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智承,張福恒,張偉,劉軍漢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九七一醫院 骨科二病區,山東 青島 266000)
膝關節骨創傷疾病在臨床上屬于高發性的骨科疾病,運動或者是交通事故為誘發該病癥的重要性原因,膝關節位于人體組織中的特殊性部位,該位置生理結構復雜,若出現有骨創傷癥狀時,將對機體的運動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該病癥的治療效果將關乎于患者的生活質量[1]。以往臨床上常實施開放性手術來治療該病癥,此治療方式創傷性較大,將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且會增加其發生不良并發癥的機率,經研究證實[2],實施關節鏡微創技術將有效減少對患者的創傷性,治療預后效果較好,基于此,本文對給予膝關節骨創傷患者實施常規手術與關節鏡微創治療技術后的效果進行了觀察,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30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以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65例?;举Y料:對照組:男40例,女25例,年齡35-65歲,平均(39.4±5.4)歲;對照組:男38例,女27例,年齡38-68歲,平均(39.7±5.7)歲,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與膝關節骨創傷診斷標準相符患者;符合手術指征患者;年齡范圍在20-50歲之間的患者。排除標準:出現血管系統及神經系統損傷的患者;合并嚴重性基礎性疾病患者,例如高血壓及糖尿病等;肝腎功能障礙患者[3]。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手術,即先對患者進行全身性麻醉,而后放置止血帶,并使用生理鹽水對其病灶位置進行灌注沖洗,同時對其骨創傷部位進行復位,借助于支架對其骨創傷位置進行固定。研究組患者實施關節鏡微創治療技術:先對患者的骨創傷嚴重程度進行評估,以準確性判斷其骨折及損傷位置,利用支架對患者的膝部進行保護,并擇日實施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時,先對患者行腰硬聯合麻醉,置入止血帶,選擇在膝關節外側行手術切口,利用生理鹽水將切口位置沖洗干凈后放置關節鏡鏡鞘,另選膝關節內側行切口,置入鏡子,而后對患者的骨創傷處韌帶、損傷組織、半月板及軟骨切口進行細致的觀察,并對這些組織進行修復,游離碎片,利用絞索卡壓對半月板行復位操作。針對于脛骨平臺Ⅰ或Ⅵ骨折患者實施擠壓復位及拉力螺釘固定的方式,而對于Ⅱ或Ⅲ型患者應先在其平臺處行切口操作,而后對分離骨塊及塌陷軟骨行擠壓復位操作,利用克氏針完成固定,置入植骨,以對塌陷位置起到支撐的作用,并用拉力螺釘進行固定。固定后應使用支架保護患者的膝關節,并待其骨折愈合后開展康復鍛煉[4]。
1.3 觀察指標。觀察指標包括有手術治療情況、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率,其中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用Hohl評分評定,該評分為膝關節功能評分,滿分為30分,分值高低與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情況呈正比關系[5]。
1.4 統計學分析。P值用SPSS 22.0軟件計算,計數及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及計算方式為:前者用%表示,用χ2計算;后者用()表示,用t計算,統計學差異評判標準為:P<0.05。
2.1 手術治療情況及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治療情況及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手術治療情況及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表1 手術治療情況及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Hohl膝關節功能評分對照組 65 110.32±11.38 260.52±18.35 14.85±4.34 20.4±4.8研究組 65 76.96±9.36 120.39±10.92 9.63±2.76 25.6±4.3 t - 18.2531 52.9078 8.1825 6.5054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
2.2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近些年來,隨著建筑及交通傷事業等的發展,使得膝關節骨創傷病癥患病數量逐漸增多,受骨創傷部位較為特殊的影響,導致將對患者正常的運動功能造成一定的障礙,對于該病癥的治療,臨床上多以復位后固定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考慮到膝關節的特殊性,若手術質量較低,將可能會影響到患者正常的工作及生活,所以,如何為該病癥患者選擇科學的手術治療方式十分重要。
以往臨床上多實施的傳統手術需在患者髕骨位置切開一道切口,以暴露其關節腔及骨折部位,進而在視野廣闊的情況下完成受損組織修復治療,此治療方式雖然有效,但是易對患者造成二次損傷,致使影響其術后康復效果。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眾多醫學學者發現[6-7],在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病癥的過程中實施關節鏡微創技術將有效降低手術創傷性,提高手術預后效果,與常規手術治療方式相比,關節鏡微創技術可保障手術視野的清晰性及開闊性,這將方便于手術醫生精準完成手術操作,避免對患者的膝關節組織造成不必要的二次損傷;該類手術并不需要充分暴露患者的關節腔,這不僅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可降低其術后發生感染并發癥的機率;同時該手術治療技術還將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術后疼痛感,且較小的切口還將縮短其術后住院時間,節省醫療成本,促進其術后膝關節功能的盡快恢復。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關節鏡微創技術后,患者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膝關節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驗證了上述言論。
綜上所述,關節鏡微創技術可有效降低手術創傷性,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其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