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國升
(茂名市電白區人民醫院,廣東 茂名 525400)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上的常見病,也是腦出血的最常見病因,該病具有發病率高、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征,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危及患者的生存質量。隨著外科顯微技術的不斷發展,顯微手術逐漸應用在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治療上,但選擇合理的手術入路仍然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關鍵[1-2]?,F對35例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患者的各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比較經側裂入路與經皮層入路的治療效果,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是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行顯微鏡手術的35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根據手術方式的差異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17例、觀察組18例。對照組中:男7例,女10例;年齡48-76歲,平均(58.96±2.13)歲。觀察組中:男8例,女10例;年齡47-78歲,平均(59.12±2.27)歲。通過對比,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在顯微鏡下行手術治療,以清除血腫。對照組取經皮層入路:在血腫同側做馬蹄形顳瓣開顱,開6×8 cm大小的骨瓣,顳中回皮層造瘺,見血腫后清除,止血后減張縫合硬腦膜,視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行骨瓣減壓術。觀察組取經側裂入路:以血腫同側翼點入路,開6×8 cm大小的骨瓣,于顯微鏡下,從側裂根部進入,打開腦池并釋放腦脊液。依據靜脈走向,對側裂進行分離,充分顯露島葉,并在距離血腫最近的部位將島葉垂直切開。清除血腫,有效止血,確認止血完全后減張縫合腦硬膜,并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行去骨瓣減壓術。
1.3 觀察指標。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48 h殘余血量、術后第1周腦水腫體積。同時,術后進行3-6個月的隨訪,了解統計術后并發癥(再出血、并發腦梗死、并發癲癇)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和指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檢驗方法為t,表示方式為均數±標準差;計數資料表示為例數/百分率,并用卡方檢驗,有顯著差異表示為P<0.05。
2.1 對比兩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相對較短,兩組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18 2.05±0.56 24.17±2.16對照組 17 3.28±0.41 36.86±2.25 t - 7.377 17.024 P - 0.000 0.000
2.2 對比兩組的術后48 h殘余血量、術后第1周腦水腫體積。觀察組患者的術后48 h殘余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第1周腦水腫體積小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48h殘余血量、術后第1周腦水腫體積比較()

表2 兩組術后48h殘余血量、術后第1周腦水腫體積比較()
組別 例數 術后48h殘余血量(mL)術后第1周腦水腫體積(mL)觀察組 18 9.23±1.15 21.28±2.65對照組 17 12.46±1.24 39.68±2.47 t - 7.995 21.216 P - 0.000 0.000
2.3 對比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經比較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的再出血率、腦梗死發生率、癲癇發生率均相對較低,差異顯著,見表3。

表3 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顯微手術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常用方法,但選擇何種手術入路會影響手術效果,同時也會影響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經皮層入路顯微手術治療的患者,采取經側裂入路顯微手術進行治療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更短、術后48h殘余血量與術后第1周腦水腫體積更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經側裂入路顯微手術是一種新型的手術入路方式,選擇此種手術入路可在最短的路徑內達到血腫部位。用經側裂入路顯微手術進行治療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解除血腫對腦組織的壓迫,因此患者的手術時間更短[3]。同時,用此種手術入路可以避免損傷顳葉皮層,能夠減少手術操作對腦功能造成的損傷和負面影響,更有利于患者術后身體的康復。此種手術入路結合了顯微手術,可以更加直接和完全的暴露、控制出血的部位,從而起到快速止血的效果,能夠減少患者術后的殘余血量。并且,手術過程中充分清除血腫,可以減輕患者術后腦水腫,有利于其神經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采用經側裂入路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可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