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波
(北京市海淀區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142)
在許多發達國家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當中,兒童肥胖的發生率較高,在我國,兒童肥胖已然成為一項嚴重的健康問題。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肥胖兒童1歲內對其展開干預所收獲的效果最好[1]。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綜合干預模式對嬰幼兒肥胖干預的有效性,研究詳情如下。
1.1 資料來源。將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社區健康體檢中篩出的129名0-3歲肥胖嬰幼兒納入本次研究。遵循WHO(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兒童期肥胖診斷標準”,以身高標準體重值為依據,按性別對目標嬰幼兒進行兒童肥胖診斷,嬰幼兒體重超過身高標準體重2SD則診斷為肥胖。全部嬰幼兒中男性與女性所對應的例數分別為72例、57例,91名嬰幼兒年齡在0-1歲、38名嬰幼兒年齡在1-3歲,47名嬰幼兒母親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下、82名嬰幼兒母親文化程度為大學本科及以上。選取出生日期 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轄區居住的兒童 2302名,其中肥胖58人(2.52%),作為強化干預組,為其實施社區綜合干預;選取出生日期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轄區居住的兒童2424名中肥胖71人(2.93%),自愿實施定期保健檢查和營養指導,作為對照組;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嬰幼兒基本情況未見有明顯差別,臨床表現可見為均衡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嬰幼兒在社區綜合干預模式實施前自愿實施定期保健檢查和營養指導,常規保健,沒有采取強化綜合干預。
1.2.2 研究組:為研究組嬰幼兒實施社區綜合干預,包括:喂養指導、運動指導、每月復查身高體重、家長課堂等,并加強督促復查。
1.3 評估依據。持續干預6個月后,比較兩組肥胖嬰幼兒的干預效果,其中肥胖嬰幼兒的體重低于身高標準體重的1SD視為正常;肥胖嬰幼兒的肥胖程度有所減輕視為好轉;肥胖嬰幼兒的肥胖程度與干預前相較無任何變化或加重視為未愈。
1.4 統計學分析。研究中所獲得兩組肥胖嬰幼兒干預效果相關數據,利用χ2展開檢驗,各數據之間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作為判定依據,應用SPSS 19.0軟件完成對研究中相關數據的統計。
表1顯示,強化綜合干預后,研究組肥胖嬰幼兒的體重正常率為55.56%(35/63),明顯高于對照組肥胖嬰幼兒的19.05%(12/63);研究組中僅20.63%(13/63)肥胖嬰幼兒肥胖程度與干預前相較無任何變化或加重,與對照組的53.97%(34/63)相較更低,(P<0.05)。

表1 兩組肥胖嬰幼兒社區綜合干預效果比較[n(%)]
嬰幼兒肥胖會對其心理、體質、智力等方面的生長發育產生嚴重影響,還可導致成年后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等疾病,所以,確保嬰幼兒喂養的合理性、促使其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建立起來是早期干預嬰幼兒肥胖的最主要措施[2]。
本研究為58名研究組肥胖嬰幼兒實施了社區綜合干預,此種干預模式能夠幫助肥胖嬰幼兒家長將正確的營養觀念與喂養動機樹立起來,在引導下主動選擇健康食品,培養肥胖嬰幼兒對進食量的自我控制能力,收效十分理想,具體方法如下:①制定營養膳食調查問卷,對肥胖嬰幼兒家長展開培訓,以每個月一次的頻率進行體檢,歸納并分析體檢結果,總結經驗,及時對所實施社區綜合干預方案進行適當調整。②充分掌握肥胖嬰幼兒的基本情況,定期舉辦健康宣教活動,召開專題講座,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對肥胖嬰幼兒家長普及營養知識,了解肥胖對成長發育的危害,使之認識到建立規律生活制度、養成良好進食習慣的重要性;③由社區醫生制定和發放一套與肥胖嬰幼兒實際情況相符的健康食譜;在限制飲食的同時,建立合理的運動計劃,增加能量消耗。
與自愿接受常規保健、不強化肥胖相關干預實施的對照組肥胖嬰幼兒相較,研究組中更多肥胖嬰幼兒體重在強化綜合干預后恢復至正常狀態,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利用社區綜合干預模式糾正嬰幼兒肥胖的可行性。
可見,社區綜合干預模式,提升家長的認知程度和配合度,對嬰幼兒肥胖的干預效果顯著,能有效提升肥胖嬰幼兒的體重正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