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紹強
(廣東省陽春市人民醫院 外四科,廣東 陽春 5296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臨床常見的脊柱疾病,通常是由于發生退行性病變的腰椎間盤在外力的作用下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體外所導致[1]。LDH患者通常以腰痛、坐骨神經痛為主要臨床特征,嚴重患者出現臥床、二便失禁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2]。LDH的治療以保守為主,但是對于病情嚴重,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則需要給予手術治療。但是傳統手術對患者損傷較大[3]。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院近年來進行脊柱微創通條系統在脊柱手術中的應用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至我院進行LDH手術治療的患者65例進行回顧性研究,其中31例給予傳統手術的患者納入對照組,34例給予脊柱微創通道系統治理患者納入實驗組,所有患者均經過CT或MRI檢查確定診斷,且正規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無明顯療效,或者反復發作的患者。男42例,女23例,年齡34-67歲,平均(52.47±3.22)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5.13±4.58)個月。病變部位:L4/537例,L5-S12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變部位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4]:①腰痛且伴隨一側下肢放射痛,且下肢疼痛重于腰痛。②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相應部位肌力下降,腱反射亢進或者減弱。③MR或者CT檢查確定診斷。④正規保守治療超過3個月效果不佳,或者反復發展。⑤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多節椎間盤突出患者。②脊柱合并感染、腫瘤、結核等疾病的患者。③相同部位手術后再發患者。④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不全,或者合并血液、腫瘤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⑤腰椎畸形嚴重的患者。⑥腰椎不穩,脊柱滑脫II度以上的患者。⑦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傳統開放性手術,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指導患者取俯臥體位,將側重一側棘旁組織進行切開,進而將患者椎間隙進行充分暴露,接著進行咬除,將黃韌帶切開,而且開一個小骨窗,直徑控制1.5 cm,完成神經壓迫解除后,對患者纖維囊進行修復。實驗組采用Pipeline通道系統展開通道手術,具體方法為:患者連續硬膜外麻醉,指導患者取俯臥體位,進行常規消毒,借助C型臂透視作用下進行定位,明確病變椎間隙后,再患側棘突旁以椎間隙為中心按照縱向方向將皮膚切開,接著將定位導針逐漸插入,在對應位置安裝Pipeline,接著逐層擴張,借助可伸縮式插片對深度進行調節,機體內進行小幅度調整,固定,對光源進行安裝,進而暴露手術視野。
1.3 分析指標。觀察手術前后患者腰痛疼痛程度變化,使用視覺模擬(VAS)評分對患者術前、6個月患者腰痛疼痛程度進行評分。術后6個月觀察患者的臨床療效。臨床療效評價參考改良MacNab標準制定: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超過70°,下肢肌力和感覺均恢復正常為優;腰腿仍有輕微疼痛,但對工作學習不發生影響,直腿抬高與術前相比增加30°,但不足70°為良;腰腿疼痛減輕,但仍然需要服用藥物直通,下肢肌力、感覺、運動減弱為可;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數據處理。用SPSS 19.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處理研究中所有相關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腰痛程度變化比較。兩組患者術前VA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均明顯降低,但實驗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腰痛程度變化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腰痛程度變化比較()
組別 n 術前 術后6個月實驗組 34 7.33±1.06 3.52±1.06對照組 31 7.29±0.97 5.77±1.33 t-0.158 7.574 P-0.875 0.000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實驗組優良率94.12%,明顯高于對照組74.19%,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LDH發病率在我國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已經成為臨床最為常見的疾病。腰椎間盤的纖維環髓核和軟骨板是該疾病主要累及的部位。當髓核出現脫出或者突出的情況,壓迫刺激相鄰的神經根,從而導致相關的癥狀發生[5]。
雖然LDH的治療目前還是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但是部分患者癥狀嚴重,非手術治療干預效果不佳,預后不良。而脊柱部位神經豐富且重要,一旦失敗后果極為嚴重,即使成功也存在腰椎不穩的問題,因此傳統的開放式手術很多患者無法接受。近年來微創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道手術是微創術式的一種,既能夠直視下完成手術,同時有實現了微創入路。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Pipeline通道系統具有將空間進一步撐開的優勢,進而將手術視野拓寬,有利于手術的操作,減少了術中的副損傷,因此也提高了治療的臨床效果。系統中具有4片可獨立調節的伸縮插片,以便在術中進行更為精確的深度測試,避免了術中操作對神經等周圍組織的損傷。此外,在脊柱微創通道下經椎間肌入路的操作更為簡單,全部手術可單人操作。又因為通道系統的輔助縮短了暴露術區的時間,因此也縮短了手術時間。術中不需要削離腰肌筋膜,進一步減少了對患者的損傷,患者術后既能夠早期下床活動,又減少了術后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因此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
從本次研究來看,術后6個月實驗組患者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而治療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脊柱微創通道系統能夠有效的解除髓核對神經根的壓迫,同時減少對神經系統的損傷,因此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但是臨床應用中需要注意,脊柱微創通道系統手術的關鍵是正確的定位,避免定位在在擴張管撐開肌間隙的過程中發生移動,同時術者必須對脊柱的三維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因此對術者的要求較高。
綜上所述,脊柱微創通道系統能夠明顯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