在探針指引下使用1-0微喬線間斷縫合子宮創面, 再連續褥式縫合子宮切緣外層加固。 檢查推開膀胱創面無活動性出血點, 縫合腹膜。 以2-0薇喬線連續縫合陰道壁。 檢查創面無出血,予留置尿管,陰道放置碘油紗3條,手術結束。兩組的其他治療均相同。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2)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憩室深度、長度及寬度、子宮瘢痕憩室殘余肌層厚度。
1.5 評價標準 術后3個月評估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 治療后經期顯著縮短,達到正常范圍,影像學檢查示憩室消失為痊愈;治療后經期顯著縮短,影像學檢查示憩室明顯減小為有效; 治療后經期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均未見明顯改善為無效[3]。痊愈+有效=總有效。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B 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A 組的8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手術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比較 B 組手術時間短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肛門排氣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肛門排氣時間(h)A 組B 組30303.35±0.503.29±0.42 tP 41.36±3.9632.35±3.689.1280.0000.5030.308
2.3 兩組憩室深度、長度、寬度及子宮瘢痕憩室殘余肌層厚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憩室深度、長度、寬度及子宮瘢痕憩室殘余肌層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憩室深度、長度及寬度均小于治療前,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子宮瘢痕憩室殘余肌層厚度均大于治療前,且B 組大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憩室深度、長度、寬度及子宮瘢痕憩室殘余肌層厚度比較(mm,±s)

表3 兩組憩室深度、長度、寬度及子宮瘢痕憩室殘余肌層厚度比較(mm,±s)
組別 n 時間 深度 長度 寬度 子宮瘢痕憩室殘余肌層厚度A 組B 組30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51±0.5310.66±1.233.55±0.6013.25±1.68 t 兩組治療前P 兩組治療前t 兩組治療后P 兩組治療后9.32±1.153.73±0.399.50±1.093.68±0.380.6220.2680.5020.30815.22±1.835.72±0.6015.36±1.905.66±0.620.2900.3860.3800.35213.61±2.216.06±0.7513.80±2.176.01±0.720.3350.3690.2630.3960.2730.3926.8130.000
剖宮產瘢痕憩室在臨床較為多見,主要為剖宮產愈合不佳而導致,且憩室的存在可導致經期延長、經血積聚及不孕等不良影響,因此剖宮產瘢痕憩室的受重視程度不斷提升[4~5]。 臨床多采用切除修補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其中經陰道、宮腔鏡及宮腹腔鏡手術是常見的應用方式,上述手術方式主要存在對機體創傷程度及治療效果等多個方面的爭議[6~8],鑒于此種情況,經陰道手術切除與宮腔鏡下電切手術作為應用率極高的兩類手術方式,對其進行綜合療效的比較十分必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剖宮產瘢痕憩室經陰道手術切除與宮腔鏡下電切手術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經陰道手術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效果及手術時間更具有優勢,但在肛門排氣時間及治療后憩室深度、長度及寬度方面,兩類治療方式的差異并不顯著,說明經陰道手術切除更為適用于剖宮產瘢痕憩室的治療,分析原因在于經陰道手術切除的創傷控制較好,對瘢痕憩室組織的切除更為徹底,有利于子宮下段薄弱部位的修復[9~10]。而宮腔鏡在切除憩室組織方面存在不足,對于病灶根部肌層內的組織切除效果不佳,導致其治療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11~12]。 但是本研究中兩類手術方式治療前后的憩室深度、長度及寬度未見差異,可能受樣本量及影像學檢查方式影響,提示進一步大樣本量研究的必要性, 但是治療總有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應用價值。綜上所述,剖宮產瘢痕憩室經陰道手術切除術療效較好, 且經陰道手術具有操作簡便等優勢, 在剖宮產瘢痕憩室患者中具有相對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