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濟困醫院 設備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當前,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醫院要想求生存謀發展,只有在提高醫院服務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增加醫療收入才能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而購置、使用具有領先技術水平的醫療設備是增強醫院治療能力、提升醫院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最直接手段。隨著醫院規模的擴大,醫療設備資產的增多,相應的設備及附屬耗材的維護、管理、資產處置等工作也變得越來越繁重和復雜,傳統的手工統計式的管理方式不僅效率低下,查詢困難、無法追溯管理、無法參與績效考核;而且很難做到“科學、有序、有效、全面、直觀”的管理,顯然已經不能滿足設備科日益繁雜的工作需求。綜上所述,實現對醫院設備科進行行規范化、科學化、全程化、精細化管理,保障醫院設備的運行效率,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優化醫療設備資源配置,規避資產運行風險,加強設備科風險防控是當前擺在醫院設備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利用信息化搭建一個與醫院發展規模相適應、規范并優化工作流程、有效促進管理水平提升的““醫療設備管理平臺””是破解設備科日常管理難題、積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的創新手段,也是推動醫院整體效益提高的重要舉措。
通過搭建符合醫院設備科管理需求的專業級“設備科管理平臺”,打造數字化設備科。系統應該實現如下功能:
A.規范設備科、臨床科室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系統采用全流程導航,將設備科日常管理工作,按照軟件流程圖的形式進行管理[1],對設備從申購計劃、論證、審核、招投標、采購、運營、成本核算、效益分析、付款、維修保養、淘汰報廢、資產清查、調配、資產檔案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數字化管理,規范并優化設備科工作流程,明確崗位工作要點,劃分工作權限,使得設備科的管理架構清晰、工作職責井然有序,有效提升日常工作效率;
B.規范并優化醫療設備的日常維修、保養管理,降低設備運營成本。提高醫療設備管理效率,對設備的使用、質量、服務等方面的指標自動進行量化統計,對醫療設備的維護、維修情況進行綜合統計分析,降低維修消耗,延長醫療設備的使用壽命;量化維修、維護人員的績效考核;
C.加強對醫療設備資產的管理對設備的購置、使用、效益分析、盤點、折舊、報廢、處置等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監控管理,貫穿資產整個生命周期,有效防范資產流失,保障資產安全;
D.健全醫學裝備檔案管理制度。完備的電子檔案實現了對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監管,通過對設備建立電子檔案,對設備的申購資料、維修資料、技術資料以及采購、評價、驗收過程中的合同、報告等文檔進行規范管理。結合“條碼資產巡檢系統”,有效提升質控工作效率,保證質控有效性和普及性[2];
E.建立實時、動態的庫存監控機制,規范儀器設備附屬耗材、器械采購流程解決庫存積壓、庫存過剩、庫存不足等常見庫存管理問題,自動生成訂單,實現庫存預警機制,進行庫存動態管理。對科室申購、審批、詢價、采購、領用進行數字化管理,使設備附屬配件、耗材、器械采購流程規范、科學、有序;
F.建立高值耗材“精確控制,110000%跟蹤”平臺醫療設備附屬配件、耗材、器械管理系統做到“精確控制,100%跟蹤”。針對目前管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系統采用兩個管控點進行嚴格把關,即設備科管控質量、財務科管控付款,從而實現流程的優化管理。具體實現以下三方面要求:
1.1 杜絕安全隱患。在系統中,設備科可以隨時對過期的“三證”進行篩查[3],變“三證”的靜態管理(保存在檔案袋中)為動態管理;使用部門使用前,對過期的三證系統也會進行實時提醒;而對于沒有進行安全備碼的設備、器械、耗材、器械,財務系統將拒絕付款。
1.2 加強效益核算分析。醫療設備成本核算、固定資產折舊,是控制可變成本的重要環節。大型設備的收入與支出管理,設備月份、季度效益對比分析,系統實施后,成本的采集更加真實,效益分析更趨向于真實,為醫院加強成本控制提供了有利的基礎環境。
1.3 提高工作效率。從備貨到付款實行網上一條線軌道化流程,操作簡單,節約時間,設備科入庫信息隨時取調核查,讓工作人員從繁瑣的核對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也避免了部門之間重復作業,規范了流程,提高了效率。
1.4 提供醫療設備采購決策依據,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通過對醫療設備利用率、故障率、維修率、閑置率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為管理者在醫療設備采購的決策上提供數據支持。通過資產運營分析,合理優化資源配置;支持與HIS系統做接口整合,進行醫療設備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結合日常維修、保養費用,清晰反映設備的運營成本和經濟效益。
1.5 實現符合醫院設備科、庫房、固定資產以及維修管理需求的報表數據支持系統提供強大的數據自定義報表功能,形成智能、多維、立體的數據匯總、分析,能滿足各類報表需求[4],方便各項指標查詢;
1.6 能夠進行遠程管理,實現設備科對各科室等分支機構的管理及監控采用C/S與B/S相結合模式構建,手持終端、標簽管理(一維條碼、二維條碼),B/S客戶端通過互聯網遠程訪問,能夠實現對各科室以及分支機構的設備及耗材進行統一管理和監控。在醫院信息化潮流中,設備科是容易被忽略遺忘的科室,究其原因,“不創收,不重視”是核心理由。這種觀念比較偏頗,因為設備科管理醫院的資產金庫,一舉一動都牽涉醫院的經濟利益,管理得當將節省維修養護資金,減少資金運行風險,帶來超乎想象的管理效益,更提高了全院管理效能。
2.1 整合成分因素構建量化標準。信息交換過程對于標準化和規范化程度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在信息化實施的過程中,成本因素的量化可以說是核心性環節,在設備的效益分析、成本核算以及設備完整率統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成分因素的劃分需要以價值、類型以及設備的使用狀況為基礎,通過實際工作當中的反復修改和驗證之后方能完成。設備科在信息化建設實際工作中要與財務、信息以及臨床等部門進行深度合作,對得到的數據進行系統化的論證分析,并制定好準確的量化指標,將其一同遞交給信息部門,最終收入到技術平臺程序設計工作當中。
2.2 搭建共享性技術服務平臺。為了進一步提升醫院設備科信息化管理效率,醫院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需要構建以用戶為基礎的內外部信息共訪平臺,從而全面提升設備科信息化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在具體工作中,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需要不斷拓展自身所擁有的共享性技術服務平臺相關功能,或根據醫院實際情況開發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統,與共享性技術服務平臺進行深度融合。在技術服務平臺的支持下[5],可以全方位實現信息采集,存儲與傳輸手段的自動化運轉,以集約化的理念完成信息加工與處理工作,推動醫療信息的跨模塊高度交流和共享,為設備科的資源配置以及統計分析工作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