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民 李偉 胡鵬程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中醫院普外科 撫州331899)
胃癌患者在圍手術期最常見的并發癥為靜脈血栓。 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出現的惡性腫瘤,在臨床上威脅性較大,當惡性腫瘤細胞膜出現凝血酶時,會引發血小板不斷積聚并沉積在血管內膜上,出現不同程度損傷,血小板及腫瘤細胞之間相互作用會形成靜脈血栓[1~2]。 本研究旨在探究胃癌圍手術期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特征及其危險因素。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男65例、女55例,年齡61~93歲、平均年齡(71.05±8.75)歲。 均經病理組織檢查并診斷為胃癌,無深靜脈血栓病史,臨床資料完整。
1.2 研究方法 將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并整理, 包括性別、年齡、姓名、身體質量指數(BMI)、現病史、既往史(是否合并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外傷)等相關指標;調查患者胃癌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記錄等;行胃癌圍手術期靜脈血栓診斷,結合臨床癥狀及相關的輔助檢查。 輔助檢查:儀器應用多普勒超聲、血漿D-二聚體測定、CT 靜脈成像、MRI 靜脈成像、血管造影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圍手術期靜脈血栓形成的潛在危險因素,將存在顯著差異的單因素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多因素分析進行Logistic 多元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手術期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分析統計分析引發胃癌圍手術期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年齡、BMI、高血壓、吸煙、術后并發癥、手術時間、術后使用止血藥、職業、術后活動、手術方式等危險因素是造成胃癌圍手術期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分析[例(%)]
2.2 多因素回歸分析 將存在顯著差異的單因素導入Logistic 回歸模型中,發現年齡≥60歲、BMI≥25kg/m2、術后并發癥、高血壓、手術時間>3.5h、術后使用止血藥為靜脈血栓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多因素回歸分析
3.1 危險因素分析 靜脈血栓是由于血液在靜脈腔內異常凝結而出現的靜脈回流阻塞性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圍手術期并發癥[3~6]。 靜脈血栓急性期時會出現栓子脫落,增加肺栓塞發生風險,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7]。 目前,臨床上胃癌圍手術期患者出現靜脈血栓概率較高,因此,針對胃癌患者對其圍手術期進行早期干預至關重要。 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體質量指數、高血壓、吸煙、術后并發癥、手術時間、術后使用止血藥、職業、術后活動、手術方式等危險因素是造成胃癌圍手術期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經Logistic 分析顯示,年齡≥60歲、BMI≥25kg/m2、術后并發癥、高血壓、手術時間>3.5h、術后使用止血藥為靜脈血栓的獨立危險因素。
3.2 臨床特征分析 患者出現肢體疼痛、腫脹,且越活動肢體疼痛感越強烈,嚴重者還會出現體溫升高、心律不齊等,皮膚呈青紫色,皮溫較低并伴有水皰,更有甚者可能發生休克。 下肢深靜脈血栓常見的臨床特征為不同程度水腫、疼痛、膚色暗、持續高熱;且越活動患者肢體疼痛、腫脹感越嚴重,當患者出現全部血栓堵塞時,患肢巨痛,皮膚呈現青紫色。為了降低靜脈血栓發病率,應根據危險因素進行相應早期預防措施,改善患者預后,不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大幅度提升還會降低患者的經濟壓力,及早的診斷預防與治療同時配合相關藥物治療,降低靜脈血栓的形成率。 高齡患者基礎疾病較多,易出現血管內皮損傷,且術后恢復速度較慢,運動時間較少,且高齡患者血管壁彈性較弱,血管內很容易出現促凝藥物導致的血液粘稠,靜脈瓣膜功能大幅度減退;高血壓患者血管長期處于高壓狀態,血管內膜性能變弱,同時持續血壓較高會影響其他重要器官;吸煙、術后并發癥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使臥床時間增多,活動量隨之減少,血液流動較慢,極易形成血栓;術后感染還會釋放大量的炎癥介質,致使內皮損傷,縮短形成血栓的時間;手術時間大于3.5h 會增加風險,手術時間長,麻醉時間也會增加,術中麻醉會造成血管損傷,血液凝固加快,手術風險提高。 以上原因可提高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病率[8~10]。 綜上所述,胃癌圍手術期常見的并發癥為靜脈血栓, 危險因素較多,控制可控的危險因素,提早預防并改善預后是臨床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