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駱文瑋,蒙占碩,章海燕,張姮
(1.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中醫科,上海 200123;2.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康復科,上海200123;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護理部,上海 200120)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頸椎病常見類型之一,國內文獻保證指出其占到所有頸椎病的50%-60%[1]。臨床研究認為頸椎椎體改變并對神經根壓迫,進而引起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對神經根型頸椎病可采取多種治療方法,比如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創傷大、醫療費用高,且頸椎穩定性可能受到影響,因而目前臨床多采取非手術治療方法。康復治療在神經根型頸椎病中應用較多,但是單一治療效果有限,容易復發[2]。本文對5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應用針刀結合康復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相關內容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是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間治療的11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按照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56例。對照組:男31例、女25例,年齡29-71歲、平均(54.62±4.55)歲。治療組:男34例、女22例,年齡26-74歲、平均(54.55±4.58)歲。所有患者綜合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確診,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資料滿足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每周進行3次牽引+中頻脈沖治療+紅外線治療,3周為1療程。治療組:運用朱漢章教授的I型3號針刀,俯臥位治療,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依據朱漢章教授針刀操作方法完成治療,創面使用創可貼覆蓋,每周治療1次,3次為1療程。每次針刀治療后周中進行3次牽引+中頻脈沖治療+紅外線治療,3周為1療程。對照組、治療組均連續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②治療前后VAS評分;③治療前后NDI評分比較;④隨訪后的復發率。
1.4 評價標準。綜合頸部癥狀、神經根性疼痛、神經根性肌肉力量減弱、肌萎縮等癥狀與頸椎功能恢復情況予以評價,包括:①顯效:神經根型頸椎病相關癥狀完全消失,脊椎功能恢復正常;②有效:存在輕微相關癥狀表現,頸椎功能輕度異常;③無效:治療前癥狀、頸椎功能相差較小。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為治療總有效率[3]。VAS評分標準:0-10分,分值高表明疼痛越嚴重;NDI評分標準:包括10項內容,按照0-5分評價,分值0-50分,分值高則功能障礙越嚴重,0表示無障礙,50分為完全癱瘓。
1.5 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分析應用SPSS21.0,相關數據均為計數資料,用(n,%)表示,差異性χ2檢驗,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
2.1 兩組患者綜合治療效果評價。同對照組患者總體治療效果相比,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綜合治療效果評價比較[n(%)]
2.2 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相對于治療前明顯降低,存在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后VAS評分小于對照組,存在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不同患者治療前后VAS比較()

表2 不同患者治療前后VAS比較()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56 6.72±1.35 2.34±0.69 21.619 0.000治療組 56 6.80±1.29 1.30±0.36 30.731 0.000 t - 0.320 10.000 - -P - 0.374 0.000 - -
2.3 治療前后NDI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NDI評分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NDI評分相對于治療前明顯下降,存在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后NDI評分小于對照組,存在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2.4 復發率比較。所有患者治療后均隨訪(12.00±0.10)個月,治療組復發率小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見表4。
表3 不同患者治療前后NDI比較()

表3 不同患者治療前后NDI比較()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56 20.28±2.39 12.54±1.64 19.982 0.000治療組 56 20.36±2.41 8.53±1.25 25.647 0.000 t - 0.176 7.349 - -P - 0.430 0.000 - -

表4 不同患者復發率分析[n(%)]
神經根型頸椎病在整個頸椎病中占有較高比例,并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等產生影響,增加患者心理負擔。注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研究,有利于指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幫助更多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恢復健康[4]。
朱漢章教授[5]認為椎周軟組織受到損傷并產生炎癥因子,炎癥因子可造成椎間組織出現攣縮、粘連,進而對組織中的血管、神經產生刺激與壓迫;炎癥區域的椎周組織會對周邊相關組織產生牽拉作用,致使椎體出現局部移動,骨關節的微小變化會對頸部神經、血管等產生刺激,致使患者在臨床上出現頸椎疼痛、酸脹、活動功能受限等表現。
本研究中治療組在常規康復治療同時運用針刀治療方法,具體依據朱漢章教授的針刀治療方法,針刀治療同時發揮針的刺激與刀的切割作用,實現對頸部相關組織的松解,解決頸部組織關節出現的粘連、攣縮等問題,逐步促進頸椎關節內力與外力平衡,避免了相關炎癥對神經根產生的刺激以及壓迫,改善頸椎生理曲度。在此基礎上配合牽引治療、中頻脈沖治療與紅外線治療,幫助患者不斷消除頸椎區域炎癥,提高神經興奮性,充分發揮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作用。
結合研究結果數據,治療組99.21%的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85.71%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結束后,治療組患者其VAS評分小于對照組,證實其疼痛緩解更明顯,治療組NDI評分小于對照組,表明治療組治療后對應的頸椎功能障礙改善效果更好,與此同時,隨訪結束后治療組1.78%的復發率小于對照組12.50%的復發率,證實針刀結合康復能夠更好地提高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效果,且治療更徹底。同國內現有文獻報道存在高度一致性。
綜上所述,針刀結合康復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更有效,可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改善功能障礙,治療效果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