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艷
(河池市第三人民醫院,廣西 河池 547000)
藥物不良反應是一種較為廣義的定義,其中涵蓋了因藥物本身質量引起的不良反應、用藥不當導致的不良反應、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遺癥、過敏反應、特異性反應、部分抗感染藥物引起的二次感染等,藥物不良反應與藥物本身性質、藥物的使用方式以及患者的身體素質有關。嚴格的來說,幾乎所有的藥物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區別只在于藥物不良反應程度以及發生時間等,故有著“是藥三分毒”的民俗語言[1-2]。本次研究中,針對于兩個時間段內收治的老年患者,以實施合理用藥干預為分組依據,探究老年人常見藥物不良反應及合理用藥臨床效果,詳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研究樣本選擇為本院與2018年5月到2019年1月收治的中老年患者60例,將其歸納為對照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60-75歲,平均(67.58±2.32)歲;選取2019年2月到2019年9月期間進行合理用藥干預以后就診的60例中老年患者,將其歸納為觀察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62-74歲,平均(66.83±2.21)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納入患者年齡60-75歲;對本次研究目的、措施均知曉并自愿簽署調研意愿書;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執行;入選患者無心、腦、肝、腎等重大器官性病變。排除標準:患者長期接受激素類藥物、肝腎功能障礙、神經功能障礙,無法進行正常的語言交流與溝通;治療依從性差,遵醫囑行為較差者。
1.2 方法。對2018年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中老年患者用藥以后收集并整理不良反應類型,詳細記錄不良反應發生例數、類型、比例;對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進行合理用藥干預以后就診的60例中老年患者在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以及比率進行統計,并進行組間對比。對兩種藥患者用藥治療以后的治療效率,進行數據統計并用做組間對比。
1.3 統計學意義。使用SPSS 20.0統計學完成數據處理,t值、χ2值對計量資料()、計數資料(n,%)的結果進行校驗,P<0.05表示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在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1.67%(25/60),相較于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6.67(4/60),組間數據存在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在用藥治療效果方面,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1.67%(55/60),觀察組治療有效率則是100.00%(60/60),組間數據存在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n(%)]
中老年患者生理機能大不如從前,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中各個器官逐漸進入老化衰退階段,尤其是在胃腸道功能方面,消化功能的退化使得老年患者對部分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降低,長期以往,患者的生理營養需求不足,就導致患者出現了生理病癥表現。老年患者在用藥治療時,需要注意藥物的使用與種類,只有對癥下藥才能夠很好的對老年患者疾病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避免胡亂用藥、過量用藥[3-4]。
3.1 老年患者常見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老年患者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中,不遵醫囑、胡亂用藥、不及時復查、非處方藥自我藥等原因出現較多。其中不遵醫囑、胡亂用藥現象主要表現為患者私自添加或減少藥物的使用劑量,或者是在醫生開具的藥物之外,再私自添加其他藥物服用,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如因藥性沖突引的嘔吐、惡心扥個,因藥物劑量過大引起的心悸、發熱等[5]。部分患者存在著不及時進行血常規、尿常規、肝功化驗、腎功能檢查、心電圖、B超等基礎復查措施,導致在患者身體某項指標超標的情況下未能及時的服用相關的治療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從而引發患者機體水電解質失衡、酸堿度失衡、亦或是肝腎功能紊亂。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導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部分老年患者在生病以后會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不去醫院就診的情況下選擇常用的非處方藥物進行自我用藥治療,從而造成年患者臨床不良反應癥狀,其中較為常見的有高血壓患者使用降壓藥物不當導致血壓過低,致使患者出現頭昏腦漲、頭暈目眩的臨床癥狀表現。部分高血糖患者因降血糖藥物的不正確使用,導致患者血糖過低,出現心悸、虛汗、頭暈等不良反應。基于老年患者自身調養、兒女盡孝的情況下,部分使用保健品的老年患者存在心性肥胖、骨質疏松等癥狀,且保健品與臨床中部分藥物共用會導致誘發更加嚴重的不良反應事件[6]。
3.2 合理用藥的價值與意義。藥物為去除病痛、患者癥狀、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物品,藥物的誤用、濫用、搭配不當的使用不僅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影響,還會對致使患者花費更多的金錢、時間、精力去挽回已經造成的結果。為保證藥物安全性、有效性,臨床治療中通常以最小有效劑量與最大使用劑量的中位劑量為常用治療劑量,但是人各有異,基于患者個人的身體素質、對藥物的耐受性、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分析,藥物的臨床實用中的劑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7]。
本次研究中,在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較于觀察組患者較低,組間數據存在差異(P<0.05);用藥治療效果方面,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低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P<0.05)。
綜上所述,在老年患者的用藥治療中,應當加強對老年患者的用藥指導,盡量避免用藥不良反應的出現,保證藥物治療的有效性。根據患者自身的身體素質,制定合適的用藥方式以及用藥劑量,保證藥物的最佳治療效果的發揮[8]。